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內容:【路15:11-32】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僱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侍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引言:浪子的比喻

浪子的比喻,是千百年來眾所周知的故事。很多人太熟悉這個比喻了,以至於熟悉到一個地步,都以為自已已經明白了這個比喻的意思。

這個比喻說,一個人家裡,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分走了父親的遺產,離家出走,肆意放蕩,揮霍散盡,就窮苦起來。在困苦中,他幡然醒悟,重新回到了父親身邊。

通常,我們會覺得,故事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實際上這個故事,到這裡才算剛剛開始。通常,我們會說,這是一個壞人悔改的故事;實際上這還是一個“好人”不悔改的故事。其實,這是一個關於“兩個兒子”的故事,“兩個浪子”的故事。小浪子剛剛回家,大浪子才開始流浪。

提摩太•凱勒牧師寫過一本書:《一擲千金的上帝》。關於浪子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本書是巔峰之作。所以,今天上午,我將借用凱勒牧師對這段經文的闡述,來宣講這個比喻。

一、小兒子:一種失落

1、流浪

第一幕以對白開始。小兒子來到父親面前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各位,你必須知道,當時的聽眾,聽到這個請求一定會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像分家產這樣的事情,通常只能在父親離世後。

當小兒子在父親還活著的時候,就來到父親面前,要求把家業分給他,這基本上就是希望父親現在就死。你看,小兒子真正想要的,是父親的家業,而不是父親。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財富和遺產,卻不管父親被深深傷害的心。開場白,就將小兒子聳人聽聞的罪惡,描述的淋漓盡致。——這一點,特像當時的稅利和罪人。

其實,今天很多基督徒都像這個小兒子。他們想要上帝的一切祝福,卻不想要上帝。只要成功就好了,為什麼要永生呢?只要生活的安逸就好了,為什麼要得靈魂的安息呢?只要有錢就好了,為什麼要有神呢?只要今生就好了,為什麼要永恆呢?

拋棄一切祝福的源頭,只要祝福的結果。

問題是,一旦失去了祝福的源頭,這些祝福還是“祝福”嗎?不過淪為生命中的網羅,讓人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因為一切美好,若無上帝,終有一天都會耗盡。就像失去了父親的浪子,終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財富。

如果,當時的聽眾對小兒子的請求感到吃驚,那麼他們一定會更驚訝於父親對小兒子的回應。古今中外,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通常的做法,都是把不孝子棒打出門,或者臭罵一頓。但是,這個故事卻說,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

在這裡,“產業”,原文是“生命”或“命根子”,指“用以維持生命的一切資源”。因此,故事真正說的是,父親將他的生命,分割給了兩個兒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那個年代,一切財富,都來自土地。如果你失去土地,就會失去一切。他將自已產業,分給小兒子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售那些土地。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父親那樣做了,“把產業分給他們”。

於是,過了不久,小兒子就帶著財產,“往遠方去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一定要往遠方去呢?大概是因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但最終你知道,有風景的地方沒有了你自已。故事說,“他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耗盡了一切所有的”。這,是典型的掙脫父親牢籠後的“自由生活”。

很多人都會覺得,“遠方”會給自已帶來幸福。“遠方”,是多麼誘人的一個地方啊!離開父親的約束,無拘無束;但是當小兒子離開父家,以為得自由的時候,其實他正在失落;“到遠方、任意放蕩”,其實是對浪子的描述。意思是,他失落了。當人以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的時候,卻是正在失去自已。

正巧,那地方遇著一次大饑荒,他就窮困起來、無衣無食,他的生活已經一片狼藉。直到最後,淪落到豬圈,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已的愚昧和無知。他才發現自已已經失落的,是那麼尊貴的身份。

2、回家

於是,曾棄之如敝履的兒子的身份,在此時卻成為了他的盼望。“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僱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於是,浪子決定要回家去。是的,他決定回家。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必須知道,這是如此簡單,卻又意義非凡的一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千迴百轉,兜兜轉轉,無比複雜,就想解決一個難題,但總是不得其門。然而,有時那些看似最簡單的行動,卻直指問題的最核心。因為,他知道,他這一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離開了父家。於是,他的唯一舉動,就是轉頭回家。而不是好好養豬,努力工作,把失去的錢再賺回來。

他說:“我要回去見我的父親,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實際上,他知道自已從前的惡太大,將父親棄絕的太深。所以,他沒敢想再成為一個兒子,他不奢望恢復兒子的身份,僅僅想要做個僱工,不至於餓死。

因此,他回家去了。而父親,老遠就看到了他。現在,如果你是這個父親,你看到這個不孝的逆子、這個深深傷害了整個家庭,揮霍了一切財富的兒子回來了,你何以面對呢?故事說,這位父親,當他遠遠看到他的兒子的時候,“就動了慈心”,朝他跑去。

是的,朝他跑去!要知道,在古近東,家族的族長是不會跑的,因為這有失身份。但這位父親卻跑向他的兒子,擁抱他,親吻他。這時,小兒子說出了自已的想法,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但這位父親好像完全沒聽小兒子在說什麼,他只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小兒子心想,我已經把我那一份產業揮霍掉了,沒有資格再享受任何財富,只能靠自已做工來賺得口糧。但是父親卻歡天喜地的重新賦予他兒子的地位。

純粹的恩典,純粹是這個兒子不配得到的。他認了這兒子,擺設了一個盛大的宴會,慶賀這一天,他失去的兒子,返回了家園。

一些人就像這個小兒子,有一天決定要回家。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說,我不配,我想透過努力,得到一切。但上帝不需要這些,乃是單方面的給了我們恩典。透過耶穌基督賦予我們兒子的名分。就這樣,我們被接納。

第一幕的末尾,一切似乎恢復正常。小兒子被父親原諒,重新接納。但故事中還有一位人物,他還不知道離家出走的弟弟回來了。

二、大兒子:另一種失落

故事來到第二幕,在父親開設盛宴時,一個新的矛盾、衝突出現了。“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到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

不成想,大兒子火冒三丈。他非常憤怒,以至於他拒絕前往參加盛宴。你看,現在輪到他離棄父親了,從前弟弟是離家出走,他現在是過家門而不入。這就叫半斤與八兩,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兩個兒子的罪,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

這就迫使父親出來,耐心溫柔的勸解大兒子;就像父親老遠就迎接了小兒子一樣。但他還是不進去。現在,他開始對父親很粗暴,就像弟弟曾經對父親無理取鬧一樣。

似曾相識,罪歸來。哥哥完美的復刻了弟弟的一切。

但他似乎並不認識自已,他怒火中燒:“這些年來我一直服侍你,從來沒有違揹你的命令(你看,睜眼說瞎話,就是這麼順暢絲滑)。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一起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你倒為他宰殺肥牛犢!”意思是,你有沒有搞錯!一個錯的離譜的人,總會覺得別人錯了。

請注意,在這個父親最喜樂的日子,他一點都不喜樂。你知道嗎?他的不喜樂,是極大的罪!失喪的弟弟回家了,他一點都不喜悅。他怎麼就沒死在外面呢?這是他沒有說出來的潛臺詞。意思是,他恨惡這個回來的弟弟,弟弟沒死在外面這件事,讓他很生氣。

父親宰了肥牛犢,並邀請人來赴宴,表明這是父親一生中最要緊的一天。但他完全不在意這些,令他不滿的是盛宴的花費。他只看見,父親正在使用他那部分的遺產(請注意,現在所有的財富都應該是哥哥的,因為弟弟已經分走了他的那一份)。正如父親出來勸大兒子的時候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現在父親所有的財富,都是大兒子將來要繼承的。

請問大兒子在乎什麼?他真正關心的是父親的產業,但他並不真正關心父親。就像弟弟曾經那樣,只要家產,不要父親。你看,哥倆的罪,再一次,似曾相識。

最後父親又說:“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就在我們迫不急待地想要問:大兒子最終是怎麼回應的呢?這家人最後在愛裡團聚了嗎?他們最後能和好如初嗎?耶穌卻在此時戛然而止,結束了這個比喻。他沒有告訴我們結局。懸念。巨大的懸念!為什麼在此戛(jia)然而止?耶穌到底想要說明什麼呢?

三、對比兩個兒子

從第一幕裡,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傳統的、對罪的描繪。看看小兒子,你會說:“羞辱父親,妓女的情人,自私自利,淫亂,放蕩,自我放縱,是的,沒錯,典型的罪人。”

但到第二幕末尾的時候,耶穌卻完全轉向了另一端。你看到的是: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好,一個看起來壞。但,其實兩個都很壞;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在家陪伴父親,一個看起來在外遠離父親,但其實都遠離了父親;

兩個兒子,一個看起來在外肆意揮霍,一個看起來在家勤勤懇懇。但其實他們想要的,都只是父親的產業,而不是父親。

他們其實都是在利用父親,去得到自已真正愛慕的東西,就是財富和地位。只是一個兒子的方式,表現的非常惡劣;另一個的方式,是表現得非常乖巧。

為什麼大兒子不肯進去參加盛宴呢?他自已說出來了,他說:“我從來沒有違揹你的命,也沒賺得一隻山羊羔;但你這個兒子,如此違揹你的命,你卻還給他宰了肥牛犢!”關鍵就在這兒,意思是,我沒有違揹你的命,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利益”呢?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他想要的僅僅是透過順服父親,得到好處。意思是,他壓根就不真正關心父親。

換句話說,讓他遠離父親的,不是他明顯的罪,而是他自已的“良善”,並沒有賺得自已想要的東西。小兒子試圖透過離家出走和叛逆來控制父親,而大兒子則是透過留下來並順服,來控制父親。小兒子試圖得到父親的財產,是透過打破所有規則;但大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的財產,是透過遵守所有規則。你能說哪一個更高尚嗎?

耶穌向我們展示:他們倆都失喪了,他們都沒有和父親建立起真正的關係,他們都與父親隔絕。

可惜,每當人們提起這個故事,總會想起第一幕中的那個小兒子,浪子回頭,父親接納,一切圓滿。甚至,現代人聽到這樣精彩的、關於悔改、寬恕、接納的故事時,眼裡總是噙滿了淚花,感恩又感動。好像不流幾滴淚,都對不住這個故事。

但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認真的讀上文,你一定會發現,那些聽眾不僅沒有在擦他們的眼淚。相反,他們一定非常的震驚,他們一定非常的氣憤,他們一定覺得被冒犯了!各位,這表明:這個比喻,已經被現代人,用自我中心的浪漫情懷,給徹底曲解了。

其實,這個比喻最高潮的地方,就是它結束的方式:那個無惡不作的小兒子,那個明顯的罪人,那個離喪的浪子,卻最終回來了,他悔改了。他謙卑自已,他參加盛宴,他得到兒子的身份;但是那個乖巧的大兒子,那個看起來的好人,那個一直遵守所有道德規則的人,那個一直在家裡的人,卻迷失了,卻驕傲了,卻自義了,卻不肯參加盛宴。

你知道嗎?對當時的人來說,主耶穌的答案已經要呼之欲出了,這個比喻幾乎等於是當街罵人了:就是稅利、罪人、妓女這些明顯的罪人被救贖,而道德正直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反而失喪了。

四、殊途同歸的兩條路

回到這個比喻的開始:“眾稅利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路15:1-3)

你看見了嗎?耶穌的比喻,嚴格來說,其實是諷刺故事。諷刺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你能指望他們淚眼婆娑?他們沒當場拿石頭打死耶穌,就算不錯了。路加福音15章,講了三個比喻,失錢的比喻,失羊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失人的比喻)。三個故事,其實是一個故事,三個比喻,其實是一個比喻。

當耶穌講這三個比喻的時候,有兩群人圍著耶穌:稅吏和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稅吏和罪人就像小兒子,他們原是離喪的,他們生活隨心所欲,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是人眼中典型的“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像大兒子,他們留在家中,他們遵守規則,他們一切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是人眼中典型的“好人”。

這個比喻指出:全世界的人們,基本上都在試圖用這兩種方式去生活:一種是自我的方式、反律法主義的方式(小兒子的方式);另一種是符合道德的方式、律法主義的方式(大兒子的方式)。但是,耶穌說,兩種都是錯的,他們都迷失了,而且都離“家”很遠。

雖然這兩種方法,表面看起來很不一樣,其實內在本質卻是相同。因為,他們都是自已做自已的救主和主宰:來試圖控制上帝、控制我們周圍的人,以及我們自已的生活。一種是自由主義的放浪形骸,另一種是以道德主義中規中矩,但兩種都走向迷失。

但最可怕的是:那些小兒子,那些明顯的罪人,比較容易認識到自已的問題、自已的罪、自已迷失的狀態;但那些外表光鮮亮麗的,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好人,卻更不容易認識自已的問題、自已的罪,以及自已已經迷失了的狀態。

意思是,有時候大兒子是比小兒子更接近地獄的人;掛名基督徒是比非基督徒更剛硬的人;宗教徒是比非信徒更接近撒旦的人。有沒有可能,傳道人是比信徒更假冒為善的人?有沒有可能牧師比會友更需要福音?

因為,我們更熟練、更有技能、更有資本把自已的罪惡、悖逆,用外面的一層光鮮亮麗的東西給包裹起來。但耶穌基督的福音,既不是道德,也不是不道德。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他自已。

比喻已經結束,我們還不知道大兒子的最終決定。為什麼像耶穌這樣偉大的、講故事的大家,在故事結尾時卻沒有給出結局?很明顯,這是他有意為之。因為,他希望,我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自已的影子。如果你在這兩個兒子的身上,看不到自已的影子,請允許我說,你一定沒看好,請繼續看。你說我既不像大兒子,也不像小兒子,你總不可能像父親吧?因為,主才像父親。

誠實的說,在你我的生命中,我們總會時不時的表現出兩個兒子的樣子。有時像小兒子,有時像大兒子。然而,基督徒一生成聖的過程,就是在福音中,對付自私、也對付自義;對付壞行為、也對付好行為;對付明顯的罪、也對付隱藏的罪。

因為,我們的生命中,總有兩種迷失。這就是為何耶穌要把大兒子放在比喻裡。因為,你可以透過有道德、有宗教、循規蹈矩的生活,來逃離上帝;正如你可以透過不道德和無宗教、放縱來逃離上帝一樣。

有很多基督徒,他們的心與大兒子類似。努力透過一切的好行為、美德、善良、敬虔,來賺得上帝的祝福、保守和救贖。本質上說,你在努力成為你自已的救主。因為你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敬虔,都只是一種方法,讓上帝給你你想要的東西的方法。

而你想要的,最終都還不是上帝自已。耶穌只是你的老闆、僱主,他還不是你的救主。所有大兒子們,都是努力透過“敬虔”和“順服”得到某些東西。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如果他們的“敬虔”和“順服”,並沒有換來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的時候,他們會變得非常憤怒,他們會離棄上帝,他們會內心充滿苦毒和怨恨。這就是大兒子的道路。

五、真正的大兒子

所以,我們需要回轉,回到父家。其實,無論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都需要回轉。但我們怎麼才能回家呢?

首先,我們需要父親(上帝)主動的愛。對於兩個兒子,這位父親都是迎出去,帶他們進來參加盛宴。他出去迎接第一個兒子,親吻他,接納他;他也親自出去找第二個兒子,勸導他,邀請他,讓他進來。你看,他都是出去迎接他們倆弟兄。你看,你永遠都不會憑著自已的努力尋見神,除非他先尋找到了你。

第二,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已的罪悔改,也為自已的罪之外的東西悔改。小兒子回家,他有許多罪需要悔改,是的,沒有錯。但是記得,大兒子看似從未違背過父親的命令,但他依舊迷失。因此,關鍵是,基督徒不僅要悔改他們顯然的罪;他們也要為他們所做過的任何好事,背後的動機悔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為做錯的事悔改,但我們不容易為做對的事省察,悔改。相反,我們會為做對的事而驕傲,不接納別人。這就表明,我們還是傾向於因行為稱義、因善行稱義。因此,你需要學習不僅悔改你的罪,還要悔改你的自義。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救恩是從信靠自已,轉為信靠耶穌基督。

第三,我們需要被主耶穌帶我們回家所付出的代價,融化和感動。在路加福音第15章開始,就有稅吏、罪人,這樣小兒子型別的人,還有法利賽人、文士,這樣大兒子型別的人,都圍著耶穌。法利賽人的疑惑、不解、議論是,“耶穌為何跟這些罪人稱兄道弟,一起吃飯?”

作為回應,主耶穌告訴他們三個比喻。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一百隻羊,走丟了一隻,牧羊人去找它,並把它帶回來;第二個是失錢的比喻。十塊錢,丟了一塊,主人翻箱倒櫃,把錢找了回來;第三個是(失人的比喻)浪子的比喻。但是,這裡卻沒有人出去尋找他,把他找回家來。非常讓人吃驚對嗎?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這是人世間最基本的常識:如果一個人走丟了一隻羊,丟失了一塊錢,他都會努力尋找,尋回來就歡喜快樂。但這裡是有一人失落了,你們不僅不去尋找,反而責怪去尋找的人。耶穌去尋找了稅利和罪人,並且他們回來了要聽耶穌道,但文士和法利賽人卻一點也快樂不起來,反而責怪起耶穌來,你覺得這正常嗎?比喻,用最直白簡介的對比,照出人的罪來。

我相信耶穌是故意這樣對比的。問題是:誰應該去尋找失落的人呢?凱勒說,在那個文化中的每個人都知道答案,這是長子的任務。長子得到大多半遺產的份額(雙倍),為什麼?為了維持家庭團聚,他的責任就是使家庭,像個家庭的樣子。

所以,在這個故事裡,一個好兄長會來到父親面前說:“父親,我弟弟走了,現在他的生活一片狼藉。但我要去尋找他。我會找到他,竭盡全力帶他回來,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就是關鍵所在。這位父親在他們兄弟倆之間已經分割了財產,小兒子已經拿到了當得的份額,耗盡了,這意味著父親所擁有的一切都會由兄長繼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件長袍、每個戒指、每頭肥牛犢都屬於大兒子。因此,當父親接受小兒子回家,對小兒子,回來並沒有代價,這一切都是恩典。但對大兒子,他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其實,整個人類,在某個層面來說,都是小兒子。因為我們犯罪、得罪父神、自私自利。我們都需要一個真正的、美善的、完美的兄長。上帝重新收養我們,接納我們,給我們生命、赦免我們的罪、給我們永遠的榮耀,但他不能白白這樣做。

要知道,所有的生命、榮耀、聖潔都是這位完美的兄長的。他為了來找我們,就撇下他自已一切的榮耀、聖潔、尊貴。並且,當他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中間一些人理直氣壯,即使是活在罪惡、死亡、羞辱中,即使是已經衣不遮體,即使已經垂死掙扎,還是沒不醒悟,還是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完全順服父親的命令,並且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上帝,而且愛我們如已。當他從死裡復活,就我們贏得了一切。他贏得了長袍,他贏得了戒指,他贏得了一切。但在他生命結束時,卻被剝得赤身裸體。他沒有得到肥牛犢,他喝到的是醋。他沒有得到榮譽的戒指,他得到是荊棘冠冕。除非他被剝奪,否則我們就無法穿上。

你看到了麼?救恩對我們來說,是絕對免費的,但對他來說,是令人難以置信地昂貴。耶穌基督在這個故事裡,放了一個壞的兄長,好讓我們能夠真正渴望一個真正的、完美的兄長。那些充當以色列的先生的法利賽人,按理說應該是社會的兄長角色,去尋回失落的稅利和罪人,但他們並不接納罪人。就如故事中的大兒子不接納小兒子。

於是,那位真正完美的兄長,他從天上來到地上來找我們。他不是僅僅付出點金錢的代價,帶我們回上帝的家;他是用他的生命來作代價。在十字架上,耶穌償還的債務,其實是我們所欠下的。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過犯和自義而死,為的是可以帶我們回家。

唯有這樣的恩典,才能改變你整個對待上帝的方式。在這樣的愛和恩典面前,你還要繼續活在罪中,放縱自已的生命嗎?或者你會簡單地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嗎?不是的,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六、天父的盛宴

最後,我要說:

人生有一個極大的悲劇:我們都像這個小兒子一樣,我們都離開了父家,我們在外受苦,我們活在罪惡和死亡的權下。

人生有一個極大的喜劇:該死的你不用死了,有人替你死,有人用他的命來換你的命。這個人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人生有一個真實的應許和盼望,比現實更真實的將來。就是那將來真正的、永遠的宴席,將會為我們這些在外連豬食都吃不上的人,預備好了。

愛德華茲說,有三件事,是我們必須知道的:第一,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壞事,有一天都會變成好事;第二,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好事,最後必定都會發生;第三,在我們生命中,那些最好的事情,尚未到來。

因為,有一主要為我們開啟大門,迎接我們進去,享受天父的盛宴。如果,你是一個小兒子,但願這樣的宴席,吸引你,讓你醒悟過來,“我父家裡有多少的豐盛的宴席,我到在這裡餓死嗎”?如果,你是一個大兒子,但願這樣的宴席激勵你、省察自已的心,為兄弟歸來喜樂,體會天父的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