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問答三

怎樣把自已的想法滲透給全體員工

問題

怎樣才能把自已的思想意識滲透到終端,構築與員工的信賴關係。

塾生問

我經營著一家印刷公司。包括臨時工在內,一共有70名員工。其中女性25名,男性45名,平均年齡31歲。約80%的業務是印刷廣告宣傳品。

現在,我開始提問。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已和員工之間有充分的默契,員工對我也很信賴。但是,最近,一些公司外的人告訴我員工對我有“不信任感”,我聽了感到非常吃驚。

我想,大概是領導層到管理層、管理層到其下屬的思想傳遞出現了問題。有時,我也會有對他們不信任的感覺。我覺得應該強化對管理幹部的再教育,包括這一點在內,我想請教一下,把領導者的意思傳達到終端,需要注意什麼要點,請塾長多多關照。

塾長答

為員工著想,率先垂範,同時坦誠相見。

創業第三年的反叛使我發現了企業真正的存在目的

我先說結論,“您必須達到值得員工尊敬的水平”。但是,您還達不到受人尊敬的程度,所以上來就講結論,您可能會有些受刺激。可是,目的也正在於此。正因為水平不夠,諸位才會來盛和塾學習。

如果受到尊敬的話,那麼,諸位所講的話,員工都會言聽計從。因為大家都尊敬你,對你們講的話,他們100%完全信服。

我成立京瓷的時候,因為在之前的企業做出過出色的研究成果,所以,我覺得這個新公司就是讓這些研究成果問世的場所。和我一起創業的7個夥伴都是我在之前公司的助手或下屬。他們也認為,“京瓷公司是讓稻盛先生的研究成果問世的地方”,我們之間對創業目的的認識高度一致。

這7個同伴甚至對我說,假如京瓷經營得不順利,他們甚至可以以按日計酬的方式拿取薪水,無論公司陷入多麼艱難的境地,他們都會讓“稻盛先生搞研究”。還有,即便出現暫時的失敗,他們也堅信“稻盛先生一定會憑著研究成果東山再起”。我們之間可謂肝膽相照,立下血誓,創立了京瓷。

可是,公司成立後,不過三年,我就遭遇了員工反叛,這個目的也瓦解了。創業第二年招聘的高中畢業生團結在一起,在進入公司一年後,向我提出要求:“今年夏天的獎金能給多少?如果不能給我們多少多少獎金,我們會很為難。”“今年夏天要給多少日元獎金”“年末要給多少日元獎金”“明年春天工資應該漲百分之多少”,對方甚至寫下未來5年的要求,畫上血押,交到我的手上。

“你們胡說什麼。大家明明在進公司之前就知道我們是剛成立的公司。正因為這樣,當初我才拜託你們幫忙,一起齊心協力把公司做好,我自已也一定努力。我是打算把公司長久經營下去的,不可能滿足你們提出的關於工資和獎金的要求。公司才剛剛成立,正是需要大家拼命工作的時候,我不可能承諾這些自已都不知道是否能做到的事情。”

“你不答應,我們就辭職。”“不行,你們不能辭職。”

“既然不希望我們辭職,就接受我們的要求。”

“就算我說接受,但假如公司朝不保夕,又怎麼能夠承諾未來五年的事情呢?!你們叫我承諾,但我要是真的承諾,那才是騙人。我不想說這種不負責任的謊言。我遵守不了這種承諾。應該說‘沒有能力遵守’才對。”

“不!不行!”

“我不會欺騙你們。我真的想把公司做大做強,讓你們拿到不比任何公司遜色的薪水待遇,請相信我。”

儘管我費勁唇舌,拼命勸說,對方只是一味強調“不能理解”。結果,我們談了三天三夜,最後他們總算對我的話表示理解了,然而,我當時的想法是:“真糟糕,早知如此就不創業了。”

我在七兄弟裡排行第二。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京都,哥哥只讀完了舊制初中,就開始去工作,供我讀書;妹妹也沒有升學,也去工作供我讀書。我自已的親兄弟都不辭辛勞,犧牲自已,供我讀大學。我原本打算一出社會就給鄉下的兄弟姐妹經濟支援。所以,在剛進公司的時候,到手的月薪雖然只有8 000日元,但我自已做飯,擠出2000日元送回家裡。就像這樣,我連對自已親兄弟的經濟支援也保證不了,卻要在公司剛剛成立的關頭,照顧非親非故的人一輩子。

“你打算怎麼辦”,從獎金到漲薪,這些人要我“對一切負責”。一個在經濟上連自已的親兄弟都照顧不了的人,憑什麼要照顧一群非親非故,而且是剛剛招進公司的人?難道這就是公司嗎?我明明是為了“讓我的技術問世”這個帥氣的理由才創業的,但事情讓我大感意外。

我經常說,“在人世間,養活自已尚且不易,諸位還要養活員工,這本身就非常高尚”,事實上,這句話來自我個人的切身體會。

其實,在當時,連我自已也只是勉力維持生計,卻忽然之間要對員工的生活負責。“真是豈有此理,難道經營企業就是這樣的嗎?”我萬分沮喪。我本以為經營企業是美好的、明麗的,而且,在這中間,負責領導技術的經營者更是瀟灑帥氣。可是,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為了員工,我不得不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我披星戴月,拼命勞作,不僅僅是為了養活我自已,還不得不養活員工。

但是,我馬上調整了心態。我決心把公司存在的目的從“讓稻盛和夫的技術問世”變為“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幸福”,並把它公之於眾。

率先垂範,努力傳遞自已的思想

接著,我反過來向員工發起攻勢。

“我創立這個公司不是為了養活自已,而是為了養活你們。所以,早上我會比你們到得更早,從製造到研究、到銷售,我都全部管起來。總而言之,我會拼命努力,直到累得不知不覺睡著。為了你們我可以吃這樣的苦,所以也不會對你們客氣,有問題就會直接批評。”我慷慨激昂地說道。

如果換作第二代第三代經營者,在傳遞自已思想的時候往往會心存顧慮,生怕說得太嚴厲會嚇跑員工,或遭受抵制。正因為怕傷面子,結果更難傳達自已的思想。我本來就是個粗人,一把抓住大夥兒,把話說得清清楚楚。

“我把追求全體員工的幸福,也就是諸位的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幸福作為經營理念。所以,我會拼命工作,守護你們。相應地,我也會對你們提出嚴格的要求。如果你們在工作上敷衍了事,我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公司就會倒閉。那麼,就違背了‘守護你們的物質和精神雙方面幸福’的承諾。所以,工作馬虎的人,我會毫不客氣地辭退。當然,我會比你們更努力地工作。”

社長為員工吃苦,這引起了員工的共鳴。雖然常言道“不能讓別人產生不信任感”,但要獲得對方的共鳴,還是要靠率先垂範。經營者必須最能吃苦,這樣,員工必然會追隨。

我之所以跟諸位這樣圍坐在一起喝酒,是為了率先垂範,給諸位做示範,希望諸位在自已公司裡也用這種方法和員工交流。否則,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溝通。

儘管想傳遞自已的思想,但如果一板一眼、板著臉孔講話的話,不會有人願意聽。就算聽了,也是左耳進右耳出,什麼都聽不進去。不管烤雞串還是什麼別的,一邊吃點小菜喝點酒,一邊說:“怎麼樣,你不這麼想嗎?”用這種觸動人心的方式講話,否則別人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我經常採用酒話會這種形式進行溝通,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

在京瓷,約莫在20年前,我親自去與員工溝通。其中最突出的是忘年會。當時,京瓷員工已經近千人,所有部門都舉辦忘年會,所有忘年會我都必定出席。所以,整個12月我都在參加忘年會,沒有一天休息。在忘年會當中,我對所有員工說“拜託你”,給他們斟酒,在席間遊走。

當我這麼做時,那些對我缺乏信任感的人只是“嗯”一聲,反應冷淡,我馬上就清楚了。我這邊越熱情“來來來,喝一杯吧”,對方越容易露出不信任的表情。只要端著酒走一圈,馬上就看得明明白白。

“你是不是有什麼不滿?”就算這麼問,對方一開始也只會說“沒……”。再追問下去,心中藏有怨氣的員工必定會開始表達自已的不滿。仔細一聽,有些不滿的確是因為自已做得不周到而導致的,但八成以上是他本人愛鬧彆扭,自已做得不對反而責怪別人。“等一等,你的性格有點彆扭吧。我是好意,為什麼你偏偏要曲解我的做法?”有些人不管別人做什麼、成就什麼、公司做什麼,全都往壞處想。每當這時,上一刻我還在說“加油幹”,下一刻就突然呵斥:“喂,你這傢伙!”然後抓住他,當場開始說教。

對方喝了酒,才會表露自已的真實情緒。所以,他說的都是心裡話。不管任何人有怎樣的想法,在他喝了酒以後,別人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對拼命努力工作的人說“拜託你了”,對有問題的人說“你錯了”。同時,如果自已被別人指出錯誤,也坦誠地說:“你說得有道理,我改。”酒話會其實是一個修行場,它是錘鍊自身的場所。

和員工相互講述心裡話(與美國幹部的小插曲)

在我用這種風格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也曾被人批評冷酷無情。這裡有個有趣的例子。

以前,我曾把美國京瓷公司的社長、副社長級的人集中到聖地亞哥,舉辦了為時兩天的經營學習講座,讓他們學習我的經營哲學。在講座中,我提前把英譯版的《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發給他們,讓他們寫讀後感。可是,他們的讀後感盡是“看了這本書後,感到很厭煩”之類的內容。“這本書說工作不是為了錢。我們就是為了錢才工作的,現在卻說不能為了錢工作,這是什麼意思?這完全不符合我們美國人的風格。”講座還沒開始,我的哲學就遭到了所有美國幹部的排斥。

於是,我拼命地把京瓷哲學掰開揉碎,細細講解。我是真的為了所有員工的幸福著想,真心誠意地在努力。為了守護員工的幸福,必須把這些哲學當作行為指標,必須成為高尚的人。我圍繞這些話題,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釋。

我講了整整一天,原本抱有排斥心理的幹部接受了我的觀點,而且還直誇“了不起”。尤其是麻省理工博士畢業,耶魯、哈佛大學畢業的人,對哲學十分接受,說:“京瓷哲學很了不起,我們也要按照這些原理原則去做。”在講座的第二天,所有人都非常贊同我的經營哲學。

說服員工的理念必須是能引起員工共鳴,並且使他們願意共有的東西。“原來如此,原來這就是我們社長的經營理念,我也非常認同,也想擁有一樣的理念”,理念必須優秀得足以使人產生這種想法。

問題出在那之後。到了第二天的最後,這些生活習慣不同,哲學、宗教信仰、歷史、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的人們聽得如痴如醉,不但理解了京瓷哲學,而且產生了行動的衝動。“大家按照京瓷哲學行動吧”,當我正打算以這句話收尾時,一位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0年的幹部舉手提問。

“從昨天開始聽您講話,簡直好像在讀基督教的福音書一樣心情暢快,令人感覺很有道理。大家也很接受,我也是。但是,現實卻不一樣。您之前一直在講愛啊關懷啊,但您是否記得三四年前,在京都召開的經營會議上,一位社長意氣風發地發表把一直虧損的公司轉為盈利的事情。

“當時您對他很冷淡。以前企業虧損時他惹您生氣,但盈利之後,也得不到您的好臉色,他感到十分灰心。我也覺得,虧損的時候您大發雷霆,盈利時連一句誇獎也吝嗇,您真的很無情。

“後來,在聚餐吃雞素燒的時候,因為那個社長太消沉,我覺得他很可憐,忍不住跑到您那裡說‘您太無情了吧’,您還記得嗎?您好像也有些接受我的意見,去到那個社長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了一句‘加油’之類的話。從昨天開始,您一直在講愛啊,關懷啊,為了員工的幸福之類的漂亮話,其實,您是一個很無情的男人,心裡根本沒有什麼愛。”

這番話就是對我的不信任。正當大家都開始信服哲學的時候,卻有人說了這麼一番話,這樣一來,我在這兩天講的話都會變得徒勞無功。所有人都會覺得,原來如此,這個人為了把自已的行為合理化,費了一大堆口舌,洋洋灑灑地講了那麼多話。大家的心態一下子就會發生180度大轉變。所以,在這種時候,我不能詭辯,而必須堂堂正正地反駁。

“沒錯,的確如你所言,我是一個無情的人。問題是我為什麼要無情。你剛才說那個社長的公司過去一直虧損,後來盈利了。可是,當時他們的盈利只有芝麻綠豆大小,過去累積下來的虧損金額卻很大。我能誇他嗎?如果我誇獎他,他或許會很高興。但是,假如他因此而自我滿足,那該怎麼辦?我說的是‘要保住員工的飯碗。要讓員工得到幸福’。員工的工資年年都要漲,就憑那一丁點兒利潤,不可能為員工的工資提供保障。正因為如此,我才對他嚴厲地說,‘這點蠅頭小利也算得上利潤嗎',聽了這番話,他或許會大受打擊,甚至會恨我。但是,就算被怨恨,我也要這麼說。

“第二年,他透過努力,產出了更多利潤。這次,利潤達到了正常水平,所以我表揚了他,誇他‘了不起’。但是,如果才取得一點點利潤我就表揚他的話,那家公司就不會有今天。

“佛教中有大善和小善的說法。比如,因為疼愛孩子,就一味溺愛他,結果長大以後他變成了沒有出息的人。這在佛教中叫作‘小善似大惡’。疼愛孩子是好事,父母看起來在做好事,但卻因為這種狹隘的愛,釀成了不得了的大惡。同時,有一句話叫作‘大善似無情’,還有一句話叫‘讓心愛的孩子出門旅行’,說的就是同樣的道理。讓心愛的孩子出門遠行,從旁人看來,也許會指責父母。但是,只有這樣嚴格要求孩子,他才能茁壯成長。這看起來很嚴厲,實際上是一種大愛。

“普通人做不到大愛。它看起來十分無情。一個領導者如果做不到這種無情,根本就沒法談。像你這樣,只顧眼前做好人,是做不好事情的。我常常說要愛惜員工,指的並不是縱容他們,姑息他們。就算給員工很多獎金和薪水,他們也不會跟著我。”

我覺得,如果我們的對話要起到真正引領的作用,就必須像剛才我說的話一樣直截了當。因此,不要害怕,走到員工的中間,跟他們交談。如果太刻意地走進員工中間,跟他們交談,會引起他們的警覺,所以,應該採用酒話會之類的形式進行。

只是,如果酒話會的費用全部由公司出的話,有點過於嬌慣員工,所以我讓所有參加酒話會的人分攤費用。諸位在公司裡,可以讓員工負擔一半,自已負擔一半,創造溝通交流的場所,跟員工交談看看。

要培養受員工和顧客尊重的高尚人格,這十分重要

但是,假如要真正傳達自已的思想感情,就算喝再多酒,也不如具備高尚的人格,讓員工感覺“我們的社長是很優秀的人”。

在商業中,道理也一樣。雖然我常說“做生意信用第一”,然而,商業最大的奧秘是獲得客戶的尊敬。假如被客戶尊敬,就不會出現對報價討價還價的情況。因為客戶迷上你的人格,所以他們會想,“我要從那個人那裡買東西,價格高低都沒有關係。我會從某某店購買東西。”

“儲”這個漢字曰,橫著讀就是“信者”。也就是,只要創造信任,就能賺錢。不僅客戶,還要獲得包括員工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已的人格、品性必須勝人一籌。為了這一點,今後您也要在盛和塾努力磨鍊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