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現在,人們仍然會慶幸20世紀的國家領導人們竟然如此冷靜和剋制。

在核武器擁有了名義和客觀利益上不能動用到理由以後,各國紛紛開始一心一意地進行社會經濟發展。

例如華夏憑藉自身的優異自然條件,政府的正確指揮以及人民的吃苦耐勞,迅速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島國本土沒有幸存者,華夏也缺乏運輸手段,因此不僅是戰爭時島國建造種種設施,甚至就連曾經的島國遷移人民也被招安了,這一舉措可謂是相當有效地提供了勞動力。

作為寄生在他人家中的不速之客,島國人在語言上變得更常用華夏漢語作為交流語言,他們已經開始遺忘自已遠在天邊……哦不對,地府的祖先們了。

然而各國局勢一片欣欣向好的景象時,世界卻開始了分隊。

二戰時期,透過一個共同敵人——法西斯陣營,合眾國和紅色聯合體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展開了合作。

但戰爭結束後共同敵人不再存在,紅色聯合體不可避免地再次將自已階級鬥爭的思想擺在了明面上,引發與合眾國的對峙。

為了緩解矛盾,對峙雙方達成共識,共建了聯合國這一政府間國際組織。

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係;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並促進對於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但它的實際作用顯而易見,任何提案能否透過都要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否行使一票否決權。有一句笑話很好地說明了它的本質:小國與小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停,矛盾沒了;小國與大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停,小國沒了;大國與大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停,啪,聯合國沒了……

但人類既然能活過二十世紀就說明肯定有不可預料的變故發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種特殊的重感冒在各國軍隊突然流行,自合眾國的首個病例發現後不到六天就確定至少有500萬人是患者,兩個月以後全球保守估計有7000萬人感染,患者不分白天黑夜的打噴嚏和咳嗽,甚至包括潛水和睡覺,雖然不會有發燒跡象,但仍然嚴重影響了各國常規作戰能力。

因為這種感冒傳播速度快得可怕且當時無針對藥物,直至感染者突破億人才確定這是細菌型感冒。

事關重大,這個由生態系統製造的共同敵人使得對立的兩極再度聯手共度難關,1964年3月12日,經聯合國提案,各國組建了“世界藥理學和細菌學和病毒學聯合協會”。(World Federation of Pharmacology and Bacteriology and Virology,簡稱“WPBV”)

協會的最終目標是透過自身所涉及領域知識的多代人積累,為人類永生事業不斷作出貢獻直至成功。

而它當時的目的便是研發能夠完全治療這被命名為“團結”(Solidarity,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使全世界人民不分彼此再次團結)的細菌的藥物並預防其二次復發。

但各國既然都需要團結在一起研發了,那就已經說明了攻克這個難關的難度非同一般,無論如何是什麼樣的應對手段,都只能短時間內去遏制“團結”,通常它會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透過基因突變的方式捲土重來。

每次突變後的“團結”總是對上一次的藥物產生抗性,完美詮釋了生物進化中的優勢疊加,變異速度快得難以置信,但其感染後的結果仍然只是咳嗽和打噴嚏,甚至沒有強度的變化,似乎只是越來越難殺滅。

直到1976年,透過協會的不懈努力,全球感染者總數始終維持在總人口的5%以下,雖然始終無法解除它的威脅,但也將其控制在了一定範圍之中。

甚至由於協會建立,各國加強了醫學交流,各種原本千金難求的藥物和技術變得廉價而親民,再加上“團結”對軍隊的威脅,全球沒再爆發大型戰爭,最多隻有地方武裝衝突,二者疊加,全世界人類平均壽命甚至突破了五十歲(包括戰亂地區)。

“團結”真正使人類團結起來,以它構成的和平甚至超過了核武器(因為沒有人想使用它)。而協會在多年的相愛相殺中也從“團結”中獲得了一些成果,他們發現“團結”自身可以極多種類的抗生素,不僅是已知的抗生素,而且至少還有二十種以上未知的抗生素,對於殺滅其它細菌和病毒有奇效,甚至可以人工篩選出只分泌其中一類或幾類抗生素的“團結”,做到針對性殺滅。

然而醫學發展並不總是隻帶來好處或者壞處,通常二者是相伴相隨的關係。

人口壽命增長引發的副作用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動力不足,根據一位在現實界和遊宙“前世”世界都赫赫有名的偉人的理論,階級矛盾最終會讓工人階級起身推翻現有統治階級,以符合自身利益。合眾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一直都在透過對公民主動發錢以及建造大量公共設施的方法緩解矛盾,但也造成了很多方面稅收較高。勞動力不足尚且還沒有積累成什麼大問題,但是……能源好像不夠了。

缺乏能源對當今任何國家都是致命問題,一經發現必須立刻解決,合眾國最終選擇了開發新能源以渡過此難關。

但能源也不是說開發就開發的,新能源最好同時擁有穩定,廉價,風險低,儲量豐富等特點,在經過多次模擬推演後,能源開發部門最終選擇了可燃冰作為新能源開發的主力。

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稱為“可燃冰”。試採成功以後合眾國立刻擴大開發規模,並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開發熱情。

然而,不出意外的話,應該要出意外了,1989年,超大型科考船泰坦尼克號在前往南極的路上意外發現了南美洲有一片深海區可能有數目可觀的可燃冰儲存,然而卻在採集時意外與南極飄來的冰山群相撞而沉沒,而真正可怕的是,船艙內多個隔間有存放有大量燃料,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雖然全體科考隊隊員撤離前已經斷絕了起火可能,但仍然引發了一場海底爆炸,事後證明了那片海域的結構特殊,其深度明顯深於周邊海域,同時存在大量空洞和海底植物,為爆炸前期提供了大量氧氣,雖然無人傷亡,但造成的生態破壞依然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