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在位間,黃河之域遭逢巨災,水患肆虐,禾稼被淹,廬舍成泥,百姓無奈遷往高地。毒蛇猛獸橫行,傷害人畜,民不聊生。

堯召集部落聯盟大會,商議治水之策。廣詢四方部落之長:孰能擔此重任以治洪災?諸長皆推鯀(音gǔn)以對。昔日,帝堯對鯀之才能心存疑慮,群臣皆曰:“今無逾鯀者,願試之以觀其效。”帝堯乃勉強允之。

鯀治水九載,未能制伏滔天巨浪。以其只知以土塞水,築堤造壩,終見洪波沖決堤防,災禍愈烈。

帝舜繼位,親赴治水之地考察。見鯀不力,遂行極刑,覆命鯀之子禹繼其業。

禹改父之法,開渠導流,疏通河川,引洪水歸於大海。彼與百姓同勞,戴箬帽,持鍬具,身先士卒,挑土挖地,至於小腿之毛磨損殆盡。

歷十有三載,終將洪水匯入大海,土地復可供人耕種。

禹新婚方畢,為治水之事,四處奔波,屢過家門而不入。偶逢其妻塗山氏誕下啟兒,嬰兒啼哭之聲傳入耳中,禹亦忍痛不入顧。

時有黃河中游一大山,名曰龍門山(位於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阻河水之路,使河流窄狹。河水東奔受龍門所阻,常溢河道,釀成水患。禹至此,審視地形,率領眾生開鑿龍門,劈山成隙。自此,河水暢通,不再為患。後世頌禹治水之偉績,皆以大禹稱之。

帝舜年高,亦如帝堯,尋繼位之人。以禹治水有功,眾推之。及舜崩,禹遂繼為部落聯盟之首。

斯時,已至氏族公社之末。生產力增進,一人所產,除自給外,猶有餘。氏族、部落之長,憑其位,取餘物為私,成為氏族之貴。有剩餘之物,部落與部落爭戰,俘獲者不再誅殺,而使之為奴,為貴族勞作。如是,漸分奴隸與奴隸主二階,氏族公社始解體。

禹以治水之功,增部落聯盟首領之威信與權能。相傳禹年邁之時,曾往東方巡狩,且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一帶)召諸部落之長。朝禹者,手持玉帛,禮甚重。有名防風氏者,至會最遲。禹以其慢已之命,斬防風氏。是見,斯時之禹,已由部落聯盟之首,化為真君矣。

禹原有輔臣名皋陶(音gāoyáo),曾助禹理政。皋陶逝後,其子伯益亦為禹之輔。依禪讓之制,本宜傳位於伯益。然而,禹崩之後,夏部之貴族,竟推戴禹之子啟,承繼大統。自是,氏族公社之部落聯盟選舉法廢,易為王位世襲之法。我國史冊上,首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乃應運而生。

神箭手后羿

啟既登極,有扈(音hù)氏之部落不服,興兵抗命。啟與有扈氏交鋒,終至滅其族,將俘虜罰作牧奴。諸部見狀,無人敢再反抗。

啟駕崩,子太康繼位。太康乃昏庸之君,不問政事,惟好畋獵。曾隨從眾出獵於洛水之南,愈獵愈烈,百日未歸。

時黃河下游之夷族,有部落首領名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欲奪夏王權柄。見太康外出,以為機至,親率兵守洛水北岸。待太康攜獲獸群,歡喜而歸,至洛水畔,對岸皆后羿之軍,阻其歸途。太康無奈,遂在洛水之南流離。后羿不敢遽自立,另立太康兄弟仲康為夏王,而權柄實握於已手。

后羿乃著名射者,箭無虛發,百發百中者也。昔有軼聞,言自盤古開天闢地之時,青穹之上原有十日同輝,其熱若焦土,田疇乾枯,禾苗盡毀,百姓苦不堪言。乃請神射手后羿出謀劃策。后羿張弓搭箭,連發九矢,皆中天日,僅留一輪金烏,自此天地溫和,旱魃遠遁,萬物得以生長。又傳說昔日河川之中,怪獸橫行,翻江倒海,釀成水患,淹沒莊稼,人畜遭難。亦賴后羿之神通,以箭術誅除諸妖,蒼生方得安居樂業。此等佳話,足證后羿之箭藝非凡,為世人所共譽。

后羿初為仲康之佐,及至仲康仙逝,后羿不顧禮義,將仲康之子相逐出宮廷,篡奪夏朝龍椅。依仗其射藝,后羿橫行霸道,荒廢政事,沉湎於狩獵之樂,將國事委之於心腹寒浞。而寒浞陰結人心,趁后羿狩獵返宮之際,暗派刺客,將后羿刺殺身亡。

寒浞弒君自立,唯恐夏族不服,欲絕後患,追殺被后羿所逐之相。想流亡天涯,終究難逃寒浞毒手,遭其滅口。當此之時,相之妻正懷胎六月,逼於無奈,只得潛身穿越壁穴,投奔孃家有仍氏之部,產下一子,名之曰少康。

少康長大成人,於母家牧養牲畜;後聞寒浞下令緝拿,遂遁走至舜帝後裔有虞氏之地。少康自幼於困厄之境中成長,磨礪得一身非凡本領。於有虞氏之地招募志士,始得自成一支勁旅;繼而得夏朝忠臣、部落之助力,誓破寒浞之圍,終將王位重歸已手。

夏之朝綱,自太康至少康,歷經百年之亂,方得重振。此段歷史,後世譽為“少康中興”。

少康雖滅寒浞,然夷夏之爭仍熾。夷人善射,箭矢犀利。及至少康之子帝杼登基,創制避箭之衣,名曰“甲”,終勝夷人,夏之勢力遂東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