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之詩:“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其千古佳作《定風波》。此詩系東坡於沙湖道中逢雨之際所作,既顯其豁達之胸懷,又寓其人生之哲理。今特分享《定風波》之賞析,願諸君共賞。

《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雨過天晴,遂有此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定風波》堪稱蘇詞之瑰寶,歷來為人所稱頌,其悠閒從容、曠達樂觀之氣質躍然紙上。此詞不僅展現了東坡之閒適心境,更是夫子自道其人生感悟之作。詞中借途中遇雨之小事,抒發作者順應天命、隨遇而安、豁達開朗、意存歸隱之生活態度與博大胸懷。詞中描繪了一幅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凸顯了其處變不驚、笑傲蒼茫之豪邁風采,流露出逍遙自在、灑脫不羈之精神境界,以及“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恬淡心境,實為東坡人生之真實寫照。

此詞言簡意賅,不尚藻飾,卻於平實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全詞記述東坡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風雨之事,以“莫聽”二字開篇,突顯風雨之勢。然作者卻泰然處之,曰:“何妨吟嘯且徐行”。其中“何妨”二字彰顯其淡定從容,“竹杖芒鞋”則透露出其安貧樂道之隱逸情懷。一句“誰怕”反問有力,與“莫聽”“何妨”相呼應,更顯其氣度非凡。由此勾勒出一幅東坡披蓑煙雨、行吟自得的生動畫面。試想沙湖道上之東坡,手持竹杖,腳踏芒鞋,於風雨中吟嘯徐行,那份從容與灑脫,實乃人生之至高境界。

然作者之意境遠不止於此。遙想東坡當年,風華正茂,青雲之志待展,卻屢遭挫折打擊,一生顛沛流離。然其面對烏臺詩案、黨錮之禍等政治風波,始終堅韌不拔,坦然面對。故眼前之風雨,又何足掛齒?此中深意,讀者自可領會。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之句,既是對眼前景緻的描繪,亦是對人生境遇的深刻體悟。東坡以坦蕩之心境面對人生風雨,超越世俗紛擾,展現出超凡脫俗之人格魅力。

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點明時令,三月時節乍暖還寒。然作者似對春光視而不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透露出一種淡淡的落寞與蕭索。然風雨過後,斜陽展顏,作者回望經行之處,卻發出“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感慨。此句深寓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之哲理,若非歷經坎坷、深察人世,焉能發出如此超然物外之語?

蘇軾另有詞雲:“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深波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此詞似透露出東坡欲歸隱山林之願,亦可視為《定風波》之最佳註解。然東坡終未真的隱逸,他深知世事難逃,即便做了和尚亦難脫世俗之累。故他以俗世為山林,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真正洞徹世事人情,明瞭為人處世之道。

觀蘇軾之詞作,可見其人生之通達與超脫。詞中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之樂觀豁達,亦有“小軒窗,正梳妝”之柔情繾綣;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美好祝願,亦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曠達飄逸。誠如林清玄所言,東坡已在煙中騰雲、雨中行走,歷經生命之事,終達超然之境。

《定風波》這首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了蘇軾詞作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展示了蘇軾超凡脫俗的個性與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更蘊含著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和智慧。

在這首詞中,蘇軾運用象徵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生際遇相結合,展現了一種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從容不迫、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更是成為傳頌千古的名言警句,寓意著無論遭遇何種困境,都要保持坦然淡泊的心態,像東坡一樣身披一蓑煙雨,悠然信步走過人生的坎坷之路。

此外,《定風波》還透過描繪雨後初晴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在逆境中尋求突破、向陽而生的決心。結尾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境,進一步體現了蘇軾超脫世俗紛擾,追求心靈寧靜與和諧的理想境界。

總之,《定風波》不僅體現了蘇軾個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學,更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面對家國天下、個人得失時的普遍心態。這首詞以其深邃的內涵和廣泛的共鳴,成為了中國古典詩詞中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