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性愛與權力的空洞承諾,以及脫離它們的盼望

《紐約時報》與亞馬遜書店排行榜暢銷書作者

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裡所說,“在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實的事物還多”,因為人心本是製造偶像的工廠。許多人把信心寄託在成功、金錢、愛情和所謂的美好人生之,相信這些就是通往終極快樂的鑰匙。這些無形卻閃耀的偶像在人們尋求意義、保障、安全和滿足的路上,佔據了人心中極重的位置,人們依賴和信靠它們。

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們錯把這些美好事物當作上帝,然而事實上它們並不能解決真正的需要。所有我們曾經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為偶像,最後變為手中的塵土,因為它們原本就是塵土。

本書將帶讀者認清諸神的面具背後的虛假,分辨假神明帶來的影響,也指出獲得真正的自由的唯一路徑,引領人回到那能滿足人心渴望的真實面前。

•引言:偶像工廠

在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實的事物還多。

——錄自尼采的《偶像的黃昏》

(TwilightoftheIdols)

•奇特的鬱悶

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開始以後,發生了一連串自殺的悲劇,都是發生在那些以前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身上。美國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的代理財務長,在家中的地下室上吊自殺; 美國最大的房地產拍賣公司——謝爾登•古德公司——的執行總裁,在他紅色的豪華捷豹跑車中飲彈身亡;一位負責管理許多歐洲皇室與名門貴族財產投資的法國財務經理,於麥道夫詐騙案中損失了14億美元后,在麥迪遜大道的辦公室裡割腕自殺;滙豐銀行的一位丹麥籍高階主管,於倫敦騎士橋酒店五百英鎊一晚的套房中,穿著睡衣上吊自殺;一位貝爾斯登公司的高階主管,在得知摩根大通銀行買了他已破產的公司,卻決定不再僱用他之後,吞服了大量的藥,然後從29 樓的辦公室跳了下去。他的一位朋友說:“貝爾斯登公司的這件事……徹底粉碎了他的心靈。”這些殘酷的情景彷彿再 現了1929年股票市場崩盤的慘狀。

1830年,法國的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記下了他對美國的著名觀察。

他說有一種“奇特的鬱悶縈繞著那些在豐富之中的居民……” 美國人相信物質繁榮可以平息他們對快樂的渴望,但是這種盼望只是個幻覺,因為正如托克維爾所說的:“這世界上不完美的喜樂,永遠無法滿足人心。”這種奇特的鬱悶雖以各種方式顯出,但都引向相同的結局,那就是絕望——那種遍尋不獲的絕望。

傷心與絕望是不同的。傷心是源於失去了某件好東西,其痛 苦可以用其他的事物來撫平和安慰,因此如果你在事業上遭 受挫折,還可以在家中找到安慰得以度過。但絕望則是無法 被安慰的,因為它是源於失去了終極的東西。當你失去了終 極的生命意義和盼望時,沒有其他的事物可以幫助你度過, 因此你的心靈就破碎了。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奇特的鬱悶”,以至於它甚至在景氣狂飆的時刻就已經穿透了我們的社會,而在繁華不再時它就完全 轉為絕望?托克維爾說它是源自於追求“世界上不完美的喜樂”,並且把整個人生建造於其上。這就是偶像崇拜的定義。

•一個充滿偶像的文化

對現代人來說,“偶像崇拜”讓人想到的是原始部落裡的人在泥塑木雕的像面前屈身俯伏膜拜。新約聖經的使徒行傳中對 古希臘羅馬世界的文化有生動的描述:每個城市都有其所喜 愛的神明,並且有為之建造的神壇以供人膜拜。當保羅到雅典時,他見到整個城市充斥著各種神明的像(17:16),其中以巴特農神廟的雅典娜女神(ParthenonofAthena)為首,公共場所裡還有其他各種神明,例如掌管美麗的女神阿芙洛蒂忒(Aphrodite)、戰神阿瑞斯(Ares)、掌管生育和財富的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工藝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等等。

我們當代的社會和古代的社會在根本上並無不同,每一種文化中都有它們各自的一套偶像及其“祭司階層”、圖騰、禮儀, 而且也有其“神壇”——不論是辦公大樓、美浴中心、健身 房、技藝工作室或是運動場——人們奉獻於此,為了得著美 好生活的福分,或為了避免災害的來臨。在我們個人的生活 和我們的社會中,或多或少存在著掌管美麗、權力、金錢和 成就的神明,但它們的形象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可能沒有真 的向掌管美麗的女神阿芙洛蒂忒屈身下拜,可是許多年輕女 性卻過度地關注自已的身體外觀,以至於陷入抑鬱症和飲食 失調之中;我們今天可能沒有真的給掌管生育和財富的女神 阿爾忒彌斯燒香,可是當金錢和事業的地位無限上升時,我 們就好像是在用孩童獻祭一樣——為了得到事業上更高的地 位和更多的財富與名聲,我們就忽略了家庭和社會的需要。

當紐約州長斯皮策(EliotSpitzer)因召妓事件而自毀前程時,《紐約時報》的評論家布魯克(DavidBrooks)注意到,我們的文化產生出一群“階層與人際關係不平衡”的高成就族群:他們擁有很好的社交技巧來建立與上司和老闆的“垂 直性關係”,但卻缺乏技巧來建立與配偶、朋友和家人的“水 平性關係”。“有數不清的總統候選人宣稱他們是代表家庭出 來競選的,但事實上他們的生命時光卻幾乎完全放在遠離家 人的競選旅途上。”當年日飛逝,他們在沮喪中體會到“榮華 如畫餅充飢,斯人終竟憔悴孤獨”;但此時他們的配偶和兒女 都已與他們十分疏離,而他們為了療傷止痛、便發展出婚外 情或做出其他極端越軌的事來醫治內心的虛空,最後造成了 家庭破裂或發生醜聞,或兩者都有。

他們為了成功之神的青睞,雖然犧牲了所有卻還意猶未盡。 自古時起,對於這種嗜血的神明人們就難以令它滿足,迄今 絲毫沒有改變。

•心中的偶像

在過去二十年中,網路公司崛起,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產生泡 沫經濟,那時若要說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服人的;但是到了2008—2009年的經濟大崩潰時,所謂的“貪婪文化”就徹底現形了。貪婪並不只是有不良的行為而已,而是如使徒保羅許久以前所說的:“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3:5)

他的意思是說,金錢可以披上神性的特質,讓我們與它之間 變成敬拜與頂禮的關係。

金錢也會成為一種心靈中的癮癖。它就像所有的癮癖一樣, 受害者都不知道其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們越來越想去冒險得 到那越來越達不到的滿足,直到我們崩潰為止;而當我們開 始復原時,又不禁會自問:“我們以前是怎麼想的?我們怎麼會那麼盲目?”我們如從宿醉中醒來一樣,完全記不得昨天 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會失去 理智地做這種事?為什麼我們會完全看不見什麼才是對的? 聖經的答案是:因為人心是一個“偶像工廠”。

當大多數人說到“偶像”時,想到的是那些實體的塑像,或是考威爾(Simon Cowell)所欽點的下一位流行音樂明星。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地方仍保有傳統的偶像崇拜,但是我所要 說的是內心的偶像崇拜,那是普遍存在於人心中的。在以西結書14:3中,上帝論到以色列的長老說:“這些⼈人已將他們的假神接到心裡。”這些長老們一定會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回應上帝:“偶像?什麼偶像?我沒有看到什麼偶像!”然而上帝所指的是人心將一些美好的東西——例如成功的事業、愛 情、財產,甚至家庭——轉變成終極的目的。我們的心將它 們奉為神明,以它們為生活的中心,因為我們以為只要得到 它們,它們就可以提供給我們人生的意義和保障、安全和滿 足。

《魔戒》(The Lord of Rings)這部作品的中心物件是一個黑暗魔君索倫的權能之戒(RingofPower),它會敗壞任何想要使用它的人,無論其動機是如何的好。這個戒指就如西佩教授(TomShippey)所說的一樣,是一個“心靈擴大器”,它會將心中最深的渴望,放大到偶像化的比例。《魔戒》中有一些好的角色,他們想要使受奴役的得到自由,或想要儲存 他們的領土,或想要用公義懲罰作惡的人。雖然這些都是好 的目標,可是這權能之戒會使他們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惜做出任何行為。於是這就將好事絕對化,以至於顛覆了所有其他方面的忠貞和價值。戴上這個戒指的人會被它無限增強地奴役,並且會沉溺於它,就像一日不可或缺的偶像。因為我們的生活必須要擁有它,所以它就驅使我們打破曾經奉行的原則,不惜傷害別人與我們自已以得到它。不論是在托爾金的小說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偶像就是屬靈上的癮癖, 至終會引我們到可怕的邪惡之中。

•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偶像

有一些文化時刻——例如爆發許多自殺事件的現在——會為 我們帶來警醒的機會,因此現在很多人比較容易接受聖經中 對金錢的警告,即金錢可能會變得不只是金錢而已,它會變 成改變生命、塑造文化的神明,變成令崇拜它的人心碎的偶像。但不幸的是我們只注意到貪婪的問題,以為那是“有錢 人”的問題,卻忽略了最基本的真理: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偶像,而且所有東西都已經成為偶像了。

世界上最著名的道德規範就是十誡。十誡中的第一條是:“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埃及記20:2—3)這句話自然引出了一個問題:“‘別的神’是指什麼?”答案就是:“雕刻偶像……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出埃及記20:4—5)這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大多數人知道我們會把金錢當作上帝,或把愛情當作上帝,但其實生命中的任何一樣事物都可能成為偶像,或說是成為上帝的代替品, 即假神。

我最近聽到一位野戰軍官的故事。他因為過度地要求部隊進 行體能和軍事訓練,反而破壞了士氣,後來在一次戰鬥中, 因為溝通破裂而導致死傷慘重。我認識一位女士,她在成長 過程中經歷貧窮,因此當她長大成人以後,為要追求經濟上的保障而錯過許多美滿姻緣的物件,後來她嫁給一位她不愛 的有錢人,但不久之後就以離婚收場,而她也就陷入了自最 害怕的經濟困難中。有些大聯盟的棒球球員為了把球打得更 好,能躋身棒球名人堂,就服用類固醇等禁藥,最後不但身 體受到傷害,名譽也受到更大的損失,下場比他們安分守已 時還更糟糕。

這些人原本想將幸福快樂建築在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上,但最後這些東西卻變為他們手中的塵土,因為它們原本就是塵土。 在以上每一個例子中,一件美好的事物被膨脹到了超級重要的程度,因此它就壓過一切能與之抗衡的價值。但是這些假神總是令人大失所望,而且常常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這樣說來,想要軍隊有訓練、經濟有保障,或是運動上卓越,難道都不對嗎?絕不是的!這些故事都向我們指出一個通病, 那就是當我們聽到聖經中拜偶像的概念時所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常以為偶像都是不好的東西,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東西越好,我們就越希望它能滿足我們深處的需要和期望, 因此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能會變成假神,特別是那些生命中 最美好的事物。

•如何製造一個假神

偶像是什麼?偶像就是——對你來說——任何比上帝更重要 的事物,任何比上帝更吸引你的心和你的幻想的事物,或任何你以為可以借之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的事物,但其實那些東 西是隻有上帝能賜給你的。

假神就是任何在你生命最中心、最重要的事物,你若失去了 它就會感到生命沒有價值。因為偶像在你的心中具有控制的 地位,所以你會不假思索地將熱情和精力、感情和金錢都花 在上面。這個偶像可能是你的家庭和兒女、事業和賺錢、成 就和讚賞、“面子”和社會地位;它也可能是愛情、同儕的接 納、能力和技術、安全和舒適的環境、美麗、聰明、偉大的政治或社會理想、道德、品格,甚或是在基督教事工上的成效。若是你人生的意義僅在於解決別人生命中的問題,一般會稱這種情況為“互相依附”(codependency),但其實這也是一種偶像崇拜。

簡言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會成為偶像,只要當你看到它時心中最深處會感到:“如果我擁有了它,我的人生就有了意義,我就知道自已是有價值的,也會感到自已的重要性和有保障。”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描述出我們和那件事物的這種關係,而其中最適合的描述也許就是“崇拜”二字。

古老的異教將萬物都看成是神明,但這現象只是一個簡單的 事實,並沒有什麼稀奇。他們有性慾之神、工作之神、戰爭 之神、財富之神、國家守護神——在他們的描述中,人的內 心或生活裡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一位神明來統治或服務人。 但是,如果你真的將心中或生活中的事物“神化”,那麼你就 是在崇拜偶像了。舉例來說,擁有美麗的外貌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你讓“美麗”成為生命中或文化中最重要的事,那麼你有的就不只是“美麗”,而是有了掌管美麗的女神阿芙洛蒂 忒了。這時你會看見許多人,甚至整個文化,都在為外貌而 苦惱,並且為了外貌而過度地花費時間和金錢,又愚蠢地以 此為標準來衡量人。由此可見,如果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能 影響到你的快樂、生命意義和自我認同,那它就是偶像了。

聖經中對偶像概念的定義是極為精細而複雜的,它包含了理 性、心理、社會及靈性等方面。有個人層面的偶像,例如愛 情、家庭、金錢、權力、成就、健康、身材、美貌,或是能 進入某個社交圈,或是在感情上被別人需要等等。許多人想 藉此得到人生的盼望、意義和滿足,然而這些只有從上帝那 裡才能得到。

還有一些是文化上的偶像,例如強大的軍力、發達的科技以 及繁榮的經濟等等。傳統社會里的偶像包括了家庭、勤奮、 責任及道德品格;西方文化中的偶像則包括個人自由、自我 實現、個人富足及功成名就。這些美好的事物在社會中發展出不成比例的規模和力量,它們向我們承諾說,只要我們將 生命建築於其上,我們就會有保障、平安和快樂。

此外,也有理性上的偶像,它們通常被稱為“意識形態”。舉 例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知識分子普遍接受盧梭(Rousseau)的人天生性善之說,認為社會上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不良的教育和社會化過程。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粉碎了這個幻象。被稱為英國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建築師的韋 布(Beatrice Webb)曾寫道:

在我的日記裡——大概是在1890年吧——某處寫著:“我把一切都孤注一擲地賭在人性的良善上……”(35年後的現在,我意識到)人性中邪惡的衝動和直覺,是多麼的久遠——而你能借著(社會)機制所改變的,又是多麼的有限——例如對財富和權勢的追求……除非我們能控制邪惡的衝動,否則沒有任何的知識和科學會有效果。

1920年,英國作家威爾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綱》(OutlineofHistory)一書中,肯定並讚揚人類的進步。但他在1933年所著的《未來的趨勢》(The Shape ofThingstoCome)一書中,卻又為歐洲國家的自私與暴力而感到驚恐;他認為唯一的希望,就是知識分子要掌握和執行 一種強制性的教育,強調和平、公正與平等。而到了1945年時,他在其科幻小說《黔驢技窮》(AMindattheEndofItsTether)中寫道:“人類喜歡自稱為萬物之靈,但他們已經……出局了。”威爾斯和韋布的問題出在哪裡?他們是把部 分的真理擴大成了包含一切的真理,即可以借來解釋並改進 所有事情的真理;我們若“把一切都孤注一擲地賭在人性的良善上”,就是把“人性的良善”放在上帝的位置上了。

最後,在不同的職場中也有一些不能妥協的絕對價值,這些 也成了偶像。舉例來說,在商業世界裡,因為要達到終極目 標——利潤——就要壓抑個人的感情和特質;但在藝術的世 界裡則恰恰相反——為了要自我表現,所有其他的價值都可以被犧牲,而且還會將之冠以“救贖”之名,即認為人類所 需要的就在於此,超乎一切之上。

這世界到處都充滿了偶像。

•愛、信靠與順服

聖經用了三個基本的隱喻——婚姻、宗教、政治——來描述 人心與偶像的關係:愛偶像、信靠偶像與順服偶像。

聖經有時用婚姻的關係來講偶像。上帝應該是我們真正的配偶,但當我們貪戀或喜悅上帝以外的事物時,我們就犯了靈性上的淫亂罪。愛情或成功可能會成為我們“錯誤的情人”,因為它們會使人感到被愛和有價值。偶像佔據了我們的幻想,所以只要看看我們在白日夢中都在想些什麼就可以見到它們: 我們最喜歡幻想些什麼?我們最愛做的夢是什麼?我們渴盼這些偶像愛我們,帶給我們價值感,使我們有美麗、特殊和重要的感受。

聖經也經常用宗教的隱喻來講偶像。上帝應該是我們真正的救主,但是我們卻在個人成就或經濟富有裡尋找我們所需要的平安和保障①。偶像會讓我們感到受控制,所以我們可以在晚間的噩夢裡看到它們:我們最擔心什麼?我們若沒有什麼東西就會失去活著的價值?我們誤信這些東西會保護我們, 所以我們就用一些“祭品”來討好滿足這些神明,渴盼它們能帶給我們自信心和安全感。

聖經也會用政治的隱喻來講偶像。上帝應該是我們唯一的主 宰和元首,但當我們喜愛和信靠其他的事物時,其實我們就 是在事奉它們。任何對我們來說是比上帝更重要、更不能妥 協的東西,就都成了奴役我們的偶像。我們可以從自已最強 烈的情感中看到這類偶像:有什麼事物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 憤怒、焦慮或失望?有什麼事物會使我們擺脫不掉罪咎感的 痛苦?當我們感覺到我們必須擁有某些東西否則生命就失去 意義時,這些東西就成了控制我們的偶像。

不論是什麼,控制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主宰。尋求權勢的人就 被權勢所控制;尋求被接納的人就被他所想要取悅的人所控 制。我們無法控制自已的生命,而是被生命中的主宰所控制。

許多被人認為是“心理問題”的,其實只是偶像崇拜而已。 完美主義、工作狂、長期的優柔寡斷、對別人的控制慾——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把美好的事物變成了偶像,以至於後來 它們把我們逼到一個地步,好像我們非得滿足它們不可。偶 像操控著我們的生活。

•解除魔咒的機會

我們在前面提過,傷心和絕望有很大的不同:絕望是無法被 安慰、不能承受的傷心,然而在大多數的狀況下,這兩者的 差別乃在於是否為偶像崇拜。

有一位韓裔商人因為損失了將近三億七千萬美元的投資而自殺身亡,他的妻子告訴警方說:“當全國股票市場指數降到一千點以下時,他就不吃飯但卻狂飲了幾天,最後決定自殺。” 在2008—2009年的經濟大危機中,我聽到一位名叫畢爾的男士說,他三年前成為基督徒,現在他最終極的安全感已由金錢轉移到與上帝的關係上,而這關係是藉著基督而建立的。 他說:“如果這場金融風暴發生在三年前,我不知道自已會怎樣面對,要如何才能繼續往前走。但今天,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你,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加喜樂。”

雖然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俗世界裡,偶像——那些燦爛閃耀 的神明——握有我們心中對它們的信靠,但是當全球的經濟 變得一團混亂時,許多我們多年崇拜的偶像就在我們四周粉 身碎骨、化為灰燼。現在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因為我們有了 短暫的“解除魔咒”的經驗;在古老的故事中,巫師會對人 下魔咒,當魔咒被解除時,受困的人就有逃脫的機會。不過, 魔咒能被解除的時機往往是個人性的,當我們看到自已寄以 重望的某些龐大企業或是偉大理想或人物,不能實踐(我們以為的)承諾時,我們才會覺醒。但像這樣的時機極少發生 在整個社會中。

我們若是要脫離絕望而繼續向前行,就必須要分辨出在心裡 和在文化中的那些偶像。但這還不夠;我們若要脫離假神的 毀滅性影響而得著真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一位真實 的上帝面前。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曾在西奈山上以及十字架上啟示了自已;他是我們唯一的主宰,只要你找到他,就 能得到真正的滿足,而如果你曾令他失望,他也會真正地原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