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走後,趙雲被王芬表舉常山都尉的訊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開,周倉、曹性、裴元紹、左髭四人齊齊跑到趙雲營房裡喜不自禁大呼:“參見將軍!”

趙雲當了都尉,他們是趙雲的部下及親信,地位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兄弟們都起來!”

如今,總領常山軍事,趙雲比他們還激動!他現在是將軍了,自然要做出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肅然道:“左髭,你雖剛入我麾下,但亦是我的兄弟!是兄弟,自當榮辱與共!”

“誓死追隨將軍!”四人齊齊單膝跪地。

............

第二日,清晨!

紅日漸漸躍出地平線.......

“咚咚咚!....”

真定軍營鼓聲震天。

隨著富有節奏的鼓聲響起,一隊隊士兵奔入寬闊的校場,在各自將領的呵斥聲中,快速整隊......

一杆趙字大旗,在校場高臺上緩緩升起......

頭戴鷹盔,身披鱗甲,腰摜長劍,龍行虎步的趙雲,在一隊親兵的簇擁中登上高臺。

臺下,八杆將旗迎風招搖;上書:張、陳、殷、李、周、曹、裴、程!

每杆將旗下,佇立一人,分別是:張南、陳敢、殷通、李維、周倉、曹性、裴元紹、左髭八人,在他們身後是各自兵馬,總計:四千九百六十人。

趙雲神情肅穆,星眸肅殺,沒有一點十六歲少年人的稚氣,反而給人一種沙場老將的感覺。

望著臺下長槍似林,刀光映日的軍陣,趙雲心潮澎湃:亂世,我趙雲來了!

接下來幾天,趙雲將營中兵馬全部打亂從新整合,另外又募集四十壯漢,湊足五千步軍。

他將五千步軍分成九部,自領一千兵卒,而另外一百零七騎,則成為親兵,因曹性獨領一曲軍士,所以只剩一百零七騎,而且熊戰接任曹性的職務統領一百零六騎,做為親兵統領。

其餘四千兵卒,每部五百人,分別由周倉、曹性、裴元紹、左髭、張南、陳敢、殷通、李維八人統領。

周倉、曹性、裴元紹、左髭四人大喜,原本他們每人麾下才兩百人,一下子漲了一倍多,哪有不歡喜的。

正所謂,一家歡喜一家愁!

張南、陳敢、殷通、李維四人為此氣得背地裡破口大罵趙雲豎子,官位雖然升了,可手裡的兵馬直接縮水了一半,要不是懾於趙雲的威名,說不定當場就要發飆。

特別是殷通,心裡大罵趙雲六親不認。

..........

真定縣署,不!現在應該叫刺史府了。

刺史府內,王芬正在書房閱覽一封信件,越看越生氣,這是剛剛從鉅鹿傳來的,是一個壞訊息:東中郎將董卓強攻廣宗數日,反被黃巾軍趁夜偷襲,五萬大軍被殺的丟盔棄甲,董卓本人現在也下落不明!

看完信件,王芬不禁口不擇言,笑罵道:“昏君誤國,閹宦當道,活該有此大敗!哈哈!”

剛罵完,王芬陡然驚醒,急忙開啟書房房門四下打量,見無人在書房周圍,頓時撫胸暗自慶幸;這話要是被有心人傳到京城,他哪還有活路?

誹謗君王,輕則凌遲,重則滅門。

而王芬為何要這樣罵?完全是因為皇帝劉宏聽信小黃門左豐讒言,撤了原本勝券在握的北中郎將盧植,換上了透過賄賂宦官,一心想著借黃巾賊刷軍功的董卓。

而且王芬是當今名士八廚之一,深受黨錮之禍長達十九年,在他內心深處,對當今皇帝劉宏早已不滿多時。

這也是在幾年後,王芬圖謀廢掉皇帝劉宏的原因。

董卓兵敗廣宗的訊息,讓重新坐回書房的王芬感到不安;如今,官軍主力在廣宗遭逢大敗,必然引起一連串的影響,首先常山境內剛剛偃息旗鼓的黃巾賊,說不定又要鬧騰起來!

王芬不禁暗道:也不知趙雲整軍怎麼樣了?

“使君!下官沮授求見!”

就在王芬焦慮不安時,門外突然傳來沮授的聲音。

“請進!”王芬坐直身軀,刺史的威儀四散開來。

沮授輕推房門而入,躬身作揖,直奔主題:“下官前來,是想與使君商議護民回鄉之事!”

如今,常山南部數十萬百姓遷至常山北部已有數月,每日消耗極其龐大,算上一個月前屈平向甄氏購糧那次,官府已經兩次向甄氏購糧了,總計購買了三十萬石糧食,錢財耗費了近兩億錢,府庫裡的金銀財寶也去了三成。

眼看倉庫裡的糧食又要見底了,沮授非常著急,這還得花錢去買,可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啊!

坐吃山空!

所以,沮授打算趁著境內黃巾賊沒再鬧騰,將北遷的百姓護送回鄉,一來這個時候回鄉的百姓還能種一些果腹的食物,降低官府的開支。二來也避免了最近常常出現本地百姓與北遷百姓聚眾鬥毆的事件。

“公與,你看看這個!”

沮授的能力有目共睹,將常山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王芬非常欣賞。王芬也知道護民回鄉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若是沒有收到鉅鹿傳來的這封信件,他馬上就會讓趙雲領兵協助沮授護民回鄉。

沮授接過信件,一目數行,驚心不已,他沒想到困賊首張角於廣宗的官軍居然敗了,而且還是全軍覆沒!

這董卓是豬嗎?這也能敗?

該死的董卓!

該死的黃巾賊!

沮授內心非常惱火,他拿什麼去養活北遷這數十萬人?

雖然惱火,但沮授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現在已經是七月初,再拖就到天冷了,天一旦冷下來,地裡種什麼都沒用,地裡不出吃食,回鄉的百姓一樣得靠官方接濟,可那時常山還能拿出多少糧?還有多少錢去買?

至於朝廷,肯定是指望不上,不來收稅都是天大的恩了。

“使君,下官認為護民返鄉,刻不容緩!”

沮授拱手作揖,繼續道:“董中郎之敗,看似能振奮天下各地黃巾,但對於大勢已去的張角來說,只是延緩覆滅罷了!況且,兗州一帶黃巾主力基本平定,皇甫將軍一旦得到廣宗敗北的訊息,定然不會坐視不管,下官斷言皇甫將軍不日就會渡河北上痛擊張角,絕不給張角喘息之機!”

最近,中原地區陸續傳來黃巾主力覆滅的捷迅,河北之地張寶敗亡,張角在廣宗苟延殘喘,黃巾大勢已去,故而,沮授看不到黃巾有復起的可能。

所以,他執意護民返鄉。

王芬贊同地點了點頭,沮授的分析可謂是一針見血,黃巾賊確實難有起義之初卷席天下的勢頭。

“吾所慮者,乃常山諸賊;若其在我方護民返鄉之際,趁機侵擾,吾等該當如何應對?”

董卓之敗雖然對大勢沒有改變,但對於常山來說還是有影響的,王芬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這也是沮授擔心的問題,沮授蹙眉沉思,王芬也不打擾。

少時,沮授眉頭舒展,雙眸一亮。

王芬估計沮授有了應對的辦法,急聲道:“公與可有應對之法?”

...........

真定東南方向,鉅鹿郡,廮陶城。

廮陶城,是鉅鹿郡治所,地處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上,地勢低平開闊,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臨楊氏縣,南臨大陸澤,東與安平國南宮縣接壤,西與常山國高邑縣相交。

廮陶城作為一郡政治中心,人口、經濟自然乃全郡之最,有著高大的城池,繁榮的商業。

可這裡也是黃巾起義的爆發點,張角登高一呼就是在此,廮陶也是第一個被黃巾軍攻佔的郡府。

這裡曾是黃巾軍的大本營,張角在此坐鎮,從五月開始,黃巾軍遭到官軍反擊,由勝轉敗,為了抵擋官軍反擊,張角領軍南下與盧植打在了一起,既然打上了;張角再想甩掉盧植就沒那麼容易,一步步被盧植逼到廣宗,死命守城。

這時,張角也回不了他曾經的大本營:廮陶。

恰巧這時候,郭典帶著張寶的死人頭,領著一千多兵馬南下了。

當郭典探知廮陶城只剩一支數千人的烏合之眾時,派人上前勸降,並把張寶的人頭高懸在旗杆上,守城的黃巾賊看到悍勇無敵的地公將軍都死了,哪裡還敢抵抗,連忙開城請降。

郭典奪回廮陶後,赦免了所有賊兵,並把賊兵收編,以他帶著南下的常山軍人馬為骨幹組建了八千鉅鹿軍,同時他還獲得了張角在廮陶城囤積的大量錢糧。

有了八千兵卒,又有大量錢糧,郭典一掃心中壓抑,變得鬥志昂揚,首先讓吳匡帶領五百兵卒進京獻張寶首級,又令常山故將虞涉、方綜二人各領三千兵卒收復除廣宗之外鉅鹿下轄另外十三座縣城,而郭典本人則坐鎮廮陶,用城中錢糧招兵買馬。

直至此時,郭典麾下已近兩萬鉅鹿軍,鉅鹿境內大部城池也回到官軍手中,同時郭典麾下也增加了幾名戰將,分別是:張頜、潘鳳、耿武、趙浮四人,加上虞涉、方綜共計六員大將。

郭典在鉅鹿順風順水,一時間倒把趙雲在常山這煩心事給忘了。

........

廮陶城,郡守府。

郭典高座郡府大廳上首,左右兩側是鉅鹿文武官員,年紀輕輕的張頜儼然成了郭典麾下第一大將,看到英武不凡的張頜,郭典有些失神,他好似從張頜身上看到了更加勇猛、俊朗的趙雲。

想起趙雲,郭典心頭就窩火,這豎子不南下助我,偏偏跑去捧新任刺史王芬的臭腳,聽說還當任了常山都尉,這真是一個敢任,一個敢領啊!

在郭典心中,覺得是趙雲背棄了他。

今日,郭典將鉅鹿一眾文武聚集起來,就是要討論董卓兵敗這件事情。

張角原本被困在廣宗動彈不得,如今董卓兵敗,廣宗數十萬黃巾賊如脫韁野馬,鉅鹿很可能有傾覆之危。

“東中郎將敗北,逆賊張角再無掣肘,爾等說說該如何是好?”

董卓兵敗的訊息已經在郭典麾下傳開,郭典率先出言就是引出今日討論的主題。

“府君,給末將三千兵馬,必獻張角首級於堂前!”

這時,廳中乍起一聲大吼,頗為雄壯。

聞聲,郭典瞄了一眼張頜身後氣沖牛斗的潘鳳,裝作沒聽見!給你三千人馬?就算給你三萬人,你也拿不到張角人頭,況且我還沒有那麼多人!你以為你是趙子龍,能萬軍叢中取敵首級?

唉!可惜趙雲那豎子背棄了我,不然還真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