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繁殖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爬行的所有生物。

——《創世記》1:28

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他所造的人放在那裡。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從地上長起來,能悅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園子中間又有生命樹,和知善惡樹。......耶和華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裡,叫他耕種看守那園子。耶和華上帝吩咐那人:“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是那知善惡樹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時候,你必要死。”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個和他相配的幫手。”耶和華上帝用泥土造了野地的各樣野獸,和空中的各樣飛鳥,把它們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給它們叫什麼名字;那人怎樣叫各樣有生命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就給各樣牲畜、空中的雀鳥,和野地的各樣走獸起了名字;只是那人沒有遇見一個和他相配的幫手。耶和華上帝使那人沉睡。他熟睡的時候,耶和華上帝取了他的一根肋骨,又使肉在原處複合。然後,耶和華上帝用從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帶她到那人面前。

——《創世記》2:8--9,15-22

•遍滿並治理全地

工作是我們受造的一部分,亦是我們的尊嚴,我們藉著創造力,尤其藉著創造文化來服侍上帝。

上帝創立了伊甸園,讓人類安居其中。希伯來學者德里克・基德納指出,在伊甸園所有的喜樂和歡愉之事中,工作不容小覷:“這地上的樂園......是父母關愛孩子的樣板。人類就如同剛出生的維鳥,既得到關愛呵護,又沒有被轄制壓抑。各樣的探索與遭遇在前方等待著亞當,天父要藉此磨練他的洞察力與選擇力。上帝也從審美、靈性、身體各方面培育亞當。不僅如此,天父還為亞當預備體力和腦力工作(創:15,19)。” 上帝亦為人類靈性成長設立了一條誡命(創2:16-17)。為了發展文化,開發創造力,上帝設立了照料伊甸園的體力工作(創2:15)以及為動物起名這種需要動腦和運用悟性的工作(創2:19)。最後,上帝創造了夏娃,設立了婚姻,使得人類能夠繁衍生息、建構社會(創2:19-24)。所有這些都是對《創世記》1:28“充滿並征服全地”這一針對工作的總命令更為詳細的說明。這就是所謂的“文化使命”。可是“文化使命”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上帝呼召我們“充滿全地”_——增加人口。上帝在創造動植物時,讓它們可以“滋生眾多”(11,20a,20b,22,24),而唯獨在創造人類時,上帝不僅吩咐人類要繁殖增多(28a),而且詳細地告訴人類要做什麼(28b29)。換句話說,唯獨人類要將“繁殖增多”作為一項有目的的工作去完成。為何“繁殖增多”成了一項工作?難道這不是自然規律嗎?其實並非如此。上帝命令人類“繁殖增多”,並非單純地讓人類如同動植物般遍佈全地、簡單地生殖繁衍,而是要我們開創文明。從而我們意識到,上帝的旨意不是僅僅增加人這一族類的數量,而是要讓人類社會遍滿全地。上帝本可用話語創造千百萬的人,居住在成百上千的城鎮、村莊、都市中,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上帝把建構並發展人類社會的工作交給了我們。

其次,上帝呼召我們“統治”萬物,甚至要我們去“征服”全地。我們當如何理解這一命令呢?“征服”一詞可能預示著自然之力是我們的對手,需要透過某種方式去征服。有些人抱怨說,這段經文許可人類踐踏自然。可這段經文的本意並非如此。我們要謹記,這是上帝在始犯罪以先頒佈的誡命,而那時萬物也未曾因著始祖犯罪而衰敗(羅8:17-27),地上結出的是香甜的果實,而非荊棘(創3:17ー19)。萬物最初的和諧在人類墮落後才不復存在,因此人類當初無需用蠻力來“征服”全地。相反,擁有上帝形象的人類“統治”全地,有受託當管家之意。上帝擁有這個世界,但他讓我們來照管、培育和耕耘。上帝的旨意絕非讓我們將世界以及其中的資源視為已有,隨意濫用、開採和丟棄。

“征服”一詞的原文有著很強的感情色彩,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意願,是上帝對其所造之物的命令。上帝在創世之初並未讓所有物質同時一躍而出。相反,起初天地都是“空虛混沌”(創1:2)的。在《創世記》1章,上帝以“命立就立\"的方式,不斷完善這個世界。他創造出世界的形式,在世界未成形區分的時候,他將萬物詳細區分。他將萬物分離開來,例如將天和水“分開(創1:7)、將暗和光分開(創1:4),甚至連創造夏娃的過程也是如此。上帝本不必將人類分為兩性,但他卻區分了男人和女人,讓其各自有著不同的特徵,且互補、平等。上帝將亞當和夏娃創造為具有不同性別的存在,讓人類生殖繁衍,使得擁有上帝形象的人類繼續上帝創世之初所開始的工作。空虛的世界由上帝來填滿。在創世的前三天中,上帝首先設立了疆域(天、天空和水、地),隨後在第四天到第六天裡,他將萬物分別放置其中(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魚類、動物、人類)。

由此可見,“征服”一詞,即使在原初未墮落的形態上,上帝創造的世界也需要工作。上帝自已都需要為這個世界工作,使它成為他最初設計的樣子,實現其豐盛的潛能。無怪乎在《創世記》1:28,上帝也要我們跟隨他,去做他一直在做的兩件事一一充滿和征服這地。

•與上帝一同建立文化

哲學家阿爾伯特・沃爾特斯(Albert Wolters)寫道:世界最初空虛混沌。上帝在創世的前六天中創造出了世界的形式,並使萬物充滿其中。然而工作尚未完成。人類必須接過繼續開發的工作:繁殖增多,充滿全地;征服這地,使得世界更為井然有序......作為上帝在世上的代表,人類要將上帝未完之工繼續下去。然而,現在卻由人類開發這個世界。人類將自已的族類充滿全地,並且依自已的方式塑造著這個世界,被造之世界的開發變成了個社會性、文化性的工作。

如果我們在治理萬物時要體現我們身上上帝的形象,那麼我們也當遵循他工作的方式。他所造的不是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無需我們像面對敵人那樣去打敗它。相反,我們生活的世界有著無限的潛能尚未開發,需要我們像照料花園一樣去耕耘。我們不是世界的護林員,公園護林員的工作不是改變公園佈局,而僅僅是維護林子本身。我們也不用在被造世界中剷平花園,為自已建造一個停車場。相反,我們是園丁,積極地管理著土地。園丁不會僅僅維持土地的原樣。我們重新規劃園子以增加其出產,發掘土地的澘能。園丁根據腦中勾畫的藍圖耕作並重新設計,目的是重新安排園中的資源,從而產出食物、花朵和美景。這才是人類應有的工作模式:既具創造性,又有一定的決斷力。園丁重新安排上帝所造世界的原始資源,好讓世界、特別是其中的人類更加繁榮興旺。

各種工作模式都是如此。農民耕田、撒種並生產糧食。音樂家用音符創造出美妙、悅耳的聲音,使生活具有意義。我們用纖維織成衣服用掃帚打掃衛生、用科技產生電能、給思想不成熟的人授一門課、幫助夫妻解決糾紛、用簡單的材料製作藝術品,這些都是繼續上帝的工作:建構這個世界,充滿並征服全地。我們從混沌中建立秩序,開發創造的澘能,延伸著最初的創造之工,如此,我們就是按著上帝富有創造性的方式發展人類文化。其實,“文化”一詞是從“耕種”這個概念而來。正如上帝在創造萬物的過程中征服全地,他現在呼召我們作為他在地上的代表,繼續他征服的工作。

在救贖主教會,我們鼓勵企業家開發創新,主動從資源中創造價值。詹姆斯・圖芬克安(James Tufenkian)便是其中一員,他曾在2008年度企業家論壇上發表過演講。在做過許多種生意後,詹姆斯於2005年開始製作、分銷手工果醬。他在亞美尼亞(Armenia)工作的時候,對那個國家的貧困和浪費深感失望。亞美尼亞大部分地區盛產高品質水果,這些時令水果有很好的市場,備受歡迎。然而由於運輸和儲存條件較差,大部分水果都浪費了。於是,詹姆斯和生意夥伴決定開發水果儲存生意,將當地季節性的水果生意變成全年供應水果的企業。“豐收之歌”(Harvest Song)水果儲存公司因其優質產品獲得了國際獎項,產品暢銷全球。這些都是由於種植水果的地區氣候適宜,儲存水果的方式先進。詹姆斯說,有一個他終身受用的價值觀是基於基督信仰:“創造有恆久價值的美好事物\"。在研習《創世記》及上帝創造世界並將萬物充滿其中的時候,詹姆斯注意到,上帝回過頭來審視自已每日的工作,說:“這些都是好的。”這就是上帝給詹姆斯的啟示。詹姆斯欣喜地說:“上帝從不會製造廢物,我也不會!”以聖經的真理去看待工作,導致我們渴望從周圍的資源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倘若我們意識到是上帝供應我們資源、使我們有特權可以與他一同耕耘,我們就會以無窮的創造力來開展我們的工作。

馬可・諾爾(Mark Noll)在《福音派思想的醜聞》一書中寫道:是誰創造了自然,又叫我們透過科學的發展進一步瞭解自然?是誰創造了一個充滿人類活動的世界,又提供了資源,讓我們可以研究政治、經濟、社會和歷史?是誰創造了和諧、形式和敘事方式,使人類的藝術、文學得以產生?是誰創造了人類思維,使我們能夠把握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美無窮無盡的現實,又透過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建立了相關的理論?是誰在不停地維護著這個自然世界,保守著人類社會,讓萬物和諧共存?又是誰不斷地將世上我們目前還尚未理解的事物與我們現有的認知連在一起?

是上帝!創造這些的都是上帝!

在《創世記》2:19-20,人類為動物命名,這正反映出我們進入了上帝的創造中。為何上帝不自已為動物起名?上帝在《創世記》1章稱光為“晝”,稱暗為“夜”,由此可以看出,上帝完全有能力親自為動物命名。但是,上帝邀請人類參與到他不斷化育萬物的過程中。上帝呼召我們利用一切人類的能力和自然資源來開創一個榮耀上帝的文明。我們的工作就是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發明創造新事物,利用創造的模式,建造人類社會。因此,無論是拼接基因還是進行腦外科手術,撿拾垃圾還是繪畫,人類一切的工作都是在進一步開發、維護或修復世界的結構。如此,我們的工作便與上帝的工作連線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