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分三路,出發了,

兩人去採蠶豆,剩下的一半跟著黃琪和宗恬,黃琪中途果真發現了藥材,帶著人去採藥材去了,宗恬只留了一個人帶她熟悉環境踩點。

另一波人去竹林砍竹子。

宗恬接著吭哧吭哧地往山上爬,好不容易到了山頂,環顧四周,很多起起伏伏、或單座單座的山,

很多地方都被擋住了,有些地方根本看不到,

這一路上沒有看到成片的油菜籽,只是稀稀拉拉地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的,就幾十棵幾十棵一片的,看到的都割了,總共也只有一把,

估計是因為吃了油菜籽的鳥經過這裡的時候,拉了泡屎才留下這點,日子長了,每成熟一次,成熟的種子被風一吹散落在旁邊,才從一泡屎形成這麼一小片。

宗恬問跟著自已上山的阿水,是阿良嬸的女兒,認不認識,阿水說不認識,沒吃過,

數量少,又沒什麼好吃,要果看不到什麼果,要葉子,也沒有野菜多,難怪不認識沒吃過。

宗恬打算帶回去給大家都認認,讓大家採集的時候,看到這種東西就割回來,能發現一大片當然好了,找不到大片的,就把小片的都收集起來,留種,秋天種。就可以實現菜籽油自由了。

下山吧,走另一條路,

大家從另一條路往下走,往竹林那邊去,這條路很不好走,

旁邊的阿水說,

“我們從來沒有走過這邊,”

“沒關係,走新的路,才能發現新的糧食,走老路,只能找到大家已經找到的糧食。”

宗恬想看看有沒有筍,其實一年四季會出不同種類的筍,萬一現在這裡這個時候有筍的話,就可以加菜了,還可以挖回去曬乾做幹筍,存著吃。

到了竹林,看到了那一波砍竹子的人,宗恬把手裡的油菜籽給他們看一下,有沒有見過,

結果一問,他們都沒有印象,估計和阿水一樣,因為沒吃過所以沒印象,。

只能讓他們平時多注意一下,看到了就割回來給宗恬。

現在受到宗恬關注的是,這竹子,好粗啊,天啊,可以當水桶了吧,直徑至少有30-40公分了。

現成的桶,無縫拼接的桶,還要什麼腳踏車,宗恬想,這個應該是巨龍竹吧。沒有哪一種竹子能長這麼粗了。

到時候拖到部落的時候,宗恬要砍一些,做不同作用的桶,還沒想到要用來幹嘛,

反正可以用來裝東西,存放東西,就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就像收集塑膠袋,哈哈……

宗恬在竹林裡轉來轉去,看一下有沒有筍,

宗恬不認識什麼品種的筍,反正有竹子的地方就有筍,竹子的發芽生長的季節不同,到處看看,萬一這裡有這個季節出來的筍呢,找到了幾個,挖起來,給大家看了一下,

“等竹子砍夠了,大家四周看一下,有沒有這樣的,都挖了”

“這個能吃,不是竹子嗎?竹子能吃?”阿水問道

“能的,沒長大的竹子,還嫩,能吃,等下回去我告訴大家怎麼做”

旁邊另一個大嬸,看了好幾眼阿水,嘿嘿,眼神不一樣,有八卦,但宗恬沒有表現出來。

飯都吃不飽,誰有心思八卦,也就宗恬這個傻X,把有現代八卦的腦子帶過來了,才兩眼冒光。

中午大家原地休息了一下,吃一些採集的鮮果,還有一些堅果,宗恬吃的是小竹筒壺裡,早上煮好的蠶豆,

嬸子們對宗恬很熱情,分給她一些新鮮的果子和堅果。

天天都是蠶豆,吃膩了,但是沒辦法,有得吃就不錯了,

休息一會就接著幹活了,宗恬叫上阿水,一起到處走,看能不能找到別的農作物,

也許狩獵的人是見過很多不同的植物,只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外狩獵,需要更集中精力,沒有精力去管別的,

就算碰上可以吃的植物類的東西,也大多數是部落的去採集的人告訴過他們的,哪些可以吃,

如果在野外過夜,就直接吃打到的部分小獸,野外危險沒有精力去查詢新的沒試過的植物或果子,

只狩獵和吃已經認識的果子,偶爾會試到新品種,但不多,帶回來給部落的人,告訴他們可以吃,增加採集的種類。

天快黑,大家都陸續回到部落了,宗恬和砍竹子的這波人,後面也挖了不少的竹筍,

回到部落的人把戰利品,都放在部落中間的那一片廣場上,

大家都回來了,

宗恬教他們怎麼弄竹筍後,就分了,讓他們吃不完還可以曬乾,下一頓再吃,今天晚上就可以試一下。

阿戰他們也回來了,捉到了20只野雞,30多隻野鴨,讓阿戰把他們的翅膀都剪了,把他們的蛋也帶了回來,還有20多隻兔子。還不錯。

大家吃過晚食後,廣場上燃起了一堆堆的火堆,男的在做籬笆,還按宗恬要求的樣式做雞籠、鴨籠、兔籠,女的在剝蠶豆和織布,

現在大概5月,正是苧麻收割的時候,已經都割完回來處理好,紡成線了,現在在織布了,他們本來就會用苧麻織布,要不身上的麻布衣哪來的。

宗恬看著他們織布就問,他們是不是過兩個月還可以砍另一種植物紡線織布,

他們說是的,

“那你們有看到過那些植物上結的拇指大小的,白色的,表面一扯就有絲的果子?”

“有,但是那個不能吃,我們試過”阿良嬸說,

阿良嬸有一些疑惑,接著說,

“那個東西不可以吃的,但是它們的另一種果子,從綠變黑之後,就很甜,很好吃了,但是要到年中才成熟呢。”

“沒關係,那個不是用來吃的,是和苧麻一樣,用來紡線織布的”

“真的假的,那個怎麼紡,拉的絲跟蜘蛛網一樣,不像是能拉長線織布的呃?”

大家也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都覺得奇怪。

宗恬只好說

“大家先聽我說,咱們先採回來試試,不行的話我們再砍也不遲,如果白果試了,可以織,我們不就又多了一種可以紡線織布的東西了嗎?

而且這兩種織布的植物,都可以種,明年春天,我們可以試著種植,看一下是不是比不種植收穫得更多,

如果是,以後我們就不缺布料了,為了有更多的材料紡線織布,希望大家給個機會讓我試試。”

大家想想也是,能可錯過,不能放過,萬一真被宗恬試出來可以呢。

為什麼說宗恬試出來呢?而不是阿草呢,還是借了黃琪的力,黃琪是因為,說改名,幫她的姐妹也改了,所黃琪從阿採變成了黃琪,宗恬從阿草變成了宗恬,高少沒有改,現在叫阿志,到是和他現代的名字很吻合。

宗恬讓大家改天去桑樹林,把蠶繭採摘回來,但不用都摘完,隔一臂長的地方留幾個,這樣以後,

每個月去看一次,就像這樣採摘,一直摘到年中大夏天,先砍一批桑樹織布,

等砍的桑樹重新開始長出來了,從沒砍的桑樹裡採一些白果放到到新桑樹裡,讓他們化蛾產卵,

再把那批桑樹砍了紡線織布,

一直摘到冬天,再全部砍了織布”

宗恬沒想過養蠶,首先自已沒有這個技術,其次小時候,有同學家有養過,好麻煩,好嬌貴,動不動就病就死,各種消毒,整個屋裡都撒滿了生石灰粉,吃的賊多,不停地採桑葉,累都累死了,太花時間了,

回報率在這個時代不高,大家都在想怎麼吃飽肚子,穿這麼絲滑的衣服還不值得考慮。

宗恬的目標是棉麻,所以宗恬想找出棉花來,相比於蠶絲,棉花更適合現在的大眾,蠶的話自已打算就讓它們天養,能收多少就收多少,積少成多了,再搞個蠶絲被什麼的,奢侈一下。

蠶絲用養蠶的方式發展就交給偉人吧,宗恬覺得自已不配做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