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寶黛

多少人不喜歡《紅樓》,覺其難解,也確實在意料之中,比起《水滸》的忠義,《西遊》的玄奇,《三國》的壯闊,《紅樓》的那份清婉,著實欠了幾分直擊人心的震撼。只是若談起那金玉良緣,木石前盟,任誰聽之不傷心落淚呢?

世人皆知黛玉喜歡寶玉,可是究竟有多喜歡呢?一言及此,想必不少人都支吾不清了。黛玉常年生病,身體幼弱,睡眠也差,但是聽聞賈政即將回府的訊息,她為了寶玉交得了差,俯首書案,幫這個男孩兒代筆了整整一卷作業。鐘王小楷,筆筆精心,倒也真個兒如木頭般頑固,要多辛苦有多辛苦,要多用心有多用心。

黛玉總令人覺得有幾分小氣,不懂得大度寬容,似那周瑞家的分送宮花時,其他人無不道謝收下,獨獨她說:“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這般性子,且不提寶釵講她愛猜忌,就連寶二哥也說過“林妹妹是個多心的人”。但是,多疑源於在意,一個與你無關的人,如何會為他擔心傷神?黛玉再心思縝密,終不過是個十餘歲的孩子,終身大事又沒有父母主張,聽得“金玉良緣”的說法後,擔心憂慮下只得對寶玉不斷試探。所以每當寶玉走近寶釵,黛玉就會泛酸。

一個人,願意為你花錢,或許並不能說明什麼,但若是她願意為你花時間,必然代表了在乎。既無露水可奉,便用了一生的眼淚來償還。她一生只勸過他一句,即使叫他今後改了,也不過是擔心他再捱打。只可惜“玉兒情深不白首,可憐冷月葬花魂”,那日,她長臥未起,手寒如冰,她千呼萬喚,病弱聲聲。那翻來覆去的名字,是繾綣了經年的愛意。雖然寶二哥哥終不可能為黛玉親手簪上一支釵頭鳳,不過當他走出賈家的那一刻,那舉案齊眉的寶釵似乎也就不再是那個少時甜甜蜜蜜的寶兒姐了。

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一段寒煙繞了梁。瀟湘妃子的淚還盡了,卻又惹了情孽。世人皆知,項脊軒中,歸有光種了一樹枇杷。可誰又說得清,那瀟湘館前有沒有一叢絳珠?

山川只是山川,草木何止是草木?頑石一顆與草木一株,誰又比誰痴情許多?失落的風景線下,有些什麼潛滋暗長。虛虛實實的話語中,謊言遮了半面妝,真情就此雪藏。像那終將被辜負的少時夢想,雖然明知不能再相見,卻仍會成為心上的硃砂痣,意難平。

所以總是不禁想到一些執念深重的故人。蓋聶的劍,滄海客的刀,嵇康的文武七絃,文王的陰陽二氣,終抵不過世間的苦楚萬般。倒是那捧起了鼓樂送離的彭澤之人,雖是清貧半生,卻多少不染是非。“我死尚無礙,只可惜《廣陵散》今失傳矣。”某些時候,也正是因為沒什麼大執念,俗人的憾事也就少一些。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