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的事

許多人努力一生,就是希望心中的美夢成真。人生的意義不 就在於“追求幸福”嗎?但我們為了得到心中所想要的東西, 就想盡各種方法去得到,甚至願意作出許多的犧牲;然而我 們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照著我們心中最深的願望而行事, 可能會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最糟糕的事。

我和妻子認識一位名叫安娜的單身女性,她極度希望能夠生 養兒女。後來她終於結婚了,雖然已經超過適合生產的年齡, 但她不顧醫生的建議,還是生了兩個健康的寶寶。但是她的美夢並未成真,因為她極強烈地盼望能給孩子們完美的生活, 結果造成她不能真正地享受養育他們的快樂。她過度地保護孩子,心中充滿恐懼和焦慮,並且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這一切都使得全家非常痛苦。她的老大在學校的表現很差,有嚴重的情緒障礙;老二則是充滿憤怒。她想讓孩子們過美好人生的盼望與驅動力,卻很可能是毀掉他們的原因。安娜實現了心中最深的願望,但到最後這卻可能成為發生在她身上的最糟糕的事。

美國女作家何媚(CynthiaHeimel)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寫道:“一個人的成名之時,就是他變成怪獸之日。”然後她列出三個好萊塢的大明星,是她在他們成名之前就認得的。她說他們曾經是“非常和善可親的普通人……可是現在成了大人物,他們的怒氣就變得非常可怕。”她說,在“名人或明星”頭銜的壓力下,會把人個性上所有的瑕疵和缺陷都放大到兩倍以上你可能想知道這三位上世紀 80 年代的明星是誰,但其實你不必知道,因為現在許多報章雜誌上的“頭牌”明 星,還是活在同樣的模式之中。名字會換來換去,但是這種 形態是永遠不變的。

•拜偶像的必然性

為什麼要實現心中最深的願望,反而經常會造成大災難呢? 在聖經的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說到上帝對人會採取的最嚴重的處置之一,就是“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 1:24)。為什麼讓人最美好的夢想成真,會是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懲罰 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把這些慾望塑造成了偶像。在下一節經文中,保羅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成一句話:“他們……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1:25)每一個人都是為著某種事物而活,它會佔據我們的幻想,獲得我們心中最根 本的忠誠和盼望。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若沒有聖靈的介入, 我們所崇拜的就絕對不會是真神上帝自已。

如果我們想要從被造的事物中,得著那些只有上帝能賜給我們的人生意義、盼望和快樂,那麼最後我們就會因為得不著它們而失望和心碎。前面我們所說的那位安娜女士,她之所以毀壞了孩子的人生,並不是因為她在和他們的關係中“愛他們太多”,而是因為她愛上帝太少,結果孩子成了她的神明, 最終在她重量級的期望之下被壓垮了。

有兩位熟知聖經的猶太哲學家下了這樣的結論:“聖經的中心原則,就是要人拒絕拜偶像。”因此聖經中充滿了許多的故事, 描述了各種形式的偶像崇拜及其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所有人心會選擇的假神--無論是愛情、金錢、成功,還是權力,聖經中都有一段強有力的敘述是針對那種特定的偶像,解釋它如何運作在我們的生命中。

聖經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是亞伯拉罕,他就像古代大多數的 人一樣,盼望能生一個兒子傳宗接代。他的這個盼望變成了 他心中最深的慾望。經過了一番周折,最後他終於有了一個 兒子,這使得他所有的盼望都得到滿足。然而後來上帝卻呼召他要捨棄,要將之完全獻上。

•亞伯拉罕的呼召

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臨到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並且賜 給他令人驚訝的應許:如果他忠心地順服上帝,上帝就要借 著他和他的後裔賜福給地上的萬國。但為著應許的實現,亞伯拉罕必須離開家鄉:“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記12:1_3)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他所熟悉的一切--他的朋友、大多數的親人,以及一切對他來說代表保障、財富和平安的事物--到曠野去,而他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上帝呼召他,要他為了上帝的緣故而放下幾 乎所有屬世的盼望和人心所渴望的事物。於是他就照著上帝的話做了。上帝要他“離開”,於是他就“出去”了--“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希伯來書11:8)

不過,雖然上帝的呼召要求他放下所有的盼望,但上帝也給 了他新的盼望。上帝的預言是說地上萬國要因他的家--“你的後裔”(創世記 12:7)--而得福;這表示他一定會有兒子。然而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不能懷孕,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她是不可能有孩子的,但是上帝卻應許亞伯拉罕會有一個兒子。

一年年地飛逝,轉眼就過了十年,上帝的應許變得越來越難 以讓人相信。最後,當亞伯拉罕過了一百歲,而妻子撒拉也過了九十歲時(創世記 17:17,21:5),她生了兒子以撒。這明顯是上帝的作為,因此以撒的名字意思是“喜笑”,一語 雙關地表達出他父母親的喜悅,以及他們很難相信上帝的應 許居然會實現。

多年痛苦地等待,讓他們付出了許多代價,這是許多不孕的 夫婦可以一同為證的。幾乎沒有止境的延遲,熬煉著亞伯拉 罕的信心,然而這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這些不孕的年歲,也 產生了另一個影響。從來沒有一個人比亞伯拉罕更盼望有兒 子,而他為了等待這一個應許的實現,已經放棄了所有。當 他的兒子出生時,他感到自已可以在眾人面前見證,自已抓住上帝的話而放棄一切,絕不是個傻瓜。他終於有了一個後 裔,是和他相像的兒子,這也是所有古代中東族長們所期盼 的事。他經過長久的等待和犧牲,最後他的妻子終於生了一 個嬰孩,而且還是個男孩!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他的等待和犧牲,是為了上帝,還是為了兒子?上帝只是他達到目的的手段嗎?亞伯拉罕最終是把他的心交託給了誰?亞伯拉罕是否擁有信靠上帝之人所擁有的平安、謙卑、勇敢和堅定,而不看環境、別人的意見和自已的能力?他有沒有學會單單信靠上帝,因上帝自已而愛他, 而不是因上帝的賞賜而愛他?沒有!他還沒學會。

•亞伯拉罕的第二個呼召

當我們的朋友安娜--那位迫切想要孩子的女士--最後終於懷孕時,她以為自已將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悲 哀的是,這美景並未發生,而且通常極少發生。許多渴望有 孩子的夫婦都相信,只要有了孩子,他們所有的問題就都會得以解決;但事實絕非如此。

創世記第12—21章的讀者也可能會認為以撒的出生是亞伯拉罕人生的最高峰,也是最後一幕。他的信心已經得勝,而且他完成了上帝的呼召,就是要離開本鄉和等候生一個兒子的呼召,所以現在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可是令我們驚訝的是,亞伯拉罕再次聽到上帝的呼召,而且這個呼召極其令人震驚!

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 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世記22:2)這是最高的考驗。以撒是亞伯拉罕的一切,正如上帝的呼召 中所清楚陳明的——他並沒有僅僅稱這個孩子為“以撒”,而 是稱他為“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在此顯出,亞伯拉罕對兒子的慈愛已變成了愛戀。從前亞伯拉 罕的生命意義在於倚靠上帝的話語,但現在卻變成了倚靠以 撒的愛和他的幸福。亞伯拉罕生命的中心正在轉移。上帝並 沒有說你不能愛你的兒子,但是你不能將你所愛的那一位變成了神明。如果任何人將孩子擺在真神上帝的地位上,那就 會產生一種對偶像般的愛,這樣的愛不但會將孩子壓得喘不 過氣來,也會斷送彼此的關係。

•可怕的命令

多年來有許多讀者對聖經的這個故事覺得反感,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認為這個故事的“道德”教訓是,只要你相信某件事是上帝的旨意,那麼不論做出什麼殘忍暴力的事都可以。 關於這一點,沒有人比克爾凱郭爾(S0renKierkegaard)講得更生動了。他的《恐懼與戰慄》(FearandTrembling)一書就是根據亞伯拉罕和以撒的這個故事所寫的。克爾凱郭爾最終的解釋是,信仰就是非理性與荒謬的;雖然亞伯拉罕認為這個命令完全不合理,並且又違反上帝所有曾經說過的話,可是他還是順服了這個命令。

這個命令對亞伯拉罕是完全非理性的嗎?克爾凱郭爾對此故事的解釋,並未考慮到在猶太人的思想與象徵中長子有什麼特別意義。在哈佛大學教書的猶太學者李文森(John Levenson)寫了一本名叫《愛子的死與復話》(The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the Beloved Son)的書,他在這本書中提醒我們,古代的文化並不像今天的文化這麼注重個人, 當時人的期望和夢想絕不是個人的成功、富足與傑出。因為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而且沒有人會脫離家庭而獨立生存,所以他們所追求的都是為了整個家族。我們也必須記得古代關於長子的法律,即年齡最大的兒子會繼承大部分的產業與財富,以保全家族不致失去在社會中的地位。

在我們今天這個注重個人的文化中,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和價 值通常僅繫於他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可是在古代,一個人及 其家庭所有的期望與夢想,都落在長子的身上。這個要亞伯 拉罕捨棄長子的呼召,就如同今日要一位外科醫生放棄使用 他的雙手,或要一位視覺藝術家失去他的眼睛功能一樣。

李文森解釋說,我們只有回到那個文化背景中,才能瞭解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命令。聖經反覆地提到,因為以色列人的罪 孽深重,他們本該失去他們的長子--雖然他們可以藉著日常的獻祭(出埃及記22:29;34:20),或藉著利未人在會幕的服事(民數記3:46—48),或藉著在會幕中交給祭司的贖價(民數記3:40—41),而贖回長子的性命。當上帝因埃及人奴役以色列人而審判他們時,他的最高懲罰是取去他們長子 的性命。他們的長子喪失性命,是因為全國與全家族的罪。 這是為什麼呢?乃是因為長子代表了家族。所以當上帝宣告 說,以色列全國的長子都屬於他,都要被贖回時,他乃是用 文化中最生動的方式指明,地上的每個家庭都虧欠了永恆的 公義--他們都有罪債。

要了解上帝向亞伯拉罕所發出的命令,明白以上這些說明是很重要的。如果亞伯拉罕聽到一個像上帝的聲音說:“起來,把撒拉殺了!”那麼亞伯拉罕是絕對不會遵行的,因為那必定是幻覺,上帝不會要求他違揹他所啟示的公平和公義。但是當上帝說要他捨棄自已兒子的性命時,對他而言,那並不是 一個不合理或有矛盾的陳述。請注意,上帝並不是叫亞伯拉 罕走到以撒的帳篷裡直接把他殺了,而是要他把以撒獻作燔 祭;這乃是指出亞伯拉罕欠了罪債,因此他的兒子要為全家 的罪而死。

•向山而行

雖然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命令,但這並不會減少這個命令的可怕程度。亞伯拉罕所面對的是最終極的問題:“上帝是聖潔的,讓以撒喪失性命的是我們的罪。但是上帝也是有恩典的,他曾說要藉著以撒賜福給全世界。這位既聖潔又公義、同時也是滿有恩典的上帝,要如何成就他救恩的應許呢?”亞伯拉罕並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但他還是上山了。他的行動與另一位舊約聖經人物很接近,那人就是約伯;約伯雖然經歷了許多無法解釋的痛苦,但論到上帝時他卻這樣宣告:“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約伯記23:10)

亞伯拉罕怎麼能順服上帝的呼召,一路向山而行呢?希伯來文的經文在此很巧妙地給了我們暗示--亞伯拉罕告訴僕人說:“(我們)就回到你們這裡來。”(創世記 22:5)從他的話看來,似乎他並不知道上帝會怎麼做,而且他行路的時候也沒有一 副“我做得到”的很有意志力和自我打氣的樣子;相反,他在途中的態度是:“上帝會做的……可是我不知道他會如何做成。”上帝會做什麼呢?他會除去長子所擔負的罪債,但同時 又能成就所應許的恩典。

亞伯拉罕在此並不是“肓信”;他並沒有說:“上帝的命令真是瘋狂,這可是謀殺啊!可是無論如何,我還是得去做。”相反,他的想法是:“我知道上帝既是聖潔的,又滿有恩典。我不知道他要如何同時彰顯這兩點,但是我相信他會這樣彰顯。” 如果他不知道自已在聖潔的上帝面前欠了罪債,他就會氣憤地拒絕上山;而如果他不相信上帝是滿有恩典的上帝,他也會因為受壓的痛苦和絕望而無力前往——他就只會仆倒而死。

但是因為他知道上帝是既聖潔又滿有慈愛的,所以他才能一 步一步地向山而行。最後,亞伯拉罕和他兒子看見了那獻祭 的地點。

他們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創世記22:9—10)就在這個緊要的時刻,上帝的聲音從天上臨到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在這生死關頭回答說:“我在這裡。”

上帝又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世記22:12)

這時亞伯拉罕看到一隻公羊,它的兩角扣在小樹中,於是他 就用那隻公羊來獻燔祭,代替他的兒子。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的危險性

亞伯拉罕的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呢?這件事包含了兩方面:一方面是亞伯拉罕可能看得相當清楚的,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可 能不太明白的。

亞伯拉罕可能看得相當清楚的一面,是他知道這個考驗乃是關乎要超越一切地來愛上帝,因此最後上帝對他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在聖經中,“敬畏”上帝並不是指“害怕”上帝,而是指“全心全意地委身”於上帝,例如在 詩篇130:4中所說的,人“敬畏”上帝乃是因為經歷到他的赦免之恩。“敬畏”乃是指在偉大的上帝面前,所存的那種包 含愛和喜樂的尊崇與驚異。因此,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的意 思是:“現在我知道你愛我超過世上的任何事了!”這就是“敬畏上帝”的意義。

但這並不是說上帝要察看亞伯拉罕是不是愛他,因為全知的 上帝當然知道每個人內心的狀態;相反地,上帝讓亞伯拉罕 經過火般的考驗,乃是要讓他對上帝的愛能煉如“精金”。我 們不難知道上帝為什麼要用以撒來考驗他:因為若不是上帝介入,亞伯拉罕必然會(或已經是)愛以撒超過世界上任何 的事物;這樣的愛將會變成偶像崇拜,而所有的偶像崇拜必 定會帶來毀壞。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帝對亞伯拉罕的這個極嚴厲的作為,其 實是充滿了憐憫。以撒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美好禮物,但是 如果亞伯拉罕不願意以上帝為先,那麼擁有以撒就不是一件 穩妥的事。如果亞伯拉罕不需要在愛自已的兒子與順服上帝 兩者之間作選擇,那麼他就不可能看出自已的愛會變成偶像 崇拜。與此類似,我們也不容易意識到我們的事業會變成偶 像,直到發生了一些狀況,使我們面臨要在誠實正直或事業 受損兩者之間作選擇。如果我們不願意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 而使事業受損,那麼工作就成了我們的神明。

至於本章前面所提及的那位安娜女士,她要怎樣回應上帝向 亞伯拉罕提出的要求呢?輔導專家會建議她不要強迫孩子們 去做他們沒有興趣的活動,她必須停止因孩子成績不好而加諸他們的情緒化的懲罰,她也要容許他們有失敗的可能性。 以上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她還有一個藏在表面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需要能夠從心底說:“我想要孩子們完全成功和快樂的慾望是自私的,那完全是因為我自已需要有價值感。如果 我真的認識上帝的愛,那麼我就能接受不那麼完美的孩子, 也不會一直壓迫著他們。”安娜必須把她的“以撒”放在祭壇 上,讓上帝成為她生命的中心。

安娜過度地操控自已的孩子,不僅顯出她不願意讓上帝掌管 她的生命,也顯出她不願意讓上帝掌管她孩子的生命。她想 象不到,上帝會對她的孩子有比她更有智慧的計劃。雖然她 繪製出一幅完美人生的地圖(沒有失敗和挫折),但比起上帝 為我們所預備的地圖(有高低起伏之變化),其實是更有缺陷 的人生計劃。在生命中從來沒有受過苦的人,不太能同情別 人,也不太知道自已的短處和侷限,忍耐困難的能力比較差, 而且對人生會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如新約聖經中的希伯來書所說的,所有上帝所愛的人,都必定會經歷艱難(希伯來書12:1-8)。

安娜所追求的孩子的成功和對她的愛,其實是為了她的自我 形象,遠過於為了上帝的榮耀。雖然她理智上相信上帝,但她心中最深的滿足則是要聽到孩子們說:“媽媽,我所有的一切都要歸功於你!”可悲的是,她可能永遠也聽不到自已想聽 的話;她過度地需要孩子們的肯定,卻反將她最愛的孩子們 推遠了。她必須願意讓上帝居首位,藉著容許孩子失敗而把 他們交託給他,並且在上帝的愛和旨意裡找到平安。她必須 跟著亞伯拉罕走到山上去。

亞伯拉罕走過了那段路,而且只有在那一經歷以後,他才能正確並有智慧地愛以撒。如果以撒曾是亞伯拉罕人生中最主要的盼望和喜樂,那麼他對以撒不是會管教過度(因為父親要兒子能夠“完美”),就是會管教不足(因為他不忍心讓兒子不高興),要麼就是兩者都有。如果亞伯拉罕過度溺愛以撒,那麼當兒子令他失望時,他也可能會變得極端憤怒和殘酷, 甚至向他施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偶像會使人變成它的奴隸。以撒的成功和他對父親的愛,可能會是溺愛兒子的亞伯拉罕的唯一認同和喜樂,然而當他失去以撒的愛和順服時, 他就會格外地生氣、焦慮和沮喪。但對以撒來說,他之所以可能會不愛和不順服父親,乃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夠承擔起做父母的偶像的角色。亞伯拉罕若有這些期望,那麼他不是將兒子推離身邊,就是扭曲甚至摧毀兒子的心靈。

因此,亞伯拉罕這次痛苦的上山之旅,便成了上帝在他身上 長期工作的最後階段,使得他從一個平常人轉變成歷史上最 重要的人物之一。今天世界上三個偉大的一神信仰——猶太 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是以亞伯拉罕為始祖;全人類 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是以他為屬靈的父親。若不是上帝 對付亞伯拉罕心中的偶像,就絕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代替的祭物

在這個有名的亞伯拉罕的故事中,包含了一些連亞伯拉罕自 已都沒看見的意義,或至少是在他的時代還沒看清楚的。為 什麼以撒沒有被獻為祭?亞伯拉罕和家人的罪都還存在,難 道這位聖潔、公義的上帝忽略了嗎?不是的,其實是有一個 代替的祭物,即那隻公羊。但難道是這隻公羊的血償付了這 個長子的罪債嗎?也不是的。

在許多許多年以後,另一位長子在同一座山上被掛在木頭上釘死了。那時,在那加略山上,當上帝的愛子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46)天上並沒有聲音宣告他將得拯救:相反,天父上帝在沉默中付了重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正代替亞伯拉罕兒子而死的是上帝的獨生愛子——耶穌,他擔當了我們該受的刑罰。“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彼得前書3:18)保羅也明白以撒的故事的真正意義,因此他特意這樣說到耶穌:“上帝既不愛惜自⼰已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馬書8:32)

因此,這就是解決我們偶像崇拜問題的具體答案——我們不 能緊抓著生命中那些會帶來屬靈危機的“以撒”,而需要把他 們獻上;我們要想辦法不去緊抓著他們,或變成他們的奴隸。 然而,如果我們只是在口裡抽象地稱頌偉大的上帝,就永遠 也辦不到;我們必須知道且又確信,上帝非常疼愛、珍惜並 喜悅我們,因此我們的心可以安息在他裡面,因他必賜給我 們生命的意義和保障,並幫助我們處理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 事情。

•但實際上該怎麼做呢?

上帝看見亞伯拉罕獻祭時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世記22:12)當我們仰望他在十字架上所做的犧牲時,就更應該對上帝說:“現在我們知道你有多愛我們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生兒子,留下不給我們。”當我們開始知道上帝所做的事是何等偉大時,我們的心至終就 更能交託給他,而不再依賴別的事物了。

唯獨耶穌能使我們合理地解釋亞伯拉罕的這個故事。上帝之所以能彰顯他既是“公義的”(要求償付罪債),又是“使人稱義的”(賜下救贖和恩典),乃是因為多年後有一位“父親”領著他的長子走上另一座“山”,名叫加略山,並且他為了我 們全人類而把長子獻為祭。我們若只靠自已的努力是永遠無 法變得像亞伯拉罕那樣偉大、勇敢、安穩;我們唯有藉著信 靠這位救主才能夠辦得到,正如這個故事所指出的。唯有耶 穌為我們活、又為我們死,我們才能同時得到上帝無限的慈 愛和聖潔,也才能絕對地肯定他愛我們。

•你的上山之旅

想想我們生活中所充滿的許多失望與困擾。如果你仔細地看 看它們就會發覺,最令人痛苦的事往往都和我們自已的“以 撒”有關。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一些事物是我們投資進去而盼望回收到某種程度的喜樂和滿足的--可是隻有上帝才能賜予人真正的喜樂和滿足。而我們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候, 也常是當我們的以撒,即我們心中的偶像,受到威脅或被拿 走的時刻。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可以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選擇心存苦毒和絕望,而且我們覺得自已有理由陷在這樣的感受中: “我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爬到今天的地位,但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一輩子做牛做馬,就是為了讓那個女人可以過好日子,但現在看看她是怎麼對待我的!”我們可能因此覺得可以放任地撒謊、欺騙、報復和不顧原則地為所欲為, 以紓解自已的痛苦,再不然就是一直活在消沉喪志之中。

另一種反應是選擇像亞伯拉罕一樣地向山而行:“上帝,我想你對我生命的呼召,可能是要我生活中沒有這個我一向以為 少不了的事物。但是當我擁有你,我才擁有了我真正需要且 不會失去的財富、健康、真愛、榮譽和保障。”正如許多人所學到後又教導我們的:一直要到你只有耶穌而其他一無所有 的時刻,你才會瞭解到耶穌才是你唯一的需要。

其實許多(或說大部分)東西是可以保留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我們把它們“貶低”到真神上帝的地位之下,這樣它們就不再能控制我們,或讓我們被焦慮、驕傲、憤怒和衝動所折磨。然而,我們不能存著錯誤的心態,以為亞伯拉罕的故事所講的,只是要我們願意割捨心中的偶像,而不是要真正地丟棄它們。如果亞伯拉罕上山時在想:“我只是要將以撒放在壇上,而不是要真正獻上他。”那麼他就沒有透過這個考驗! 唯有當這些東西不再成為我們的偶像,即唯有當我們真心願意在生活中沒有它們,並且能夠誠實地從心底說:“因為我有了上帝,生活就可以沒有你了。”這時我們才能安全地把它們留在生活中。

有時候上帝要救我們,我們卻感到他好像是要殺了我們似的。 他藉著這件事要使亞伯拉罕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但從表面上來看,上帝對他非常殘酷。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跟隨上帝,似 乎是“盲信”,但其實這是一種充滿活力和感恩的信心。聖經 中有許多這樣的人物故事,例如約瑟、摩西和大衛,當時上 帝似乎拋棄了他們,但後來卻顯明其實上帝是在對付他們生 命中那些會造成毀滅的偶像,而他們也只能在艱困的經歷中 去除這些心中的偶像。

耶穌也和亞伯拉罕一樣,面對上帝的呼召時也有極劇烈的掙 扎。他在客西馬尼園裡求問天父是否還有別的途徑可行,但 到了最後,他就全然順服地走向加略山上的十字架。雖然我 們無法得知天父為何許可一些壞事在我們身上發生,但是我 們可以像耶穌所行的一樣,在困難的時刻信靠他。當我們仰 望他,因他為我們所做的事而歡喜快樂時,我們就會得著所 需要的喜樂、盼望和脫離假神的自由,並且能在最黑暗和困 難的時刻,跟隨上帝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