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其實已經有了石灰,不過這種工業化用煤燒製石灰和水淬法還沒有。在兩漢三國,城牆一般是使用夯土建造。

南宋以前,城牆一般都是用夯土修建的,到了明清,才廣泛用磚石,糯米石灰漿壘砌。

《丹陽記》說,“石頭城吳時悉土塢”就是孫權築石頭城借用石頭山山勢,用土夯成稱作石頭城,直到東晉義熙年間,才加磚壘石。

諸葛亮想三國時期糧食總是不夠,用糯米漿太奢侈,但用石灰紅泥漿還是沒問題,九灰一泥效果還是有保障的,開窯燒磚先在建城縣建個工業城試試,以後就可以高築牆、多積糧、緩稱王了。

最難的就是建鍊鐵煤窯,這個技術太強,且需跨越多個時代的技術,前世平庸所知有限,只是知道提高溫度、加碳化、多次煉打,百鍛成鋼,粗粗的大略,遠沒有落地的可行性方案。

首先,用焦炭溫度高,透過煉焦把煤變成焦炭這個知道概念,就這一點也比這個時代高出幾百年的技術了。

其次是建高爐,透過高爐還原反應得到鐵水,鐵水鍛打再透過轉爐燒煉,再重複鐵水鍛打透過轉爐再燒煉,往復鐵水鍛打5至7次,應該就是鋼坯了吧,不是鋼至少也是5-7煉好的鐵吧,諸葛亮心想。

啊!對,諸葛亮又想到了在鐵水中加入合適的碳來還原。諸葛亮頭腦裡土法煉鋼還是在看大躍進全民鍊鋼時知到的,印象深刻呀,幾百年的樹木,成片片的森林全用來鍊鋼了,家家戶戶的菜刀也都鍊鋼了,可出來的全是土鋼。

諸葛亮往返了上百次之多,最終高爐建好了,可爐的通風不行。諸葛亮又想方設法加風機,加熱風,通風解決了,可爐內溫度還是上不去。

諸葛亮又試著多用焦煤,敞開燒,溫度上去了,鐵水也出來了,可雜質太多。諸葛亮又提高原料篩選,提高高爐的乾淨程度,增加多次轉爐的次數等等。終於經過上百次的試驗,鐵水好了,可卻還是達不到鋼的硬度。

出來的鋼要麼脆了、要麼就是氣泡多,反正是達不到鋼的硬度與韌性,這時諸葛亮是實在沒有辦法了,能想到的全試著去做了,可硬度與韌性與真正在鋼比還是欠缺。看來專業的事,還得是要專業的人來做。

諸葛亮最後的辦法就還是將黃月英與黃承彥請了過來,加上墨家的坩堝技術才煉出鋼,這當然是一二年之後的後話了。

不過鋼沒煉出來,但五鍛鐵已經能成批次的煉製出來了,七鍛鐵也能做到只是量少些而已;五鍛的鐵已經大大超過了這個時代的鑌鐵的質量,鑌鐵就是二鍛鐵,這個諸葛亮非常清楚,鑌鐵武器就已經是難得的好兵器了,如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蛇矛、呂布的方天畫戟等等。

現在建城縣出了五鍛鐵就已經非常先進了,諸葛亮趕緊安排打造兵器,先供給大家用上超時代的五鍛鐵兵器,已經是一個大諸侯的頂級配置了。

看到批次的五鍛鐵大刀、槍、鐵胎弓時,諸葛玄、華歆、魯肅、劉邕等極其震驚不已。

太史慈、黃忠、甘寧等武將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納頭就拜,直接稱呼主公了。

在他們眼裡這就是鋼,五鍛鐵的刀比古錠刀好了幾個檔次了,所以太史慈、甘寧每人一把七鍛鐵的槍,黑尚、黃忠、魏延每人一把七鍛鐵的大刀,還有七鍛鐵的鐵胎弓,讓他們更是愛不釋手。

諸葛亮還用七鍛鐵打造了十幾把寶劍,給所有大臣與大將,每人腰懸一把寶劍,瞬間腰桿挺直,走路帶風。屆時七鍛鐵能給所有的司馬、軍候級以上將臣擁有,五鍛鐵卻是豫章軍的標配,大家這才看到了做大做強的根基,凝聚力一下子就提升好幾個檔次。

精明的諸葛亮不會一下子全部發下去,而是先授予有功之人,再按功授予,以達到最大的激勵作用。

其中魯肅表現最為明顯,他開始展現他的天賦,強大的戰略眼光;而武將中魏延、甘寧表現明顯,諸葛亮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兩此時的心才真正開始向著豫章郡,之前只是找了一個更大的平臺而已,心眼還盯著別的地方,如嚮往許昌或冀州。

諸葛亮知道其實這也難免,越是能力強的人越是希望得到更高、更強大的平臺去施展自已才華與抱負,只有甘願平庸的人才會躲在背後不思發展。

這就又有一個新話題,是平臺成就了人才,還是人才抬升了平臺,其實是相互的。諸葛亮以前世的眼光知道,沒有精英人才平臺不可能得到快速發展,沒有合適的平臺也不會湧現英雄。這也是歷史上往往英雄輩出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群體之中,特別是朝代交替之時,而三國正是這種時代。

眾人連連飲宴了三天,醉酒後還不忘叮囑諸葛亮一定要加強保密,還強調一定要做好保衛工作。

建城縣安保等級立馬提升為最高,直屬諸葛亮軍隊3000人駐守,對外保密,非一般人不讓知道,非一般人不讓進出。

英崗嶺城與八景城更是絕密級,每城駐守2000人,周圍幾十裡全建成軍屯區,閒人免進,生人勿擾。

軍屬屯就像戴袖套的街道大媽,也組織軍屯家屬每個街道、巷口全部安排人24小時值守。一隻老鼠都要知道是哪個洞裡的,全民皆兵,人人都是朝陽群眾。

忙忙碌碌中,豫章郡全境收復,經統計,豫章郡領二十一縣,全境有萬多戶,160萬人左右。

看起來多,其實很少,豫章郡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江西全省,而江西省現今有6000萬人。經查,三國靈帝期間全國人數是3000萬左右。

“我們豫章郡人口還是少,南陽郡能有400萬人,吾建議多吸引流民,招納山越下山。”魯肅率先提議道。

“吾同意子敬建議,流民、山越每戶給田分地,三年免稅。”諸葛謹更是給優惠政策。

“與民生息,免稅免賦,好呀!”華歆恨不得不收賦稅。

“建軍屯與民屯吧,許昌現在做得很好,民豐物阜。”劉邕說道。他的斥候部初步建立,效果較好,各種資訊多了許多。

曹操用棗祗、韓浩在許下屯田,並頒佈《置屯田令》 。屯田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軍屯,以營為單位,每營60人,稱為佃兵;二是民屯,以屯為單位,每屯50人,稱屯田客。

民屯多為招募流民,也有些俘獲的黃巾軍士卒。撥給田地,按軍事編制,用官牛的,所產糧食官民六四分,不用官牛的,對半分成。

屯田受保護,又無徭役,可以安心生產,獲得巨大成功,年得谷百萬斛。當時以10鬥為一斛,每鬥按15市斤計算,百萬斛摺合億斤,相當於解放初期許昌縣全縣糧食年產量的總和。曹操在許下取得了成功後,就在轄區廣為推行,在州郡縣例置田官,專司屯田之事。

諸葛亮更是建言,頒佈《人口令》與《屯田令》。

豫章郡太守府增加一單獨部門為:人口屯田部,設屯田校尉,專門負責如何增長人口及屯田。

民屯,屯田學習許昌做法,郡縣鄉置田官,專司屯田。主動接收流民、山越為屯田客進行屯田,以後所有俘虜除了挑選精壯補充軍隊外,其他人全部歸為屯田客或礦工。

屯田客沒有養牛,用官牛,官民五五分,屯田客自已養牛的則是官四民六;第一年借官牛、借種糧,按人頭藉口糧,還是官民五五分,三年內還清官牛、種糧、口糧份額即可。

以屯為單位,每屯50戶,屯田受保護,從屯田客中任命一屯長二副屯長,一屯衛長一副屯衛長共五人共同管理屯子。

屯長和副屯長負責耕種、農時、農技傳授總結、旱澇保障、水渠建設、田稅繳納等各農務的組織與協調。

屯衛長和副屯衛長負責民屯安全,組織每戶出一青壯屯田客,每天一早一晚自我組織軍事鍛鍊,練兵各半個時辰,每天十人輪流全天巡視屯衛安全稱值守(當天不幹農活),民屯無徭役。屯田作為官吏考核中的額外加分項。

出臺多生多育政策,鼓勵民眾多生多育。鼓勵早生早育,15歲就能結婚生育;獎勵生育,每多生育一個孩子縣鄉獎勵一斛糧食。

說到這時,諸葛亮就想到要多納美女,多生孩子,成為英雄父親;頭腦裡立馬就想到大小喬,貂蟬、甄宓、秦夫人來,嘴角不自主地流起哈喇子來。

提高嬰幼兒存活率,縣鄉要集中培訓培育接生婆娘,穩婆給予半官方身份,領吏員的半薪;加大加重處罰殺害13歲及以下未成年人的刑罰。

三國時魏國婚齡是:男的十五歲,女性十四歲,所以曹操的人口增長得最快。吳國婚齡是:男的十六歲,女性十四歲,其中貴族女性出嫁是十五歲。

蜀國婚齡是:男的十七歲,女性十七歲,繼承的漢朝,人口增長最慢。結婚年齡,其指初婚年齡,還規定女性在三十歲必須出嫁,否則雙倍賦稅。

據記載曹操25個兒子,夭折10個,夭折率達40%,民間存活率更是不到25%。其實最主要還是要能吃得飽,穿得暖,沒有戰爭。

還要建立軍屯,以府兵制為基礎,結合軍功授田制進行改良,進而成體系。有了民屯、軍屯待統一全國後就是分田地的基礎了,民安才能國安、民富才能國強。

首先參加軍隊,即可授田給家屬,光棍一人沒有家屬就給軍餉。授田集中,軍屬也集中,此為軍屬屯。

軍屬借用官牛借種子的,交稅三成,軍屬自已有牛有糧種的則交稅二成;第一年借官牛、借種糧,按人頭配給口糧的,交稅五成。

軍屬屯以營為單位,每營100戶,稱為軍屬屯。按軍事化管理,從軍屬中任命一軍屯長二副軍屯長,有軍銜軍職有軍餉,既負責農務的組織協調,又負責民屯安全。

軍屯內所有15歲-40歲男性為預備兵,軍屯長、副軍屯長及預備兵每天早晚均須練兵各半個時辰,每天五十人甲冑齊全巡視當值(當天不幹農活)。

軍屬屯無徭役,每年預備兵須脫產練兵三個月時間,在農閒時輪流安排;預備兵每年均需考核。

以成績劃分為一、二、三等;一等預備兵為最高可免稅半成,名額限為一百戶中五人的比例。募兵優先按戶從預備兵中挑選,一等預備兵免募兵考核直接參軍。

立了軍功,按大小再授田給軍屬,達到人擁有最高數就不再授田,折算成軍餉發錢或同等糧食。

光棍一人沒有家屬就給軍餉可先不領用存取在軍部,娶妻生子後折算優先授田,立功者優先分配妻子,分配原則上以俘虜為主,分配以自願為原則。人口擁田最高數由豫章郡守規定並公佈為準。

退伍軍人按軍功優先分配為吏員、教習、軍屯長副軍屯長等職務。優先在軍民屯附近建貿易坊市,由傷殘退伍軍人優先任管理人員管理坊市。

軍屯即軍隊駐紮地,在軍營附近建立軍屯,以曲為單位。兵農合一,平時半天耕種土地半天軍事訓練,耕種土地視為體力鍛鍊的一部分。

戰時要從軍打仗,要做到半個時辰集結,隨時出擊。武器、馬匹由軍屯提供,個人領用登記平時遺失從重處罰,耕種工具由軍屯提供,集體耕種,集體訓練,集體收割,糧食歸公。

除野戰軍、特種軍、衛戍軍和光榮軍(授予集體稱號部隊)外,所有的軍隊駐紮地均應建立軍屯。

軍屯田以開荒為主,軍屯田歸屬國家,收穫糧食歸入軍糧入帳。軍屯可優先建立在軍屬屯附近,視情況每隔5-7天可回家一天,此類軍隊稱為屯田常備軍。

時諸葛謹收復鄱陽時遇遊學步騭,字子山,性情寬弘、衣著樸素可談吐高雅;因秉性相投,逐舉薦其為澎澤縣令。

屯田令頒佈,多有江北流民往奔澎澤為屯田客,也有世家子弟避禍而來者,往來者多且均有行李隨行。

一日,步騭來報,江上經常有從下游來的水賊劫掠往來之客,搶掠完了順水而下,忽悠無影了,澎澤縣兵追之不及,伏之,有兩水賊頭目勇猛兇狠,縣兵不敵,已極大影響澎澤屯田和增加人口之計了,望出兵剿了這水賊。

時議事剛完,諸葛亮一聽,下游來的水賊,還兩水賊頭目勇猛兇狠,會不會是巢湖的周泰、蔣欽。向諸葛玄請命,攜甘寧、黃忠、黑尚去剿了這水賊,或許有意外之喜。

步騭見諸葛亮隨大軍齊至,喜出望外,把酒聊天,果真談吐不俗,胸有溝壑,不時講了些丹陽郡、會稽郡的地理形貌、風物人情,潛意識裡有向東發展之意,向東不就是要佔領丹陽郡。

對付水賊,無二。來了迎頭擊殺,或暗中埋伏,斷其後路,一招成擒。諸葛亮心中暗想,此水賊極有可能是蔣欽、周泰,於是佈置十分周密。

黑尚領1000水軍於長江澎澤南岸埋伏於岸邊,目的是纏住即可,步騭領縣兵正常迎接往來之客,並多僱傭一些客船多帶行李往來。

諸葛亮、黃忠領1000水軍埋伏於大觀湖出江口隱蔽處,甘寧領1000水軍埋伏於宜城江心洲一側。

三日後,水賊又來劫掠,步陟大驚逃回南岸,黑尚出兵直衝主船,二輪射箭後,已接近其船,逐跳賊船上廝殺,無有一回合之力的水賊,剎那間殺穿賊船,擒獲一頭目,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