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後來才知道那句話:每個學科就像一棵樹,我們先學梗概,而後豐富枝葉。我看到了一個樹枝,就去折斷它。因為它不符合我的淺薄的認知。自以為批判,理性。但其實淺薄又無知。但那段日子我並不後悔,那是我所有的意氣風發。更何況,我還有他。

——李清檸

“他們將社會歷史的發展歸納為階級鬥爭。階級之為階級,是因為在最初的社會生產中有人獲得了優勢,而有人沒有。在局域性的社會團體逐漸擴大化與連線中,不同利益的人群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有著相似的處境與共同的需求。縱觀歷史不難看到,所獲社會資源較少的一方在不斷鬥爭,推翻,渴望更適宜的待遇。不論在推翻後是否實現了階級躍升,總的來看,似乎成功了。但是社會物質條件在不斷改變,技術邊界在不斷被打破。真的成功了嗎?很難比較。或者說根本沒有可比性。將社會發展歸納為階級鬥爭,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相對關係,是具有突破性的。但這本身不就帶有對立情緒和經濟至上的價值觀嗎?

很顯然,這種歸納是必要的。作為一種思想,一種權力。激勵人們去改變自已的處境,在建設中把所有人團結起來。一心一意的去共同發展,而不去謀取個人私利。但歷史的所有偉大突破都是建立在少數人的私利之上的。當慾望不再,社會發展又該怎麼辦呢?

宣言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包括生產的集中、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及勞動的社會化。在每一步中都伴隨著被剝削階級利益的縮小。殘忍的令人髮指。這只不過是經濟至上的惡果。當一切都可以被商品化,人性就是最不該存在的東西。

那麼,要怎麼反抗呢?宣言所道需要共產黨人的引領作用,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當所有的資源都被收回國家。私利不再存在,所有人得以共同發展。自由的,擁有人本該擁有的權力。

對嗎?當差異不再存在,那將是一場進化的悲劇。所有的都收歸國家,國家所有就代表全體公民所有嗎?並非如此。整個國家機器的執行需要依賴少部分人。而這本身便是一種權力,會造成隱秘的佔有。

一個學說的成功在於在某個特定的時空中產生了一種令人著迷的魅力。真假無所謂,支援與反對無所謂。只是一種思想,一種潛在的權力。《宣言》不必說,是成功的。”

李清檸在敲下這些話時是帶著不確定的。即使這只是個公共課,大抵是不會被注意到的。即使這個老師是馬院的,而且是個優秀的共產黨員。

學科應該是可以被質疑的吧?更何況李清檸覺得這根本不算質疑,她只是一個在校生,在表達自已的觀點罷了。

讀後感就應該是一氣呵成的,這是李清檸一口氣寫下來的。如果只是裁剪,李清檸總是做不到的。

如果成功並得到回應,那麼大抵所有的一切都可訴諸筆端。如果失敗了,沒關係,班門弄斧還是政治錯誤?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