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平事蹟研究報告

蘇軾,作為宋代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化巨擘,其生平事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李白相比,他少了些許狂放不羈,多了幾分內斂平和;與杜甫相較,他少了些痛切心扉,多了幾分灑脫樂觀。這一性格特質的形成,無疑與他的生活經歷緊密相連。那麼,究竟是何種力量,塑造了蘇軾這般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透過他生涯中的幾次重大起落,探尋其中的奧秘。

古語有云:“學而優則仕。”才華橫溢的蘇軾,在經過數十載的歷練與磨礪後,終於踏上了仕途的征程。公元1057年,風華正茂的蘇軾與其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一同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在那場備受矚目的禮部考試中,原本有望拔得頭籌的蘇軾,卻意外地屈居第二。這一結果雖令蘇軾略感遺憾,但卻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蘇軾憑藉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和獨到的見解,一舉成名天下知,正如他詩中所言:“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此時的蘇軾,前程似錦,年輕有為的他懷揣著造福百姓的志向,踏上了充滿荊棘的仕途之路。然而,是什麼讓他的仕途之路如此波折重重呢?這還得從他的一次重大起落說起。

公元1066年,服孝期滿的蘇軾在回京途中目睹了新法對百姓的摧殘,於是多次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主張漸進式改革。然而,這一立場卻讓他遭到了王安石集團的排擠和打壓,使得他在官場中風雨飄搖、歷經磨難。公元1079年,北宋政局錯綜複雜,保守派的蘇軾不幸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遭遇了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蘇軾身陷囹圄百日有餘,幾度瀕臨生死邊緣。幸得北宋有不殺大臣的國策,他才得以倖免於難。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位卑微。此時的他心灰意冷,於是在公餘之餘帶領家人開墾荒地,以種田維持生計。正是在這段艱難歲月中,他為自已取下了“東坡居士”的別號。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旨赴汝州任職。然而,旅途勞頓加之喪子之痛,使他倍感淒涼。於是,他上書朝廷請求暫留常州,獲准後便攜家眷來到湖北。面對無錢、無房、無糧的流放生活,蘇軾究竟如何擺脫困境?長江之濱的黃州,雖是他仕途上的低谷,卻也成為了他文學創作的聖地。在走出心靈陰霾後,他於赤壁之畔吟詠出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成為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面對困境,蘇軾始終保持“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心態,展現出他超脫世俗的性格特質。這種性格不僅體現在逆境中,即便在他地位急劇攀升之時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她反對新法並起用保守派司馬光等人,全面廢除王安石新政。在此時期,蘇軾的仕途迎來了轉機。短短數月間,他連升三級,官至翰林學士,為皇帝起草詔書。然而,隨著政治地位的提升,蘇軾逐漸感受到朝中為官的不易。他與司馬光在政見上的分歧日益加深,最終演變為權力鬥爭。在這場較量中,蘇軾深感疲憊與恐懼,他不願再重蹈覆轍於朝堂之上的口水之戰。於是,他接連上書請求外任,以求遠離政治漩渦。

終於,在宋哲宗元祐四年,朝廷批准了蘇軾的請求,任命他為浙西地區行政長官兼杭州市市長。此時的蘇軾雖然不再追求政治高位,但卻被政治所追逐。當年王安石得勢時,他在政壇屢遭坎坷;如今同黨當政,他仍未能得志。這足以證明,蘇軾始終未能成為一個好的黨派成員,因為他的孤高與超凡脫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儘管他的同黨執政、聲望卓著、受人愛戴、得到皇太后的賞識,但他卻一心想要擺脫那令人羨慕的政治地位。瞭解他性格的人都知道,他的仕途生涯不會長久。然而,正是這種超脫與豁達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蘇軾被貶謫的日子裡,他踏遍了錦繡山川,身居荒涼之地,心卻飛揚於五湖四海。在這段時光裡,他悟出了許多人生的真諦,也創作了許多傳世之作。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他在黃州貶謫期間,面對生活的困苦與政治的打擊,以無比堅韌的意志和豁達的胸懷所譜寫出的壯麗篇章。

這首詞以雄渾豪放的筆觸,描繪了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麗景色和英雄人物,藉此抒發自已懷才不遇的感慨。詞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句子,不僅展示了蘇軾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更體現了他對自已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堅韌不屈的精神風貌。

儘管蘇軾在政治上屢遭挫折,但他卻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在文學藝術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詩詞散文,豪放激昂,獨具一格,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他的事蹟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困境,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努力奮鬥,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