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仁聽聞此事後,心急如焚地趕回老家,將自已的父親及弟弟妹妹都接了回來。說起大嫂,她雖然算不上慷慨大方,但相比於二嫂的所作所為,還是有所收斂。老大找到父親,誠懇地表示他打算另起爐灶,重新建造一棟房屋。至於老宅,則歸還於他們。然而,建房所需資金不菲,老大希望他們能夠給予一定的贊助支援。畢竟,單憑他一已之力難以承擔全部費用。

老會計欣然接受之後,一切似乎都變得順利起來。沒過多久,老二家也迎來了新生命,家庭成員逐漸增多,家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老大的新房子也終於建成了,寬敞明亮,讓人感到無比滿足。他帶著小兒子和小女兒,住在老宅裡,日子雖然平淡,但卻充滿了安逸和寧靜。

回想起過去,大閨女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繼續讀書,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只是讀完了初中便早早踏入社會。然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小兒子竟然在小學畢業後就堅決表示不想再上學了。更糟糕的是,小閨女看到哥哥這樣,也有模有樣地學著,早早輟學回到家中。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小閨女有著一雙靈巧的手,擅長刺繡技藝,這一手精湛的繡活將來肯定能找到一個好歸宿。相比之下,最讓人擔憂的還是小兒子,他既沒有學歷,又沒有一技之長,未來的生計實在令人發愁。

照顧到老大學仁已經學成木匠的現狀,以及考慮到小兒子幼時因小兒麻痺症導致終身殘疾的特殊情況,家人們不禁開始考慮是否可以讓他也學習木匠技藝。但同時,其他家人對此又有些疑慮,擔心這個決定是否明智。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與大女婿商議,希望能將小兒子送到他那裡學習木匠。

就這樣,小兒子開始了在大女婿家的學習生涯。他跟隨大女婿一起做木工,逐漸熟悉並掌握了這門手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女婿決定轉行,小兒子便回到家中,繼續與老大一起從事木工工作。兄弟倆互幫互助,技藝日新月異,他們的事蹟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他們用他們的木工技藝和互相扶持的精神,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無論是在工具的選擇、木材的處理,還是在雕刻的細節上,他們總是互相提醒、交流和學習,精益求精。這種精神不僅在鄰里間傳為佳話,也為人們展示了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真實寫照。

到了小兒子談婚論嫁的年齡,真是讓老會計頭疼。雖然他長相還算帥氣,但身體有些殘疾,介紹了好幾個都沒能成事。不過,緣分真是奇怪。

有一天,老會計去林場辦事,回來時正逢大雨,便在老戰友家借了一把雨傘。回到家後,第二天便讓小兒子帶著傘去還。當時他並不知道,那把傘的會是小兒子學禮的緣分開始。

話說學禮,來到喬家村喬叔家,卻是無人在家,叫喊幾遍無人應答,學禮就欲轉身離去。這時候,屋裡走出一位妙齡少女,這少女一看不是窮苦出身,一身衣服雖然不是名貴,卻也是乾淨整潔毫無補丁。

少女見學禮,陽光帥氣,儀表堂堂,不免心生好奇,故而詢問何事。學禮說明來由。少女聲稱是喬叔侄女,放假回來看看,喬叔一家去山裡打柴去了,應該一會會回來,便邀學禮進屋等待。學禮也不做作,畢竟吃百家飯的,行為舉止都顯得大方得體。不由得來的,少女心生愛意。

閒聊期間,喬叔二老歸來,看到二人在堂庭聊天,見郎才女貌,升起撮合之意。得知來由以後,便閒聊起來,三言兩語,有意無意的撮合,二人又怎麼聽不出來,不由得都羞起了大紅臉兒。

學禮尷尬且羞怯的告辭回家,也許是緣分註定,也許是天公不作美。剛出門沒多久,天空就下起了雨來。少女見天下雨了,想到剛學禮哥哥說的,回家還有五里路兒。就顧不上羞怯,抓起兩把雨傘就朝外追去,村口橋頭,叫住了學禮哥哥,兩個人在雨中矗立著。彼此心中的情誼,也慢慢的升溫。學禮也不扭捏,接過少女遞過來的雨傘就大踏步的往家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