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心頭的怒火熾烈,其後果,可想而知的嚴重。

“不去!”

徐長卿依舊拒絕,似乎不把漢王放在眼裡。

漢王朱高煦,在他眼中不過爾爾,一個將來難逃“瓦罐燜雞”命運的角色,何足掛齒?

在徐長卿眼中,與朱高煦為伍無疑是自掘墳墓,故而此刻的他,半點也不想巴結這位高高在上的漢王。

“你這小子,看孤怎麼收拾你!”

盛怒之下,朱高煦猛地揮出鐵拳,直奔徐長卿而去,力道之猛,似乎要將空氣撕裂。

徐長卿應對敏捷,輕鬆閃避了朱高煦的猛烈攻勢,其身手之矯健,遠遠超出了朱高煦的預想。

“有種別跑,咱倆真刀真槍地幹一場!”

朱高煦愈發惱火,這小子竟敢不讓自已碰上一指頭,哪怕是天王老子親至,也得讓徐長卿長長記性。

他堂堂漢王放下身段相邀,憑何徐長卿這小子敢說個“不”字?

這口氣,朱高煦如何咽得下!

“二哥,你可千萬別胡鬧啊,這裡畢竟是殿門外…“

朱高燧心裡猛地一緊,自家這位二哥的性子他最清楚,拿什麼去跟朱高熾較量呢?

難道就憑那場靖難之戰中,立下的些許功勞嗎?

“本王才不管那些,我放下身段去請這小子,他竟然敢拒絕!憑什麼?!“

朱高煦怒火中燒,打定主意要給徐長卿點顏色瞧瞧。

“漢王殿下,您若再這般肆意妄為,微臣可就不顧情面了。“

徐長卿也是滿肚子火氣,自已與朱高煦無冤無仇,這小子偏偏來找茬。

對徐長卿而言,不生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朱高煦的怒氣非但沒有被徐長卿的勸告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叫囂起來:“今天,我朱高煦就要和你這個書生來一場真刀真槍的較量,看看究竟是你的筆頭硬,還是我的拳頭硬!

“我倒是要瞧瞧,你這小子怎麼個‘不顧情面’法!“

說到底,徐長卿終究是個文弱書生,哪能經得住朱高煦的一拳之力。

朱高煦話音未落,便再次向徐長卿撲去。徐長卿側身一閃,朱高煦撲了個空,由於用力過猛,摔倒在地。

朱高燧連忙扶起朱高煦,“二哥,你沒事吧?”

朱高煦惱羞成怒,“你別管我!今天我一定要讓這小子知道我的厲害!”

“漢王,不是長卿不願聽從於您,實在是藩王結交大臣,不合禮法。”

徐長卿朝著朱高煦而道,“長卿明白您的想法,但是您這樣做,只會平白無故,惹得陛下震怒而已。”

“陛下震怒?”

朱高煦站起身來,指著徐長卿說道:“哼!你少拿陛下來壓我!本王做事自有分寸!”

話是這麼說,只是如今徐長卿如此不給自已面子,也讓朱高煦十分不爽。

就在兩人僵持不下之際,一個威嚴的聲音傳來:“你們在幹什麼!”朱高煦和徐長卿聞聲看去,只見朱棣帶著一群侍衛走來。

朱高煦趕緊收起鋒芒,低頭不語。朱棣見狀,心中已有數,他瞪了朱高煦一眼,問道:“朱高煦,你不好好在王府待著,來此何事?”

朱高煦支支吾吾地說:“兒臣……兒臣只是路過,看到徐大人,便過來打個招呼。”朱棣自然不信,他深知朱高煦的性格。

“夠了!你既無心向學,又在此地放肆,竟還膽敢挑釁,意圖對大臣動手。”朱棣怒火中燒,喝令道:“來人,把朕的馬鞭拿來!”

瞬間,一旁的侍衛已將馬鞭恭敬呈上,朱高煦目睹這一幕,雙眸驟然圓睜,驚恐萬分。

“父皇,兒臣知錯!”他連忙跪倒在地,額頭幾乎碰觸到冰冷石板,聲音中難掩顫抖。自知行為過分,卻未曾預料會遭父皇親眼目睹,悔恨與恐懼交織心頭。

朱棣面沉如水,手中的馬鞭輕輕一揮,空氣裡響起鞭梢切割的銳響,繼而無情地抽打在朱高煦背上。朱高煦緊咬牙關,痛吟仍忍不住溢位口腔,響亮至殿外迴盪。

“你身上哪還有一絲與我相似之處?整日沉迷於鬥雞走狗,好勇鬥狠,何曾見你展露半點治國之智、容人之量?”朱棣言辭間滿是失望與憤怒,指尖直指朱高煦鼻尖,眼裡的嚴厲猶如凜冬寒冰。

朱高煦聆聽責罵,雖心有不甘,卻不敢辯駁,目光閃爍,透露出一絲倔犟。他側目瞥向朱高燧。

“二哥,別這樣看我,我也是無可奈何。”朱高燧低聲嘀咕,一臉無辜與無奈。

朱棣的目光轉向朱高燧,眉頭緊鎖,怒氣未減:“你身為弟,非但不勸誡兄長,反而縱容至此,同樣難辭其咎!”語畢,鞭影再現,這回目標換成了朱高燧。

父皇的責備令他心有餘悸,眼下還得為朱高煦受罰,此刻朱高燧心中更覺委屈。

十鞭之下,朱高燧臉色蒼白,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倔強地不讓它們滑落。

“行了,都回各自的府邸,閉門思過三月,深刻反省!”朱棣的話如同鐵律。朱高煦與朱高燧交換一瞥,眼中盡是不甘,但也只能唯唯諾諾應允。

離別之際,二人的眼神無意間交匯于徐長卿,其中蘊含怨憤與不甘,似乎將今日的所有不忿,都歸咎於他一人之身。

朱高煦和朱高燧滿腹怨氣的離開了宮殿,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徐長卿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今日,自已算是徹底得罪漢王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的事情,率先和朱高煦劃清立場,徐長卿也不想捲入皇位之爭的風波。

朱棣轉頭看向徐長卿,語氣緩和了許多:“愛卿受驚了,朕替這兩個逆子向你賠個不是。”

徐長卿趕忙道,“陛下言重了,都是微臣的錯,惹怒了漢王殿下。”

朱棣擺了擺手,“不關你的事,朱高煦向來驕縱跋扈,今日之事,希望他能夠長長記性吧。”

對於自已這個兒子,朱棣本身也有點無奈,首先就是靖難之時,朱高煦表現亮眼,本身是有大功的。

北軍當中,又有不少支援朱高煦的,一時間朱棣也不知道如何處置自已這個兒子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