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主怎樣分給各人,上帝怎樣呼召各人,各人就要照著去行事為人。我也這樣吩咐各教會。

——《哥林多前書》7:17

•呼召與分給

美國大型零售商傑西潘尼(Jcpenney)前任總經理邁克・厄爾曼(Mike Uiimar)接到聘書時,曾就這份工作與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茲(Howard Schultz)進行交流。邁克幾年前剛從一份從事多年、成績斐然的零售管理崗位退休,此時無意重返職場。但舒爾茲對邁克說:“這個機會就是為你預備的!他們現在需要將以服務為本的理念重新帶回公司,而你正是完成這使命的不二人選。”此時的邁克已無需追名逐利,然而他後來決意承擔這份工作,因為他看到個機會,可以讓二萬五千名零售員工意識到他們的工作具有極大的價值,而且為顧客服務是一份無比光榮的職業。總而言之,邁克相信,是上帝呼召他承擔這份特定的服侍。

在前幾章中,我們透過對《創世記》的解讀,理解了上帝對工作的設計、工作的尊貴以及工作應有的方式。然而在新約中,特別是在保羅書信裡,我們更深刻地看到上帝呼召我們來服侍這個世界,工作的意義也由此而來。

讓我們再來看聖經中所用到的“呼召\"一詞。新約書信中,希臘文“呼召”(kaleo)常被用來形容上帝召人接受使人得救的信仰,並與他的兒子聯合(羅8:30;林前1:9)。“呼召”還用來描述上帝要我們向這個世界宣揚他的好訊息(彼前2:9-10)。上帝對我們的呼召絕不僅僅是個人性的,而是群體性的。呼召不僅把我們帶入與上帝的關係,也令我們與其他肢體相連(林前1:9;弗1:1ー4;西3:15)。“教會”一詞的希臘文ekklesia字面意思就是“一群被召出來的人”。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章告誡我們,成為基督徒無需改變生活現狀以取悅上帝,這裡的“現狀”指的是我們的婚姻狀況、工作以及社會地位等。在7:17保羅寫道:“不過,主怎樣分給各人,上帝怎樣呼召各人,各人就要照著去行事為人。我也這樣吩咐各教會。”

-新的意義

西塞爾頓的洞見與我們在導言中所引用的羅伯特・貝拉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貝拉讓我們重拾以下工作觀:工作是一種“天職”或“呼召“,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作出貢獻”,而非僅僅是提高自已、實現自我和獲得權力的一種途徑。記住只有當別人讓你完成某項工作,且你這樣做是為了他們而非自已的緣故時,這份工作才能被稱為天職或呼召。唯有將每日的工作視為上帝分給我們的,讓我們藉此服侍他人,我們才能稱其為呼召。這也正是聖經所教導我們的工作。

......(部分文字摘錄)

在上文剛剛提到的關於職業的兩個問題中,有個與人的本性相悖之處:第二個問題給了我們更持久的工作動力,從而能更自律、更出色地完成工作。如果工作的意義是滿足和提升自已,那麼我們工作的重點無疑會更傾向自已,而非工作本身。這樣,我們的進取心最終會適得其反,我們的動力會耗盡,而我們的自我滿足會變成自我憎恨。但如果工作的目的是服侍和尊榮,某種超越我們自已的價值,那我們便有了更好的理由來施展我們的才華,調動進取心和開拓精神。從長遠來看,我們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即使從屬世的標準看也是如此。

• 天職與“上帝的面具”

沒有人比馬丁・路德更有力地把握住了《哥林多前書》7章的教導。路德將“呼召”一詞譯為德文中的“Beruf\",即“職業”,並駁斥了中世紀教會中流行的天職觀。當時的教會將自已視為上帝國度在世上的完全代表,因此唯有在教會和為教會的工作才可被視為上帝的工作。這意味著唯一被上帝呼召去服侍的方式是成為修士、神父或修女,他們被稱為屬靈的階層。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屬世的,而世俗的工作在當時被視為有損尊嚴、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就像是古希臘人眼中的苦工。路德在《致徳意志基督教貴族書》(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中嚴厲地抨擊了這一觀點:將教宗、主教、神父、修士稱為“屬靈的階層”,而將君主、貴族、工匠、農人稱為“屬世的階層”,純屬捏造。這完全是謊言、假冒為善,不必因此而恐慌。因為“所有基督徒都是屬靈的階層”,除了職位不同,沒有其他差別......因著洗禮我們都成了有君尊的祭司,正如聖彼得所說的:“然而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彼前2:9)《啟示錄》也論道:“因為你曾被殺,曾用你的血,從各支派、各方言、各民族、各邦國,把人買了來歸給上帝,使他們成為我們上帝的國度和祭司,他們要在地上執掌王權。”(啟5:9-10)

路德在此論到,上帝對每個基督徒工作的呼召都是平等的。在對《詩篇》147篇的闡釋中,路德提出了他最基本的天職觀並進行了解釋。他從13節看到,堅固城池門閂的是上帝。路德在論到上帝是如何堅固城池門閂給城池帶來安全時說:“經文中門閂'一詞指的不僅是鐵匠製作的鐵條,也是其他一切用來幫助保護我們的事物,例如好的政府、完善的城市管理條例、良好的秩序、智慧的統治者......這些都是上帝所賜的禮物。”上帝是如何給城市帶來安全?難道不是透過法律制定者、執法人員以及政治家和政府官員之手嗎?因此,上帝透過他人的工作,關心我們作為公民的需求,而這些人的工作亦是上帝呼召他們去做的。

路德在《大要理問答》中特別強調了主禱文中我們請求上帝供應“日用的飲食”這節經文。他說:“當你為‘日用的飲食'禱告時,其實是在祈求上帝供應一切能讓我們擁有和享受的日常食物。你們必須跳出固有思維的侷限,讓思維變得更為寬廣,由此不僅想到摶面盆和烤爐,同樣也要想到田地、農場,以及所有生產、加工、製作麵包和各種營養品的人民。“上帝是如何使得“所有生物都隨願得到飽足”(詩145:16)的呢?難道不是透過農夫、麵包師、零售店主、網站程式設計師、卡車司機和所有參與提供食物的工人嗎?路德寫道:“上帝本可以不讓人們耕種,輕易地將食物供給人們,但他不願這樣。\"

之後,路德用一個類比告訴我們上帝為何這樣做。父母願意將子女一切所需的都提供給他們,同時又希望子女能夠成為勤奮、謹慎、盡責之人,為此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瑣事。家長自已做這些家務事畢竟會做得更好,但那樣對鍛鍊孩子的品格無益。家長讓子女完成必需的家務,從而鍛鍊他們真正所需的品格。路德總結說,上帝透過我們來工作,原因也是如此:無論是在農田、園圃、城市、家庭、戰場、官場一一這些都是上帝給我們的工作。但就像是孩童的比喻一樣,上帝透過田野、家庭等處的工作,將我們所需的恩賜都給了我們。這些就是上帝的面具,他藏在面具之後,掌管著一切。

在對《詩篇》147:14的解釋中,路德繼續發問:上帝如何“讓邊境平定”?正是透過為人誠實、正直且參與公民生活的好鄰舍。路德甚至認為上帝設立夫妻間的性關係亦是如此。上帝本可以直接給我們後裔。“上帝無需設立男人女人便可賜給人類後裔。但他不希望這樣。他希望男人和女人彼此結合,使生兒育女看起來是男人和女人的工作,但其實是上帝藏在這面具之後做成的。”

我們現在應該能夠體會,何謂路德所說的天職。上帝透過面具來護理我們,不僅在諸如耕田、開渠等最“卑微”的工作中,亦在最基本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中,例如選舉、參與公民事務以及為人父母。這些都是上帝的呼召,都是人們在世上做上帝的工作的方式,上帝藉此將恩典賜給我們。即使是最卑微的農場女工都是在成就上帝的呼召。就像路德所講的:“上帝乃是透過牛奶廠女工的手為我們擠牛奶。”

•天職與福音

除了上述將所有工作都視為天職外,路德針對工作這一話題還有許多其他的洞見。“因信稱義”這一新教最核心的教義進一步深刻影響了基督徒的工作觀。中世紀之所以形成(認為屬世的工作無足輕重,屬靈的工作更高一等)這樣一種工作觀,部分是因為人們曲解了救恩的真意。

李・哈迪寫道:“在路德的時代,通常的看法是,修士透過宣誓委身嚴格的修道生活就可以獲得上帝特別的恩寵,從而得到永恆救恩的保障。”

但是路德發現,自已無論怎樣遵守宗教規條、從事教會事工,仍然缺失上帝所要的公義,無法從定罪中得釋放。路德從聖經中發現了非常著名的教義:人們唯有因著恩典、透過對基督的信心才能稱義,稱義與自已的行為無關。面對“上帝的公義”這個短語,他苦苦掙扎,因為“儘管我是個無可指責的修士,但我仍覺得自已在上帝面前是個罪人,良心極不安寧。我無法相信上帝因著滿意於我的行為(宗教工作)而赦免我的我因此陷入激烈的良心撕扯中......”路德開始默想《羅馬書》1:16-17,保羅在那裡寫道:救恩和上帝的公義是透過“信心”而來。

路德隨後寫下:我開始意識到,上帝的公義就是義人靠著上帝的恩典而活,這恩典也就是信心.藉此我覺得自已完全重生,透過敞開著的大門走進天堂。在那裡,整本聖經以全然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我眼前。

就如路德在最後一句中所寫的,當他發現救恩乃是透過上帝的恩典臨到他,而非憑藉自已的努力時,他重新思考了自已對整本聖經的理解,其中也包括他的工作意義觀。路德意識到這種工作觀有兩點特別的影響。首先,如果宗教工作對於我們與上帝建立好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教會的神職人員則與其他人永遠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但如果宗教工作在贏得上帝的恩寵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那麼它便與其他屬世的工作無異。

救恩完全來自於恩典的福音還帶來了對工作的第二點影響。古代修士可能試圖透過宗教工作贏得救恩,而許多現代人則從職業成就中尋求一種拯救一一自尊和自我價值。因此我們僅僅定睛於那些高薪、高社會地位的工作,並乖謬地“崇拜”它們。然而因著福音,我們得以自由:我們無需透過自我證明來拼命尋求安全感,也不會藐視更簡單的工作,不會嫉妒更顯赫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愛上帝的一種方式,他白白賜給了我們救恩;進而言之,工作也是愛鄰舍的一種方式。

因此路德這樣描述基督徒:“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屬世的工作,都是對上帝的敬拜和順服,令上帝喜悅。”他還寫道:“所以我為何不能盡心、自由、喜悅、熱切地.....將自已獻給基督和鄰舍,就像基督為我舍已一樣......因為因著信,我已經在主裡得到了一切的豐盛。“世人企圖從工作中得到的好處我們在主裡已經得著了,那就是救恩、自我價值、清潔的良心以及平安,現如今我們僅僅是為了愛上帝和鄰舍而工作。這是帶來喜樂的犧牲,是帶來自由的限制。

諷刺的是,這意味著凡理解聖經教義的基督徒都應竭力欣賞非信徒的工作。我們知道,自已得到救恩乃是完全出於恩典,因此我們並不是最出色的父母、很好的藝術家或商人,我們並不比非基督徒更優秀。我們被福音訓練過的眼睛應該能夠看到,這個世界充滿著上帝工作的榮耀,這榮耀正是透過他所創造並呼召的人類彰顯出來的。這榮耀既可以透過卑微如擠牛奶的工作來顯明,也可以透過傑出的藝術品或歷史成就來顯明。

•工作是一種愛的行為

這一顛覆性的工作觀賦予了所有工作以共同的崇高目的:透過我們的工作去愛我們的鄰舍並服侍他們,從而榮耀上帝。

作家多蘿西・塞耶斯回憶到,二戰期間,英國的無數青年男女偶然間領悟了與之相仿的工作觀:人們慣於將工作視為掙錢工具,這已經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我們已經很少去想,如果我們將工作的意義定睛在完成工作本身這將會帶來多麼大的改變......

我相信基督徒應有其獨特的工作觀,這與上帝是創造主、他照自已形象創造人類的教義息息相關..(現代)最大的異端就是,工作並不是人們用創造力來服侍社會的一種體現,而是成為掙錢和享受的一種手段。

塞耶斯繼續解釋說,這終將導致“醫生行醫首先不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病痛,而是為了自已的生計,醫治病患反而成為副產品。律師受理案件不是出於維護正義,而是為了養活自已”。然而在戰爭時期,人們被編入軍隊,卻從中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滿足感。“人們之所以能夠在軍隊中感到開心、滿足,是因為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完成工作不是出於掙錢,而僅僅是為了工作本身。為了金錢而工作是可悲的。

塞耶斯這裡指的是戰時的英國。當時,所有英國人都知道自已是為了保衛國家而工作。作家萊斯特・迪科斯特爾(Lester DeKoster)更好地闡明,無論身逢何時、身處何地,工作都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使得我們能夠幫助他人......他人也能夠為我們服務。我們透過工作而耕種;上帝也使人類藉此合一.......

看看你所坐的椅子......你能自已製作嗎?......你如何得到木料?難道只要你進入森林,樹木便會自然倒下嗎?首先要製作伐木的工具,然後製造拖運木材的車輛,搭建工廠將木材做成木板,還要修建道路令汽車行駛。總而言之,可能我們一生的時間都無法自已製作一把椅子。......如果我們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而不是一百四十個小時,我們所稱為自已的物品和服務,若要從零開始製作,我們甚至連一小部分都無法完成。所以,我們的工資能讓我們購買那些自已無法在有限時間內製成的東西......工作帶給我們的回報遠遠大於我們對某項工作的付出。

想象每個人現在馬上停止工作!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文明社會很快就會瓦解。廚房很快就會沒有食物,加油站沒有汽油,街道沒有巡邏警察,火災無人撲救,直至完全燒盡。通訊聯絡中斷,公用事業也沒有了。倖存者圍坐在篝火旁,睡在山洞裡,以獸皮為衣。文明和野蠻的區別就是:工作。

無論是填寫交通罰單、編寫軟體程式或著書立說,最好的愛鄰舍的方式就是:工作。當然,這裡所指的是稱職的工作。

•稱職的工作

在工作中愛鄰舍的一種方式就是成為“稱職的工人”(ministry of competence)。如果上帝賦予工作的意義是服侍人類社會,那麼服侍上帝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全力把工作完成好。塞耶斯寫道:通常,教會對一名出色的木匠的教導是閒暇時間不要酗酒,不要違法亂紀,要堅持週日到教會敬拜。但教會本應告訴木匠的是:你所信的宗教對你的第一個要求是製作品質優良的桌子。

讓我再舉個更為極端的例子。1989年2月24日,美聯航“811次”航班從檀香山飛往紐西蘭。這架波音747飛機在上升到兩千兩百英尺的高空時,貨艙門被衝開,強大的氣流衝進機艙,將飛機內部撕出一個巨大的洞。機上九名乘客當即被甩出飛機,不幸遇難。兩個右引擎被飛濺的碎片撞壞,不能正常運轉。飛機當時距離地面一百英里。機長大衛・克羅寧使出渾身解數,希望憑藉他三十八年的飛行經驗挽救危局:大衛拼命用雙手緊緊握住控制杄,用腳踩住控制板來平衡飛機,以解決推力不足以及失去兩個右引擎的問題。最困難的還是確定飛行的速度。大衛將飛機減速到接近失速狀態,不讓空氣進入飛機,防止飛機中的空洞繼續擴大。由於空洞改變了飛機的空氣動力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的失速速度值在此並不適用。機長深諳此理,他必須在這種狀況下做出最好的判斷。不僅如此,飛機為此次長途飛行承載了三十萬磅的燃料,由於機身過重,無法保證在落地時不損壞起落架......隨後,大衛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用來減速的襟翼無法正常工作......大衛不得不以每小時一百九十五英里的速度下降,而正常速度為一百七十。飛機重六十ー萬磅,這遠遠超過波音機型所建議的五十六點四萬磅限額。但是機長這次降落卻是所有機組人員印象中最平穩的。乘客歡呼,航空專家稱之為奇蹟。事故發生幾天後,記者問機長,當貨艙門被衝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大衛說:“我為乘客禱告,然後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路德宗領袖、商人威廉・迪爾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強調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寫道“如果從事屬世工作的人不能在其工作中找到屬靈的意義,那麼他們實在是過著一種分裂的生活,他們不能將主日上午的敬拜同其餘時間的工作聯絡在一起。他們應發現,日常的各種工作都具有屬靈的意義......讓人們在世能夠遇見上帝,而非躲避上帝。因此,就屬靈的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說......'工作即禱告。'”

那麼,我們如何將主日敬拜同我們日常工作聯絡在一起呢?如何才能透過工作“遇見上帝”呢?迪爾講到,首先,能夠讓你確信自已是在工作中服侍上帝的,就是成為稱職的工人。

當美聯航“811次”航班發生事故時,機長給乘客最大的禮物就是其多年的經驗和出色的判斷力。在危難時刻,機長如何與同事相處或如何向他人分享福音,這些都顯得蒼白無力。最關鍵的是:作為機長,大衛能否使破損的飛機安全降落......工作中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讓我們遇見上帝,但如果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呼召是參與到上帝不斷創造的工作中,那麼服侍的基石便是我們要稱職。我們必須將自已的才華發揮到極致。

稱職是一個最基本的價值,而不是最終達到某些成就(例如財富、地位)的手段,儘管當你有了能力後,可能會帶給你這些成就。

稱職的工作是愛的一種方式,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諸多的應用。真正曉得工作意義的人會期待取得成就,但完全不因此而過度工作,或是因工作中遇到挫敗而沮喪。如果是以此為基礎,你就會選擇讓更多人從中獲益而非為了高薪的工作,特別是如果你本身擅長做這份能使眾人獲益的工作。不單是那些“服務型工作”,所有的工作從根本上說都是愛鄰舍的方式,因而基督徒不必透過直接從事教牧事工或慈善工作來體現對他人的愛。

這一原則是我們從工作中得到滿足感的一種主要方式,即使我們的工作從屬世的角度來看並不令人稱道,沒有較高的薪酬,也不令人嚮往,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到滿足。正如路德所說,即使客觀上所有工作對他人都很有價值,但除非你真正意識到並理解工作是上帝呼召你愛鄰舍的方式之一,否則你主觀上不會感到滿足。加爾文寫道:“只要你遵從上帝對你工作的呼召,所有工作都將閃耀著上帝的光環,上帝都視為寶貴。”要看到,加爾文在這裡提到“遵從上帝對你工作的呼召”,是要有意識地將工作看作上帝對自已的呼召,並將工作獻與上帝。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就可以確信任何工作都可以對映出上帝的榮耀,無論是平凡到打理花園,還是高貴到負責銀行的全球交易。就像《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中埃裡克・利德爾的宣教士父親勸告他的那樣:“如果你可以漂亮地完成削馬鈴薯皮的工作,那麼你就是在榮耀上帝。”

你每日的工作最終是在敬拜那呼召並裝備你做這份工作的上帝,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是如此。美國歌手約輸・科爾特蘭(John Coltrane)曾在其暢銷唱片《至高的愛》的封面上用非常美麗的語言寫道:謹將此唱片謙卑地奉獻給上帝。嘗試透過我們的工作說出“感謝上帝”,而這就是我們口唱心和所要做的事。在每一份善的努力中,願上帝幫助和堅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