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得伍子胥、孫武之助,大敗楚師,聲威赫赫,乃至中原諸強皆感其威脅,首當其衝者,齊也。自齊桓公駕崩之後,齊國內憂不斷。後齊景公即位,得晏嬰輔佐,重新整理政事,齊國再興。

公元前五〇〇年,齊景公與晏嬰欲結好鄰國魯及中原諸侯,復興齊桓公之業,遂致書魯定公,約於齊魯之交夾谷之地一會。

當時,諸侯會盟,需一大臣輔佐,名為“相禮”。魯定公決意以魯國之司寇(掌司法之官)孔子主此大事。

孔子,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之人。其父乃一位地位卑微之武官。孔子三歲喪父,隨母遷居曲阜,賴母撫育成人。聞其幼時好學禮儀,無事則設小盤小盆,模仿大人祭祀天地祖宗之儀。

孔子少年讀書勤奮,對周初制禮作樂之周公甚為敬仰,對古禮瞭如指掌。當時士子應學之“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皆精通。行事一絲不苟,初任庫吏,物資未嘗匱乏;再任牧吏,牛羊繁衍眾多。未及而立之年,名聲漸起。

有人願拜其為師,孔子遂設私塾,收納弟子。魯國大夫孟僖子臨終,囑其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得南宮敬叔推薦,魯昭公命孔子赴周都洛邑考察周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魯昭公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大夫所逐。孔子遂至齊國,求見齊景公,陳述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之甚厚,欲用之。然相國晏嬰以為孔子主張不實,齊景公遂未用之。孔子復歸魯國,繼續教書。從學者日漸增多。至魯定公九年,即公元前五百零一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今山東汶上縣)。次年,升任司空,掌工程之事,未幾,又擢為司寇。

一日,魯定公語孔子曰:“將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對曰:“齊人頻犯我疆界,今欲會盟,宜備兵馬。”遂請左右司馬隨行。

魯定公納孔子之言,遣二將率眾隨孔子往夾谷。會上,孔子以相禮之能,使魯國外交得勝。齊景公乃決意歸還所侵魯國之汶陽三地。

齊國大夫黎鉏,憂孔子居魯為官,恐不利於齊,遂勸齊景公贈女樂於魯定公。齊景公從之,選歌女八十,送之魯國。

魯定公受女樂,日沉湎於酒色,荒廢政事。孔子欲諫,而魯君避之。孔子因此深感失望,其徒曰:“魯君不務正業,吾等宜去矣。”

自此,孔子離魯,攜弟子周遊列國,冀求一機會以施政。然當時大國爭雄,小國危亡,世道變遷。孔子所倡恢復周初禮樂之制,無人問津。孔子周遊列國,歷盡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諸侯之地。然諸國之君皆未得其用。

適逢孔子行至陳、蔡之間,楚昭王遣使相邀。然陳、蔡之大夫畏孔子入楚,或不利於已,遂興兵於途中攔截。孔子受困,斷糧數日,飢寒交迫。終因楚軍之援,方得以解圍。

孔子在外奔波七載有餘,屢遭挫折,年歲亦高。終於迴歸故里魯國,致力於整理古籍,傳道授業。

晚年之際,孔子輯錄《詩經》、《尚書》、《春秋》等重要文獻。《詩經》,匯聚西周及春秋之詩篇三百餘首,其中不乏反映民間生活之歌謠,為我國文學之瑰寶。《尚書》,乃古代文獻之集大成者。《春秋》,則以魯國史事為本,記載自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前四八一年之重大歷史事件。

終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駕鶴西歸。其後,弟子們繼承師道,儒家學派由此而生,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其學術思想,影響深遠,被世人譽為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