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現在吾有三件事,咱們商量一下。第一,缺人,缺治理人才,特別是縣令奇缺;第二,缺人,缺鐵匠、船匠,特別是匠師;第三,還是缺人,吾想在南昌建一學校,培育自已的人才及各級官吏,缺大儒、缺大師、缺講師。”諸葛亮說完這三缺時,大家鬨堂大笑。

“不要笑,兄弟們,這就是現實情況。丹陽郡下轄十六個縣,我們剿匪發現九個縣令與土匪勾結,其中四個是為了貪財,另外五個是被脅迫,與土匪勾結一律砍頭示眾。”諸葛亮說到這,停了一下。

看他們的反應還屬正常,諸葛亮繼續說道:“不過也有四個縣令做的比較好,縣裡基本無山賊。元直,汝先任丹陽郡從事,主要來解決缺人這個事,好吧!”

“諾。”徐庶回應道,應諾後還雙手一攤,肩膀一聳提。諸葛亮知道徐庶還是有點不太滿意,事後還得好好與他談談,第一時間應該帶他去一趟建城工業區,見見七鍛鐵。

“丹陽郡只有不到60萬人口,人太少,還各種流失,吾一上任左手是剿匪,右手是安民屯田,我們的屯田政策你們肯定知道,非常優惠。”

“袁術稱帝,壽春富裕,兵多將廣,肯定要布恩威於四方,他一定要選一家來打,肯定在我們、孫策、呂布、曹操、荊州之間。”

“曹操、荊州他以前打過沒打贏,估計不會選;打我們要過江,不太容易不過也說不定;孫策與他絕交了,但也不清不楚,也說不定;吾猜測最有可能就是打呂布。”

諸葛亮繼續分析道:“呂布與袁術反反覆覆,雙方積怨深,徐州已經不強了,呂布還孤單無助。一旦開打,又是民生艱難,肯定造就大量流民。”

諸葛亮看向石韜說道:“廣元,汝先任屯田都尉,主要負責安民屯田,最少從江北弄個50萬人過來,將廬江郡全遷過也行,從兵災中救人是好事,應該算積功德,做好後能得大名聲。”諸葛亮最後還忽悠一下,名望對於士子與世家可是好事。

“諾。”石韜回應道。

“丹陽土匪山賊多,我們剿匪剿得了一時,不可能剿一世,所以只是治標,要想丹陽郡安定民富,我們要治根,就是山越問題。公威,汝先任討虜都尉,主要負責山越問題,好吧。”諸葛亮握住孟建的手說道。

“諾。”孟建應道。

“俺呢,吾呢,我做什麼?”黃月英啷啷道。

“您!”諸葛亮裝作沉思為難的樣子,黃月英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一會兒嘟起了嘴巴,甚是著急了。

諸葛亮趕緊說道:“汝負責設計連弩等各種兵器,還有水車,還有負責造人!哈哈!”

“不理你了!”黃月英臉紅耳赤。

“喲!公開打情罵俏了!”徐庶酸道。

“咱的!”諸葛亮在他們面前也是一槓精。

“哎!孔明汝變了,有趣多了。”石韜覺得諸葛亮有點像換了個人似得,以前,都是一本正經,現在油滑多了。石韜不知道諸葛亮重生了,重生誰還活得那麼累呀!

月上中梢了,眾人散去。諸葛亮送完黃月英,就回到蒯家客棧休息,連夜立馬寫了一封信將這裡的情況告知叔父諸葛玄,信尾提出請他安排人來黃承彥家提親,是時候娶月英回家了。

卻說,黃承彥府邸,靜謐異常,全府都籠罩在迷濛的晨曦中,藉著微弱的月光,黃承彥的書房裡有兩個人影。

一個人揹著手站著看向窗外,一個跪在他身後三步之外,好像在彙報著什麼?

“荊州外堂堂主黃承彥叩見內門知事大人。”黃承彥單腿跪在地上。

“起來吧,說說近些年的情況。”站著的人,沒有回頭,依舊看著窗外,一身灰衣。

“近三年一直沒有命令傳來,我們沒有任何動作,只是自已設計了些小玩意。”黃承彥站起來,依舊站在三步之外,小聲地說道,但聲音清晰傳到灰衣人耳朵裡,有點功法。

“汝對諸葛亮所知多嗎?”灰衣人問道。

“挺多的,那個小子從小就聰慧異常,八歲其父死了,就一直跟著其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避難。”

“八歲月就聰明好學,過目不忘,悟性驚人,看了幾眼圖紙,基本就能製作出來,吾見獵心喜,也就點撥了些他。”

黃承彥說到這,停了一下,見灰衣人沒動,看來不太介意這點小事,繼續說道:“他從小心思深沉,仁義忠信,常自比管毅,有救世之才。”

“二年前劉表、袁術表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跟著去了;二年不到,他一手平定了丹陽郡,聽說豫章郡南昌之戰是他出謀打敗笮融,後來又東奔西走招攬人才,尋礦建廠打造兵器。”

說到這,再次停頓了一下,見灰衣人還是沒反應,說:“他弄出來的七鍛鐵非常不錯了,能大批次量產,已經超過我們的工藝了。”

“另處,屯田,建立水軍,幹出了這麼大的事。我們是看著他長大的,也算知根知底了。”黃承彥娓娓道來。

“他值得託付麼?”灰衣人抬頭望著漸漸變白的天空,沉思許久才說道。

“應該值得吧,據吾所知,現今除他之外,也沒有更好的人選了吧。從此二年可知,其確有管毅之才,有安邦定世之能,其才非比尋常。”黃承彥說道。

黃承彥心想,不值得還能如何,閨女都讓他拐走了,現在說不支援有用嘛,不過這小子還真是人中龍鳳,二年不到從一白身,現在已是丹陽郡太守、建節將軍、建業侯,歷史上也沒幾個了吧。

“哪,你們就出世吧。”灰衣人還是抬頭望天,良久才說道,說完了好像卸下了什麼,肩頭一鬆的樣子。

“好的,我們出世助他,墨子大人知道嗎?”黃承彥也如釋重負。

說完,黃承彥走進窗前,抬頭也望了望天,灰濛濛的,沒什麼天意顯象呀!他在看什麼呢?猶豫了好一會,張嘴欲言又閉上了,又想張嘴又猶豫了。

“你想說就說吧,汝本是隨性之人。”灰衣人一直背對著他,黃承彥走近到他背後望天,灰衣人也沒動一下。

“汝跟在他身邊,是?”黃承彥問道。

“機緣巧合。真是機緣,不過他可能對吾有所懷疑,應該還只是懷疑。”灰衣人就是黑尚,他也不敢太肯定。

“單我們一個外堂出世,怕不頂用吧。這小子賊精賊精的,這次帶汝一起來荊州,還帶汝一個人來見吾,加上汝沒戴袖箭了,怕是已經被他發現了吧!”黃承彥說出了他的推測。

“啊,都是緣。第一次見,就一瞥,他就發現袖箭了,吾還奇怪,他怎麼這麼熟悉袖箭,等他一報名字吾就明白了。”說到這,黑尚自已邊思考邊組織合適的詞語。

“他肯定知道吾與你們有關聯了。你們與他這麼熟絡也是緣,聽說小月英才7歲就遇見他時,兩人一見就對上了,這就是機緣吧!”黑尚罕見的話多,“難道真有天意。”

噢,原來在看天意,墨家內門還有看天時的秘法?黃承彥心想。

“亂世已至呀!吾已經報給墨子大人了,看他決定吧。”黑尚說道。

“墨子大人,許久沒有訊息了。”黃承彥也關心墨子的情況。

他還記得當年自已小時候,父親帶著一個帥哥哥進來,父親從沒有過的恭敬,之後就再沒有見過了,直到父親去世前的交待與承接堂口時,才知道哪個帥哥是第九十九代墨子。

很久,兩個人看著天,可能是在揣摩天意,都沒有說話。

“聽說,九九之數,是該更新換代了。”黃承彥像是自言自語的說道。

黑尚聽了也沒說話,半響,一句“走了。”瞬時就不見人影了。

第三天,一大早,諸葛亮就去拜訪了龐德公,也見到了司馬徽。諸葛亮主動向兩位老師稟告了豫章郡丹陽郡的情況。

其間還請求老師允許,三位兄弟石韜、孟建、徐庶出師相助之事,兩位老師欣然同意。

諸葛亮還想請老師再推薦幾個人,可龐德公一句隨他們的意,就再也沒談這事了,諸葛亮知道這事就這樣了了。龐德公司馬徽一直這樣,不太乾涉學生的選擇,也可能他們還沒完全看到,諸葛亮的未來能達到什麼樣高度,畢竟人老成精。

本還想打探一下口風,能不能去南昌西南的龍崗山上開一草廬,為豫章郡開學教化;可一想這種大德之人還是叔父諸葛玄來才能開口,諸葛亮自已還不夠格。

諸葛亮想,昨天還是學生,今天就想以太守之令請大德先生,分明是魯班門前誇手藝--不知身份,魯班門前掄斧--不知天高地厚。

最後去找龐統,可能聽說了假哭賺好友,這小子躲著諸葛亮不見,一點辦法也沒有。數次去尋,他一直不在,也許真不在,諸葛亮也不敢硬闖進去,只能悻悻地回來了。

期間,也與龐山民溝通,龐山民自是願意,一是年齡見長,二是看好諸葛亮,三是對豫章以民為本甚是認可。

龐山民主要還是不看好劉表,所以一直未在荊州出仕,為龐家在荊州計,故不好做出頭鳥。

其實,屯田令及人口令一出,荊州世家震動,有識之士紛紛叫好,只是荊州富足安樂,故世家子弟以家為重,不可能主動去,他們不能不顧慮荊州的感受,即使到現在為止劉表還沒發表什麼言論。

諸葛亮攜徐庶、石韜等應約赴劉琦酒宴。劉琦為劉表長子,初因其與劉表像貌相類似,十分寵愛。

可後來劉表少子劉琮娶劉表後妻蔡夫人的侄女為妻,蔡夫人想以劉琮為接班人,因此經常吹枕頭風,誇讚劉琮、貶低劉琦。

劉表十分寵愛後妻,加之劉琦也不太爭氣,又見蔡瑁、張允亦與劉琮相交甚好,所以劉表也動了以劉琮為後之心。

劉琦也經常三五飲宴,以廣交好友,拉攏世家以為用,也是一種自救的方式,可是沒什麼用,因為大家都不怎麼看好他。

諸葛亮在襄陽忙忙碌碌十來天,不想諸葛玄叔父竟然自已親自過來了。諸葛亮本想可能是諸葛謹來,最好也是華歆來,可沒想到是叔父自已來了。由此可見,叔父對諸葛亮是真愛呀,比親生父親還上心。

其實,諸葛亮太知道諸葛玄現在來,他對著劉表總有點不太好意思。一個是會有讓人看扁之意,另一個就是既然委託侄子來了,後又自已再來,外人看來裡面有不可述說的事呢。

諸葛亮在信裡還隱晦的提出讓諸葛謹來走個流程就行,黃承彥早就同意了,並且黃承彥並不在意這些事,可諸葛玄還親自來了,令諸葛亮十分感動。

諸葛玄來了可不能住客棧裡,諸葛亮還想著要不就在荊州買個宅子算了,可沒想到諸葛玄上午見了劉表,下午就去了草廬見龐德公了,進去了就把諸葛亮等人全部趕回城裡,說他今天就住草廬了。

諸葛亮回去遭大姐二姐一頓埋怨,諸葛亮一頓忽悠才安頓二個姐姐。叔父來了要提親了,諸葛亮也不能去找黃月英了,乾脆回客棧大睡一場。

接下來就由叔父走流程,要諸葛亮陪著時就陪著,餘時就與徐庶他們去招攬人才,鐵匠、木匠、造船師傅都招攬到了一些,可沒有真正的大師,或師傅級人物都沒有,最後還是黃承彥去問過蔡諷,才用條件換到兩個造船大師傅。

招攬其他人才也非常不理想,只有諸葛玄叔父舉薦了王粲。王粲自少有名,為蔡邕賞識,曾徵辟為黃門侍郎,因局勢混亂未赴任,避禍荊州,未受重用。

徐庶邀請了多名同學,可因袁術稱帝,丹陽局勢不明,家庭或家族不同意。全琮也未打聽到浦匠師的訊息。諸葛亮心情不暢,逐與徐庶、石韜、孟建、黃月英沔水郊遊去了。

騎馬而行,溯水而上,時而休息玩耍,時兒打趣調侃,時兒騎馬追奔,不亦樂乎!

突然聽聞一清脆的朗讀聲,悠悠傳來,“滄瀾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瀾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見一青年穿一身青衣束立於沔水邊,嬉水自娛,朗讀聲抑揚頓挫,富有情調。於是,停馬相問。原來是居住在在沔水旁邊居民,楊顒,字子昭 。

諸葛亮一下子就愣住了,這不就是前世三國諸葛亮最喜歡的人物之一的主簿楊顒麼。

他勸說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書,整日勞累,以致“上下相侵”,這樣做最終只會空耗精力,一事無成。

諸葛亮印象非常深刻,是第一次讀三國,看到諸葛亮怎麼會累死,這個問題糾結許久。

這麼一個大才又有識人之明,受眾人愛戴,怎麼會累死呢?沒有人勸說或阻止麼?

還有諸葛亮寫給留府長史、參軍張裔、蔣琬的信中寫道:“令史失去了賴厷,掾屬失去了楊顒,這是朝廷裡的重大損失啊。”

這就是緣份,諸葛亮心想,得立馬招攬。楊顒,聽聞是當面招攬之人丹陽諸葛亮時,也欣然答應了,並且還舉薦了一同居住在此的族人楊議。

諸葛亮知道楊儀,字威公,此人有才能,政務有序,聰明肯幹,但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可任事不可居高位,否則必亂。

任事就則有功,有功而不給予相應的權位,必多怨,再加上心胸狹隘,若無人壓制,必亂而無後。

三國演義記載:在諸葛亮累死五丈原時,長史楊儀與魏延反目,楊儀領大軍徐徐退卻,魏延卻燒絕閣道並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

馬岱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罵道:“庸奴!汝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的三族。

後楊儀居功未受高位大權而多出怨言,遭告發,廢為庶民,流放又上書誹謗朝廷,後被下獄,最終自盡於獄中。

諸葛亮心想,楊顒推薦,肯定是要用,可如何使用?如何防止發生歷史上的悲劇的結局呢?

諸葛亮知道,這是一個用人的新課題,且用且珍惜吧!逐請楊顒去叫楊儀過來,問問他願意去丹陽麼?

本來,能當上長史的人才,應該去他家邀請才顯招攬人才的誠意,但想到楊議的具體情況,還是讓楊儀過來,當面問清楚。

願不願意去現在算前線的丹陽,要是不願意去,那就沒這個煩惱了;要是願意去,得壓著用,並且最好安排在一個德高望重或心胸寬大的人身邊,學習鍛鍊感染幾年,最好不要重蹈歷史覆轍,諸葛亮心想。

楊議一表人才,亭亭玉立,聽聞荊州神話式的聰慧青年丹陽太守親自招攬,欣然接受。

於是,諸葛亮與他們約定,十日後於襄陽相見,屆時一起返回丹陽,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不知道諸葛玄如何向黃承彥提親的,也不知道諸葛玄叔父有什麼神通,竟然在十來天時間裡,就將“六儀”的流程基本走完了。

所謂六儀,就是:“納采”,“問名”(這裡的問名非常重要,包括名字與生辰八字,兩個人的八字合不合,一定會請人占卜。),“納吉”(占卜結果為吉兆。),“納幣”(聘禮),“請期”(就是擬定婚期。),“親迎”最後一步就是親自迎接新娘。

反正等到諸葛亮知道的時候,就是被告知三天後親自迎接新娘,瞬間諸葛亮就有點緊張、期盼和幸福。

諸葛亮戴著新人禮帽,騎著紮了紅花的高頭大馬,一路鑼鼓喧天,鞭炮炸街,嗩吶齊鳴,去迎接美麗的新娘。

到了黃家府邸又是一番熱鬧,然後有位黃家的族叔,每一個步驟都高聲暄喊出來,引導大家一步步的進行。

“新郞下馬!”

“男方遞婚書。”

“至親迎禮!”

“至親回禮!”

“請媒婆!”

“請新娘!”

“請紅繩!”

“紅繩一線牽,此生命相連!”

“牽紅繩!”

“出閣!”

“花苞出,紅花簇!郞護花,鴛鴦遊!百年修,同船渡!......勤持家,子孫富!”

......

“吉時到!”

“起轎!”

“出嫁!”

一路又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婚轎徑直來到碼頭,上了一艘高大的三層樓船。諸葛亮也是詫異,諸葛玄叔父能弄來一艘樓船?戰略級物資呀!

等看到黃家伯父才知道這船是黃家的,船開動了,諸葛亮迎親的過程才算完成了。

這時,徐庶走過來,看著疲憊的諸葛亮悄悄地在耳邊說道,“孔明,汝娶黃月英算是娶著了,發財了呀!”

“怎麼發財了,我們是相愛的,好吧!”諸葛亮一本正經地回道。

“吾沒說你們不相愛,吾說汝賺翻了。”徐庶以為諸葛亮早就知道,故作清高。

“怎麼賺翻了?說說”諸葛亮這才反應過來。

“看到沒,這三層的樓船,獨此一家吧。還有50個鐵匠、50個木匠、50個船匠,黃承彥把家都搬來了,他本人也來了,還帶了50多個家僕。”徐庶說到這,看著諸葛亮張開的嘴,一臉不相信的樣子。

徐庶都分不清,諸葛亮是真不知道還是又在憋什麼壞主意,撇了撇嘴繼續說道:“這還只是吾看到的,船艙裡還一箱一箱疊在一起,少說有幾十大箱,不知道裝著什麼?曉得這麼豐厚的嫁妝,吾早就下手了呀,英俊汝不如吾,風趣汝也不如吾,是吧!”徐庶一副惋惜懊惱的樣子。

“哈哈,我們八歲就認識,那時汝還不知道在哪呢?切!”諸葛亮必須打擊一下徐庶。

順水來到南昌,諸葛謹早就另置好一府邸,在紅色桃符與紅巾的裝扮下,非常喜慶。

拜完堂,宴親友,入洞房,才真正有了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

諸葛亮用金杖挑起紅頭蓋的那一瞬間,嬌羞可愛,笑容可掬、含情脈脈的月英,可能因為線過臉,臉紅撲撲的,望著諸葛亮說了一句“俺餓了!”

“啊!”諸葛亮好像沒聽清。啥,餓了,這個時候是說這個的麼?不是應該說,“夫君,我們安息吧!或夫君,請憐惜!”什麼呀?諸葛亮也是服了。

“吾說,我餓了,我一天沒吃飯呢!樂傻了,是吧!”黃月英以為諸葛亮要麼不好意思去為她要吃的,要麼就是裝作沒聽見,大聲喊道。

“啊!,不是,汝沒帶點雞子什麼吃的麼?”諸葛亮問過,但別人說新娘自已都會帶好的,不能出新房吃東西的。

“早就吃了呀!”黃月英一副理直氣壯。

“那吾去端點東西來!”諸葛亮轉身走出去。

“端一盆水來。”黃月英小聲說。

“啥!”諸葛亮往回走了兩步,“為啥要一盆水?洗手?”

“嗯!”黃月英一臉壞壞的樣子,諸葛亮一看就知道,她憋著壞呢。

諸葛亮陪著小心,將今天做過的事,與將要發生的事,在腦袋裡過了一遍,今天沒做錯什麼事呀!今晚應該也沒什麼地方可以讓她放壞的呀?

黃月英吃完點心,伸了個懶腰,食指對著蠟燭一點,然後又指了指窗外,端起一盆水,輕輕地走到窗戶下。

諸葛亮立馬心神領會,吹滅蠟燭,躡手躡腳的走到窗下,輕輕地開啟窗戶,黃月英一盆水倒下去。

“啊!”窗外雞飛狗跳,亂作一團。徐庶、石韜、孟建、龐山民、魯肅等全部嚇了一跳,好幾人一身是水,哈哈大笑。

屋裡黃月英諸葛亮也是樂成一團,抱在一起,哈哈大笑。可笑過之後,有點小尷尬,一想到今天結婚了,又心安理得的緊緊抱在一起。

對於諸葛亮有前世經驗當然是駕輕就熟了,黃月英也還好,一是經常鍛鍊,二是經常自已製造各種物品,鋸、雕、刨等,手腳靈活,腰肢有力;兩人如膠似漆,極盡纏綿之能事,感情迅速昇華致渾身顫慄,快樂如電而致,一個心血噴湧,一個如痴如醉,其中各種和諧,非外人可知;兩人吃髓知味,大戰幾百回合,只因初次腫脹疼痛而罷休。

.....

此處略萬字,以期各位自行想象與實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