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經濟環境

本國經濟環境是國際營銷者所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的起點。本國經濟環境是指企業所在國的經濟環境,對企業行為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發生直接的影響。本國經濟環境處於國際經濟環境的中心;區域經濟環境處於第二層;全球經濟環境處於最外層。

消費者的經濟條件

國際市場營銷者應當瞭解及掌握本國消費者的收入狀況及其購買決策。因為這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要了解不同消費者群體可支配收入的差異性。

本國經濟形勢

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尤其是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

決定一國經濟狀況的指標有:GDP,主要包括人均GDP、GDP的增長率;儲蓄與投資;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進口與出口;資本在國內外流動,在國內經營的公司數目及產業結構;中央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等。

本國市場競爭性質

競爭性質是由市場結構所決定的,一般說,市場結構有四種:①完全競爭市場;②壟斷競爭市場;③寡頭壟斷市場;④完全壟斷市場。

區域經濟環境

區域經濟環境是指有一定地理區域範圍所結成某一特定經濟聯盟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環境,它是國際市場營銷者跨國經營所面臨的重要經濟環境。區域經濟對企業國際營銷產生直接的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與特徵

①自由貿易區,指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在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與數量限制,使區域內各成員國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持對非成員國的貿易壁壘,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②關稅同盟,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而且對非同盟國家統一的關稅率,此形式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結盟的目的在於使成員國的商品在統一的市場處於有利的地位,排除非成員國商品的競爭,他開始帶有國家的性質。如非洲的東非共同體。

③共同市場,指共同市場成員國間完全廢除關稅與數量限制,建立對非成員國的共同關稅。同時,勞動力與資本等生產要素可以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

④經濟同盟,指成員國之間不但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建立共同的關稅,而且成員國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的差異。如歐盟。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①歐洲經濟一體化:歐盟

②北美自由貿易區

③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營銷的影響

①促進了集團內部的貿易自由化,從而對各成員國企業間國際營銷提供寬鬆的經濟環境;②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不同程度的保護性和排他性,對非成員國企業的國際營銷構築起環境障礙。

全球經濟環境

全球經濟發展的概況

全球經濟發展表現出四個主要特徵:①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迅速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加強;③全球競爭加劇;④全球經濟環境更加複雜。

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迅速發展

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企業努力從國內營銷向國外營銷擴充套件,主要是透過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及不斷改善其競爭策略來實現;②政府實施進一步對外開放政策,支援對外貿易的發展。

各國經濟制度

每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是國際營銷者必須考慮的另一個重要經濟因素。經濟制度是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

各國經濟發展階段

低收入國家:①有限的工業化,有高比例人口從事農業;②高出生率;③識字率很低;④嚴重地依賴外援;⑤政治不穩定和常發生動亂;這些國家集中分佈在非洲南部。

下中收入國家: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將生產標準化及成熟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廉價勞動力推向國外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上中收入國家:製造業為主,國民經濟越來越依靠進口紡織品、紙品來滿足基本生活方式。新的富裕階層和正在發展的中產階級希望進口新的商品以滿足需求。

高收入國家:發達工業化國家,後工業社會,第一世界,服務業在國民收入的比重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資訊處理與交換作用日益重要,在關鍵的戰略資源中知識比資本佔據重要的地位,智慧技術超過機械技術,科學家及專業人員比半熟練工人更重要,理論與模型比經驗更重要。市場較為飽和。

國際市場競爭分析

國際市場競爭是國際經濟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是影響出口商營銷策略的強有力的環境力量。

企業能否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競爭狀況是決定因素之一。如何分析國際市場競爭呢:①競爭來源分析:面臨的競爭者:當地企業的競爭者,本國其他公司的競爭者,其他外國公司的競爭者。產品的型別:革新性產品,競爭性產品,改進性產品。②競爭優勢分析。

國際金融與外匯環境

金融和外匯環境本質上屬於經濟環境的一部分。

金融是指資金的借貸交易或資金的融通。

金融市場分為資金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

資金市場分為短期資金市場和長期資金市場。

國際金融制度的主要內容:①國際收支及其調節機制;②匯率及匯率制度;③國際貨幣資產或儲備資產的確定;④國際貨幣活動的協調與管理。

國際金融制度的演變:①1880--1914年的國際金本位制;②1918--1939年兩次世界大戰期間;③1944--1972年的金匯兌本位制度;④1973年後的浮動匯率制。

應對國際金融制度風險的方式:①靠認真的事先調查;②靠對交易合同的嚴格執行;③靠有效的保險制度。

外匯風險有三種:交易風險,會計風險,經濟風險。

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

大資料的應用分析能力,正在成為金融機構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

全球貨幣市場即短期資金市場。根據借貸方式的不同,分為銀行同業拆借市場,貼現市場和短期證券市場。

貨幣市場的特點:①短期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②具有批發市場的特點,交易額度大,週轉速度快;③不斷創新的市場。

外匯市場分為有形外匯市場和無形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的特點:①美元交易的霸主地位受到歐元和日元的挑戰;②多個國際外匯市場共存;③外匯市場在西方國家協調政策、干預匯率下動盪徘徊。

影響外匯匯率的因素1基本因素:①利率;②通貨膨脹;③貿易差額;④經濟情況。2非基本因素:①外匯管制;②心理因素;③政治因素;④其他因素。

外匯風險一般取決於三個要素:本幣、外幣與時間。

匯率風險的控制:①提前或拖延收付法;②配對法;③調整價格法;④易貨貿易;⑤軟硬貨幣搭配法;⑥加列保值條款;⑦套期保值;⑧期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