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怎樣培養幹部。

□塾生問

提問背景

本公司是生產銷售鹹烹海味、煮豆等的食品廠商。創業者是我父親,我們家是三兄弟,清一色男人,我哥哥是社長,我是副社長,弟弟負責財務。

近10年,本公司一直被銷售停滯困擾。直接的原因是大前年投資了新工廠,折舊增加,主要原材料因為氣候異常,突然供貨短缺、價格高企,導致銷售減少,毛利降低。但是,這幾年我們沒有推出暢銷產品,我認為這才是業績增長不了的根本原因。

按照現在的態勢,我們根本不可能實現經常利潤10%的目標。不管怎樣,我們也要錘鍊自身經營中的雜質,一定要把公司建設成為資本雄厚,真正使員工額手稱慶、安心生活的企業。為此,我一直感到很苦惱,每天都全力以赴地投身事業。

問題闡釋

在為業績停滯不前而困惑當中,資深幹部在實際工作中的倦怠感變得十分突出。怎麼才能使部下真正抱有危機感,改善工作質量?

本公司的社長和副社長太過強勢,部長以下的員工常常被批評缺乏主動性、被動等待指令。最近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意識地劃分責任,進行授權,但卻實在無法放任不管,常常忍不住插嘴,“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不過,我們正在實施阿米巴,進行利潤核算及推進哲學教育,逐漸地,一部分人身上開始顯現出責任感,工作也發生了變化。

以下歸納了我自已的反省和今後的決心。

第一,反省自已不能對部下進行嚴厲批評,最近看到錯誤的事情,不再輕易放過,而是注意及時批評。

第二,本公司人事狀況長年沒有調整,這給了員工一種感覺:就算工作沒有成績,也不會被撤換;即使沒有做好該做的事情,最多被批評一下就算了。這導致員工對工作敷衍了事。還有,因為部下遲遲培養不起來,人才不足,因此更不願意替換用慣用熟的幹部,害怕存在風險,於是始終保持現有人事架構,以圖眼前安心,這也是我反省的地方。

第三,雖然有些落後了,但是,“不排除錄用新人,乾脆放手讓員工幹”“從長期培養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排資論輩,不感情用事,而是賞罰分明”,這些想法更加清晰強烈,我們打算進行人事調整、改變責任分工,更新組織。

我打算在近期實施以上決定,現在正在與幾位經營幹部一起討論組織及責任分工,以推進今後的經營戰略;同時,細化新的人事架構。與過往相比,這次人事調整我們打算進一步積極聽取經營幹部的意見。由於哲學滲透的成效,我感覺經營幹部也非常踴躍地提出建議,目前正在熱火朝天地推進作業。

塾長答

用哲學打造經營者的分身。

企業規模一變大,就無法看清全域性

從業績上看,貴公司這10年都保持著持平。過去,在您父親從事經營的期間,儘管銷售額只有二十幾億日元,但利潤卻有3億日元。就是說有超過10%的經營利潤。現在,您兄弟三人拼死拼活,銷售額雖然翻了三倍,但利潤卻比您父親二十幾億銷售的時候還低,利潤率大大減少。

過去,您父親在經營中完全是一個人說了算,到了兒子這一輩,開始懂得有技巧地經營,員工的穩定程度變高了。但是這時,您父親從創業期開始形成的驅動力瓦解,雖然企業在形式上變得有序和流暢,但卻逐漸失去了所謂的生命力,失去了強大的力量。其結果就是雖然銷售額增長了兩三倍,但利潤率卻一直停滯不前,甚至減少,現在別說10%,只有可憐的百分之幾。

事實上,這種情形在所有塾生身上普遍存在。諸位學了哲學,內心非常激動,覺得“就是它了!”然後拼命在員工中宣揚,讓所有人都明白,所以對哲學應該瞭然於胸。

您制定了自已公司的理念,還自已構建阿米巴經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令人苦惱的是業績和銷售額並沒有增長,尤其是利潤率,滑落得十分厲害,因此,您抱有很強的危機感。

在這裡,我想到的是組織會變得怎樣。這麼說是因為我制定哲學理念,並且拼命努力讓員工理解這些哲學理念,實際上是有目的的。

我27歲創立公司,自已對經營一竅不通,只能照葫蘆畫瓢,開始經營中小企業。在公司規模尚小的時候,我絞盡腦汁,拼命努力,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然而,隨著公司規模和銷售的不斷擴大,公司員工人數從起初的28名變為60名,然後是100名、200名,自已也開始看不清公司的全部。我想您的情況也類似。

把員工打造成自已的分身

企業規模變大就會看不清全貌,那麼,到底怎樣才能經營好公司呢?人們說,企業需要組織,需要人才,還需要很多很多東西。可我本來並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於是,我在實戰現場學習經營。隨著公司規模不斷變大,我開始迫切地感到,公司需要像我一樣有能力、熱愛公司並且願意守護公司的人。

就是說,我希望有人能和我一樣,同樣有能力,同樣勤懇努力,同樣為了公司夜以繼日地奮鬥。可是,這樣的人不可能隨隨便便地找到。正因為這樣的人極少,所以,當夜深人靜,我獨自一人的時候,常常想起孫悟空的故事。只要拔下毫毛,吹一口氣,這些毫毛就會變成和我一樣的人,我就可以吩咐這個“你去幫我管生產”,吩咐那個“你去幫我管銷售”。這聽起來簡直像漫畫一樣,但我真的這麼想過。

必須培養具有各種才華的部下,讓他們成為各個部門的負責人。然而,如果工作所託非人,就不可能盡善盡美。還有,當夜晚我獨自一人的時候常常想,又值得信任,又有能力,而且還能像我一樣拼命努力工作的人是很難找到的。

我還想起下日本將棋的事。在我小時候,每到夏天,大人們就會在路旁擺好棋盤下將棋。在將棋中,如果能把敵方的“金”或“銀”拿下,當作自已的棋子使用,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叫作外部招聘。就是從外部引進優秀的人才,但是,當時我並沒有這麼聰明。

我想擁有“金”“銀”,想要優秀的員工,所以把身旁的報紙扯下一塊,在上面寫上“金”,然後放在棋盤上。可是,如果只是放在那裡,一陣風就會把它刮跑,所以我用唾沫弄溼它,把它沾在棋盤上,不讓它飛走。還有,如果沒有“金”的話,可以寫上“卒”,“卒”如果能拱入敵陣,就能成為“金”,因此,我希望“卒”能儘快變成“金”。

然而,這些棋子都是用紙片做的,完全派不上大用場。一陣風颳過,它們就會嗖地一下,被颳得無影無蹤。中小企業的經營與這一模一樣。把人招進來,才剛用順用熟,對方就辭職了。這就和用紙畫的棋子一樣,唾液一干,紙就唰地飛走了。

哲學是用於塑造“經營者”的

儘管如此,我還是迫切地期望擁有可靠的部下。於是,我教員工哲學,希望把他們塑造成和我一樣的人;我向他們傳達哲學理念,希望他們能擁有和我相同的心態,所以,我開始和他們交談。這是因為,我希望他們能用相同的思維方式,和我一起經營企業。

我雖然沒有管理過大企業,但卻能培養出管好二三十人左右的中小企業的人才。我自已其實也就是這種水平。我想,只要能夠培養出和我擁有相同思維方式、相同責任感的人才,再把各部分交給這些人,那麼企業就能做大。

所以,其實我傳授哲學是為了培養“經營者”。如今,您在晨會上讓大家朗誦哲學,讓員工學習哲學,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這很重要。但是,哲學其實是工具,“這傢伙是我的二把手。因為他必須和我一起經營企業,所以我要徹底地讓他掌握哲學”。就是說,哲學是為了塑造“經營者”而存在的。

如果員工不能理解經營哲學,並把它轉化成自已的東西,就不能把經營託付給他。所以,是否能成為一部之長,取決於對經營哲學、對理念理解有多深。不是光靠頭腦理解,還要看是否能靈活應用在行動中。我把它作為基準,培養部下、培育人才。

向公司全體員工講述哲學,滲透哲學,企業氛圍就會變得非常良好,公司整體也很團結,會產生一定的效果,所以可以繼續講。可是,最關鍵的是在一開始制定它的時候,就要把它當作培養和自已一樣的經營者的教材。

把組織劃分為可看清核算的最小單元

所以,您說自已在看管制造現場,首先要看看您是否培養出了徹底掌握哲學的部下及組織。您雖然在推進一些類似阿米巴經營的行動,但製造部門和銷售部門實力都減弱了,利潤率也在降低。在您父親的時期,他憑著直覺對一切瞭如指掌,所以只呵斥呼喝,就實現了較高的利潤率。

而現在,管理變得精妙了。比如煮豆部門、鹽醃海帶部門--您公司有許多部門,要儘可能按照產品劃分責任人。因為在同一個工廠,大概有許多裝置都能共用。

您苦惱的是怎麼才能使部下真正擁有危機意識,改善工作的品質。您說社長和副社長過於強勢,部長以下的員工常被批評缺乏主動性、工作被動,只會等待指令。最近您意識到這一點,努力分清職責,刻意進行授權,卻無論如何放不開手,總是忍不住橫加干預。您不能像這樣把人放在部門負責人的位置,把事情扔給對方,而要告訴對方,“你是這裡的負責人。要把我常講的哲學化為已用,把自已當作社長,透過獨立核算管理收支”。

就是說,部門負責人就是“社長”。企業沒有收益就無法成立。“你來擔任煮豆部門的負責人”,既然如此,他就能利用煮豆部門的員工生產煮豆。因為是負責人,他就必須考慮,假如生產了 100克的煮豆,把它裝進包裝袋,售價應該是多少,出貨額應該是多少。如果希望從中獲取10%的利潤,那麼從出貨金額倒推,要採購多少千克的煮豆原料和砂糖等。還有,花多少時間,人力費用就會變高,所以必須把人力費控制在某個水平。

一般採購由其他部門負責,因此他們常常估摸著差不多的價格買來豆子,交給您使用。砂糖也一樣,而您只管生產豆子就可以了,並負不了責任。然而,既然您是一位月銷售額300萬日元的煮豆部門負責人,就不能含糊其辭,而必須主動提出要求,“請買多少錢的豆子”。

而對方如果說,“沒有這麼便宜的豆子,價格便宜了品質會變差。”您就要說,“不行,不能降低品質,否則會傷害產品。請您去交涉,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我陪您一起去農戶那裡談判吧。”要想收穫自已那部分收益,就要有這種意識。也就是,為了培養像社長一樣思考問題、一樣肯吃苦的人,需要哲學。

讓這種有強烈責任感的人負責管理煮豆部門。那絕不是隻管好自已部門就足夠了。他要構建細緻周密的部門核算,全面掌控從材料費到成品、銷售、利潤,看清所有情況。對採購一無所知,連砂糖的價格也不瞭解,又怎麼可能負得起責任?要有對一切瞭如指掌的製造部長或工廠長,實際上,組織的劃分才是經營的開始。

可是,如果把組織分得過細,就會一味增加管理人員。然而,分得過於粗略,又無法使其承擔責任。所以,要把組織劃分為能夠獨立核算、能夠看清利潤核算的最小單元。而且,這些單元的規模必須控制在負責人能夠承擔責任的範圍之內。事業部過多就會失去意義,所以,要儘可能保持簡單,把規模控制在現場的大叔都能明白的程度,並交給別人看管。

這樣一來,就能看清使用了多少原材料,看清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用什麼方法銷售出去的。從銷售額中扣除使用的材料費及人力費用,就清楚這個月產生了多少利潤。同時,就算沒有利潤,也能思考哪些地方出了問題,該怎麼辦。如果把它看作機器的操控盤,就可以知道應該關掉哪個閥門,或者開啟哪個

閥門。當賺不到錢的時候,可以讓各個部門縮減多餘的經費。但是,過度壓縮成本會導致品質下滑,這樣就不像話了。要嚴格保證產品質量。

就連基層的臨時工或兼職員工都有利潤意識

其實,就連臨時工或兼職人員也應該瞭解怎麼產出利潤。比如,小時工也可以5人組成小組,選定負責人。家庭主婦也有理財神經,和一些幼稚的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生相比,她們勤懇穩重得多。向這些人傳授經營原點和哲學,在這個基礎上,告訴她們,“請您守護這裡”。

這好比石頭砌成的城牆,既需要小石頭,也需要大石頭。把這些石頭整整齊齊地堆碼起來,砌成一堵巨大的石牆,這就是經營企業。而且,組織中既有小石頭也有大石頭,必須充分發揮所有石頭的作用。而不是讓它們死在那裡,否則毫無意義。

首先要知道,他們沒有能力。一味地茫然催促,“喂,加油幹”,或者“公司沒有利潤,你要更加努力”,他們完全不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努力,怎麼努力。也就是,“在這裡和這裡這樣幹,就會變成這樣”-不能只有你自已明白,還必須讓下面最基層的大嬸也明明白白。讓基層的人也清楚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才會產生利潤,其實就是在增加具有經營者意識的人員。

在京瓷也一樣。現在雖然變少了,以前,這些大嬸們提出了許多建議。每當從大學畢業並工作了三年左右的現場負責人靠不住的時候,他下面的大嬸就會說,“你應該在這裡這麼做、那麼做。這裡要改一下”。一般來說,這些基層大嬸只會被動執行命令,但她們卻積極地提出了許多建議。即使在僅有10人的工作現場,大嬸們也接二連三地提出改善方案,這實際就是組織的實力。

經營者自已也往往搞不清楚利潤無法產生的原因,或利潤產生的方法,更何況基層的人們,他們更不可能瞭解。要把產生利潤的方法清楚明白地告訴員工,甚至告訴那些身居基層的大嬸。我覺得,您的企業缺乏這樣良好的組織建設。

不是“全部委託”,而是讓人“負起責任”

您打算乾脆把工作全權委託給別人,卻不能完全放手,偶然會訓斥部下、橫加干預,您說必須反省這一點,其實沒有必要。為了授權而授權是下下之策。不是把工作全部委託給員工,而是讓他們負起責任來。

人們常常提到授權這個詞。經營者不能總做獨裁者。要讓公司規模變大,就要懂得向下授權。可是,這並不代表著把工作扔給他們,而是讓他們學會承擔責任。既然要讓下屬承擔責任,而自已又是他上面的負責人,所以,只要事情進展不順,您就有權呵斥,“這麼幹不行!要這麼做,那麼做”,或出手相助,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諮詢公司的人常說,“對部下說得太多,是培養不了人的。既然全部委託給對方了,就要信任對方,放手不管”,這是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實際操作起來,早就驚出一身冷汗,怎麼可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你在搞什麼?!笨蛋!”會這樣訓斥員工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部下因為這樣就幹不下去,那麼,更完全沒有理由讓他承擔責任。

您說自已雖然起步晚了,但希望僱用新手,乾脆利落地把工作都交給員工。不能輕易對工作放任不管,而是讓他們負起責任。而您必須思考的是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負起責任。

關於不排資論輩,而是賞罰分明這件事,只要有責任感,您可以起用新人。這是因為,您的企業變得智慧化,全公司都處於被動等待指令的狀態,反正上面的社長、副社長會拼命努力,員工只要按照他們的吩咐去做就可以了。這如實地反映在銷售額和利潤上:銷售額連續持平,利潤率低下。所以,請您務必加油,改變這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