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行事,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壞事,一般都不會把事情做絕,講究給人留一線生機,至於你自已能不能抓住這一線生機,就看你如何抉擇了。

“沅家家主聽聞此事之後,當即表示:有錢還怕找不到人幹活?咱們家大業大,現在家裡這點人,不也掌管著這麼多家業嗎?於是,沅家就在三世祖的指導下,將南邊的祖墳全部遷到了北邊。然而,三世祖卻在半夜裡偷偷摸摸地將自家祖先的骸骨埋在了南邊。

令人驚訝的是,自從這次祖墳遷移之後,沅家果然開始變得更加富裕起來。他們名下的產業迎來了各種大豐收,沅家人欣喜若狂。為了感恩三世祖的指點,他們決定按照三世祖所說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兩層高的小道觀,這便是後來的“祭祖堂”。此外,沅家還慷慨地表示,願意將道觀周邊十里範圍內的土地都贈送給三世祖。

然而,面對如此豐厚的饋贈,三世祖卻婉言拒絕道:“我並不需要十里之地,只要以道觀為中心,方圓五里地範圍即可。”沅家對三世祖的謙遜深感敬佩,欣然答應了他的要求。在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或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沅家真的絕後,他在次年三十二歲時娶了沅家旁系的一個姑娘為妻,在次年便喜得貴子,但不幸的是,妻子因難產而離世。自此之後,他便獨自承擔起撫養兒子的責任,直至孩子長到八歲。

在此期間,他深思熟慮後製定出一系列族規:明確將祭祖堂後的山地劃定為祖墳地,並且規定不論主家或者旁系族人只有在官居四品及以上時,方可安葬於後山祖墳地內。同時,禁止在祭祖堂後方動土,甚至連一草一木都不可損壞。這些規矩要求後世子孫共同遵守和監督。

此後,這裡被命名為“月村”。月村規模不大,以祭祖堂為核心,周圍半徑五里範圍內,囊括了水田、山林、池塘和旱地等資源。月亮有陰晴圓缺之變化,只要守住祖地,劉氏家族便能永世長存。即便外界的旁系或直系族人盡數滅絕,只要祖地裡還有一名劉氏子孫,就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此,村莊最多隻容納二十戶人家居住,而且這二十戶必須都是本宗嫡系,不得有旁系或外姓人入住,即便是入贅女婿也不行。

此外,村裡還自主設立了學堂,所有劉氏子孫未成年之前,皆可來此學習,學堂所傳授之課程不僅包括儒家經典,更涵蓋道家五術。至於能學到多少,則全憑個人天賦與努力程度。而多餘的人口一旦成年便會被驅逐出村,讓其自行謀生,成年年齡則定在虛歲十三歲。

且先不論其他,單就全國範圍而言,平均每十個不同劉姓人員之中,便有一人出自我們這裡,甚至這個比例可能更高。畢竟,如今已有兩千多萬人口,試問世間又有哪個家族的宗祠能夠擁有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呢?

再說說三世祖,他留下這些囑託後便離開了,此後便杳無音訊,再未歸來。於是四世祖為他立下一座衣冠冢。而這方印正是從他的遺物中找到的,一直被供奉在宗祠內。然而,後來趕上文革時期,宗祠在半夜時分遭到一群“土匪”的洗劫,他們打砸搶燒,將祠內物品盡數損毀,這方印也自此消失不見。我小時候還曾祭拜過它呢。要知道,在古代,龍可是隻有皇室才能擁有的象徵。三世祖擁有這枚印章,至少要做到國師這個級別的官員才能匹配得上它的身份地位,但他本人並未提及此事,所以後世之人也就無從知曉其中緣由了。”

“那麼四世祖後來又經歷了什麼呢?”

“四世祖自然是牢記父親的所有囑咐,將父親遺留的滿屋子書籍通讀完畢之後,便踏上了四處求學之路。十七歲那年,他得到了當朝宰相的賞識,被收為門徒,並將其愛女許配給他。此後,四世祖也順利進入官場,輔助宰相處理政務,最終官至三品。然而,當時局動盪不安之時,他聽從了宰相的建議,毅然決然地辭官還鄉,那一年他才二十八歲。結婚十年間,夫妻二人始終未能孕育子嗣。但這對於宰相家的千金來說算事麼?納妾!誰讓宰相府家財萬貫呢。於是乎,前前後後共為四世祖納了十七房小妾,總共生下了十三個兒子,這些孩子全部歸到正妻名下。畢竟,妾室所生之子是沒有名分地位可言的。自那時起,劉家逐漸人丁興旺、開枝散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