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的婚姻嫁娶制度了。古代婚嫁非常注重門當戶對這一觀念,要麼雙方家庭背景旗鼓相當,要麼個人才能不分伯仲。與現代不同,那時並非所有事物都以金錢來度量。在古代社會,評判一個人有無價值涉及諸多方面,如才華橫溢與否、身懷何種技藝、擁有多少財富、掌握多大權力、具備怎樣的管理能力和人際關係網等等,以上種種皆可成為衡量標準。其中,孝順之道被奉為無上準則,無論是天子皇族,還是平民百姓,只要能盡孝悌之義,即便其他方面一無所成,也會廣受尊敬。

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聘乃婚姻不可或缺的基石。這裡的三個媒人各司其職,男方媒人負責牽線搭橋,女方媒人則操持相關事務,而中間媒人則扮演著溝通協調的角色。他們不僅是新婚夫婦幸福生活的見證人,更是未來婚姻道路上的守護者。

六聘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男方家向女方家提親,並贈送禮物和聘書表達誠意。問名:男方家和女方家互換名貼,名貼內是名字和生辰八字及雙方六親身份,以便進行合婚的占卜。納吉:雙方八字相合後,男方家向女方家送禮及婚書,表示婚事初步議定。納徵:類似於現代的訂婚,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去聘禮聘書。請期:男方送去吉祥書,記錄近期吉日良辰,有雙方共同挑選一個,確保婚禮順利和新人婚後幸福。親迎:婚禮當日,新郎帶著迎書和媒人、親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女子出嫁時,通常由其父母籌備基本的陪嫁物品,並依據男方彩禮的輕重程度,補齊相應的價值,以此彰顯兩家門第相當、地位平等。此外,親朋好友們也會紛紛送上賀禮,或多或少地為新娘添置妝奩。這一切都預示著這個女孩擁有端莊的品性,並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

在那個時代,如果一個女孩子沒有足夠的嫁妝或者化妝過於簡陋,她可能會遭受外界的輕視和嘲笑。因此,在中國許多地方,人們習慣稱呼女兒為\"賠錢貨\",儘管如今這種說法有時只是一種親暱的稱呼,但實際上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觀念。

一旦女孩嫁入男方家庭並列入男方族譜之後,除非男方主動休妻,否則她將一生都是男方家的人,直至死亡。此後的祭祀活動中,除了對自已的父母可以祭拜(通常也只在他們離世時)例如清明上墳等儀式,已出嫁的姑娘是被禁止參與的,但是週年祭日是可以的。即使是回到孃家,她們的兄弟們也可能對此感到不滿。至於其中的具體緣由,就要涉及到所謂的\"天魂\"概念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將會在後續詳細解釋。

而休妻也並非易事,難道三媒六聘僅僅是形式而已嗎?在古代,當女子在婆家受到欺凌時,她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可是你透過三媒六聘、用八抬大轎從正門迎進門的。\"

這句話的含義在於強調,她是在眾多見證人的注視下,正式成為男方家庭一員的。如果男方想要欺負她,又沒有正當的理由或證據支援,那麼他將會面臨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和譴責,無故休妻,是要掂量掂量見證的人們的。

在古代社會,妾室的地位通常是非常低微的。她們與丫鬟僕人處於同一階層,受到管家的管轄和約束。相比之下,正妻則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權力。

妾室進入一個家庭往往並不需要經過嚴格的三媒六聘儀式。她們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背景通常都比男方要遜色許多。男方只需支付一定的彩禮,然後透過偏門或後門將其帶入家門即可。然而,妾室被禁止從正門進入,這進一步凸顯了她們卑微的地位。

此外,妾室的命運完全取決於主家的意願。在內宅之中,主母擁有絕對的管理權。如果主母對某個妾室不滿,可以毫不猶豫地將其亂棍打死,只需向男主簡單彙報一下即可。男主通常不會過多幹涉內宅事務,他們更關注家族外部的事情。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那些充滿戲劇性和狗血情節的劇情實際上很難出現。妾室們深知自已的地位低下,不敢輕易挑戰主母的權威。她們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盡力討好主母和其他家人,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