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楊一尋如孤魂般遊蕩著,望著因地震而淪為廢墟的家園,內心悲痛欲絕。她漫無目的地飄著,不知不覺來到了北川縣。

楊一尋凝視著震後的北川縣,目光所及之處,仍有許多人在苦苦等待救援。突然,救援隊的呼喊聲如利箭般穿透廢墟,吸引了楊一尋的視線。

她立即飄到救援隊身旁。透過一堆廢墟的縫隙,她看到一箇中年婦女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著身體……

救援隊員從縫隙中伸出手,去確認她是否已死亡。在確定她毫無生機後,救援隊轉身走向下一片廢墟。

然而,楊一尋驚訝地看到救援隊的隊長突然轉身跑了回去,心中充滿了疑惑。她注視著隊長費力地將手伸進那名已死亡的中年婦女身下摸索著。

突然,隊長激動地高喊:“還有一個孩子,還活著!”

楊一尋被這高喊聲給吸引住了。

楊一尋看著他們經過一番艱難的努力,終於成功地將那個孩子救了出來。

孩子安靜地躺在一條紅底黃花的小被子裡,楊一尋估計他大概只有三四個月大。由於有母親身體的庇護,這個孩子竟然毫髮無損。

隨行的醫生過來準備給孩子檢查身體,竟意外發現一部手機被塞在被子裡。醫生好奇地看了一下手機螢幕,楊一尋也被這神秘的手機吸引,如影隨形般飄到醫生身旁一同檢視。

楊一尋和醫生驚訝地發現,螢幕上赫然顯示著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見慣了生死離別的醫生,此時不禁熱淚盈眶,楊一尋也不禁為之動容。楊一尋看著醫生將手機遞給周圍的人,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被這偉大的母愛所感動,淚水如決堤的洪水般湧出……

在災難面前,這位母親用自已單薄的身軀擋住了災害,用自已的生命換來了孩子生的希望。楊一尋突然想起真乾在《哺育》中說的那樣:“細喙叼蟲哺幼雛,三餐一日用心補。世間大愛若能尋,最是無私數老母。”這句話猶如一把利劍,深深地刺痛了楊一尋的心,讓她對母愛的偉大有了更深的領悟。

楊一尋緊跟著救援隊的步伐,每一步都彷彿踏在歷史的長卷上。當她穿行於被地震摧殘的辦公樓、商場、學校和居民區時,那些曾經充滿生機的畫面如電影般在她眼前不斷放映。

然而,斑駁的牆面、扭曲的窗戶,以及被壓得七零八落的生活用品,都在無聲地哭訴著這場災難的慘烈。楊一尋清晰地記得,這裡後來成為了汶川地震的遺址,它們宛如沉睡的巨獸,默默地見證著那場地震的威力。

楊一尋飄進一間教室,課桌上還擺放著學生們的課本和文具。

她彷彿看到了地震發生前,孩子們在這裡學習、玩耍的場景。

然而,現在一切都已不復存在。

教室的牆上掛著一幅畫,上面畫著一顆大大的愛心。

楊一尋伸手輕輕觸控著那顆愛心,感受著其中蘊含的溫暖。

她不禁想,如果人們的心中都充滿了愛,或許就能抵禦住這樣的災難吧。

離開教室,楊一尋來到了操場。

原本平整的跑道變得凹凸不平,籃球架也倒在了地上。

但在廢墟中,一株小草卻頑強地生長著,給這片荒蕪帶來了一絲生機。

楊一尋靜靜地看著這株小草,它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依然能生存下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奇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