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陳程躺在床上,想著這一世爺爺、奶奶和父母都疼愛自已,自已又是家裡的獨孫,以後總是得想辦法讓長輩過上好日子的,像現在這樣靠家裡全家人出動種著5畝的地,交了稅收也就剛剛夠一家人生活,平時陳老頭和陳福做木工也不是經常都有像錢老爺這樣大方的僱主,賺來的銀子供自已啟蒙讀書是供得起,但陳程心裡是下定了決心去考科舉的。

畢竟,在這古代,想要保護好家人,過好日子,讀書才是上上之選。而這以後讀書的花費是越高越多的,總是得想個營生增加家裡的收入才是長遠之計。

而根據趙夫子說的,考科舉的學子,一般都是四歲或五歲開始發矇認字,學習《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蒙學書籍。

認了字後,開始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書。先讀孝、庸,後讀論、孟。然後就是每天溫習四書的內容。

同時開始學習五經,分別為《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這是更深更難的內容,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而且這些書加起來起碼要三四十兩了吧?甚至更高?他暫時不能估算出來。如果自家沒書的話就要向別人借來抄,甚至是在書店花費很大精力抄回來,這也很花費時間的。

第二天一大早,陳福就將陳程從被窩中薅起來,趁著灰濛濛的天色趕路去鎮上。

桃花村雖然地處大山,但村裡距離鎮上和縣裡的路程都不算遠,距離鎮上走路只需半個時辰即可,算是非常近了。去清源縣就需要兩個時辰,但相對古代的交通,這點距離是真不算遠的了。

這一路上陳程都是被陳福揹著走到鎮上的,不然按照陳程自已的腳程來怕是得走到中午去了。

到了鎮上,陳程也是一臉新奇的看著周圍,集市兩邊是茶樓、酒館、作坊,小商販在叫賣,茶館、旅飾、攤位占卜、肉鋪應有盡有。

陳程他們到鎮上的時間早,這時候的人群還不算多,書鋪的夥計也才剛把門開啟。

陳福領著陳程進門對小兒說道“小二,麻煩給我們拿一本《幼學瓊林》。”

“好嘞,紙張筆墨需要點嗎?”

“那就拿一沓紙吧!”

買完書陳程他們就急匆匆往回趕,畢竟陳程今天沒有向夫子請假,還得上課呢。

當然,上完一天的課,他也不會立即睡覺,反而開始背書。先把今天學的知識再背一遍,然後再開始從《三字經》開始背起,一直背到今天學的知識,畢竟記性再好,時間久了不復習也會忘記。

陳程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在趙夫子的學堂學了4年,這四年裡,陳程基本已經學完了四書的內容,按照趙夫子的意思陳程是今年可以下場試一試,透過了縣試,府成為童生試也許能得縣太爺的看重,進入縣學讀書。

趙夫子的孫子趙錦綸早在去年就已透過縣試、府試,成為了令人豔羨的童生。然而,趙錦綸直至 13 歲才取得童生之名,在桃源縣實在難以稱得上是天才。縣太爺並未因其年齡破例讓他進入縣學,如今他只能在縣裡的私塾勤奮苦讀,全力備戰明年的院試。畢竟,只有透過這三年一次的院試,才能魚躍龍門,成為秀才。而成為秀才,才是踏入縣學讀書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