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安南曾經在永樂朝被併入了大明的版圖,改名為交趾布政使司,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實為一行省耳。

只不過在宣德年間被明宣宗的收縮戰略放棄了。

包括長城外衛城的撤離,奴兒干都司的撤銷,皆處於宣德年間大明戰略收縮階段,減少戰爭與征伐,獲得了文臣筆墨中的“仁宣之治”!

孫承宗一時間沒搞明白朱由校的意圖,可這些事都是朱由校祖宗乾的事情,也不好評判。

他思索良久後,開口道:“長孫殿下,安南一撮小國,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派兵擊退之即可。”

“如此不信不義之國,如此反覆無常的小國,怎可輕易放過!”

“可太祖祖訓,安南為不徵之國。”

“成祖不是征伐安南,按郡縣制度改為交趾布政使司了嗎?”

“這。。。”

孫承宗一時語塞,其實他心中也不太贊同,在大明內憂外患之際,出兵安南。

當務之急,還是整清吏治,防禦北方強敵才為上策。

想到這裡,孫承宗繼續勸道:“長孫殿下,《皇明祖訓》有記,安南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孫師錯也,吾不使其民!”

嗯?

孫承宗突然反應了過來,長孫殿下要行“滅其國,屠其民,移漢民”的政策了!

不過,他實在想不到攻打安南能給大明帶來什麼,接著勸道:“可其地所產糧草也不足以供給大軍,長期以往,徒損國力。”

“孫師,你又錯了。”

“長孫殿下,難道其中有講究?”孫承宗露出疑惑。

“然也。”

“安南雖為一撮小國,但其有兩塊盛產水稻的平原,這些土地種植的水稻都能一歲三熟,所產稻米足以養活五千萬人!”

“什麼!”

孫承宗初聞安南的土地能一歲三熟都略微驚訝了,後面聽到安南所產的稻米足以養活五千萬人口,呆住了。

可隨即而來的便是驚喜,激動,彷彿安南已是大明的國土了般。

“殿下,此話當真?”

“當然為真!”

“好好好!”

孫承宗激動地連喊三聲好,拉著朱由校來到東南區域的堪輿圖旁邊,道:“長孫殿下,安南那兩塊平原在哪裡?”

“孫師,你倒是先放開吾的手,吾才好指給你看。”

孫承宗聞言才反應過來,自已還抓著朱由校的手,連忙放開。

朱由校無奈地搖了搖頭,抓起毛筆在安南的輿圖上,圈出紅河平原和九龍江平原的大概範圍。

果然,這世上就沒有什麼不能幹的事情,若有,那也是因為能獲得的利潤還不夠。

看看孫承宗的反應就知道,這時他的腦海中,哪裡還有什麼皇明祖訓,哪裡還有什麼不徵之國。

甚至朱由校都在猜想,孫承宗都在想著如何將安南的稻米運往京都了,沒看到他在安南和京都之間來回比劃嗎?

明顯是在測算距離,計算運輸成本呢!

“地方是好地方,就是距離京師有點遠,萬里大海可不好運輸啊。”停下比劃動作的孫承宗喃喃自語。

朱由校心中一嘆,果然如此,這世上就沒有純粹的好人。

不過孫承宗擔憂的運輸問題,確實是目前大明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目前大明的船,大多是隻適合近海運輸的木船,一艘只能運輸一兩百噸。

單程萬里之遙,來回人員損耗,還有大海航行的風險疊加,運輸稻米的成本著實不低。

可惜鄭和下西洋時期的寶船製造資料早已隨著禁海令的執行而消失匿跡,寶貴的造船匠也沒能將技術代代相傳下來,航員早已不在。

那可是相當於後世萬噸的遠洋木船,早已是木船的巔峰之作!

當時魏朝託關係也只從內府找到一張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而且是從司禮監名下的名畫庫掌司掌管的庫房中尋到,這圖應該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歸途過程中繪畫而成,而鄭和死後,被跟隨的宦官收藏一份到司禮監。

後來《武備志》中記載的鄭和航海圖《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應該之前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途中繪畫成,被與鄭和寶船的製造資料一起存放在兵部。

但魏朝並沒有從兵部找到其他圖紙,也不知道造船圖紙是不是還在兵部,畢竟當年劉大夏很有可能將儲存在兵部的鄭和下西洋造船資料藏起來了。

明日得問問趙師這事。

不過,這些終究都是木質船,朱由校有些看不上,終究快要退出歷史舞臺了,現在繼續大規模製造這些價格昂貴、不耐攻擊的木質巨船,實在得不償失!

無論是廣船,還是蓋倫船福船,亦或者是雙夾板戰船,都需要尋找高大結實巨木,這種符合要求的木頭只會越來越少,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使用過程中需要的拉力船工太多,能實際裝載的重量偏小。

更重要的是,木質材料的大船,使用壽命短,維護成本非常高。

在船堅巨炮即將來臨的時代,這種木頭船挨不了幾發炮彈,便會散架成木屑。

不過,在大明現在造船匠工造船水平偏低的大環境裡,若能尋到鄭和寶船的製造資料,定能讓他即將要開展的造鐵甲鉅艦船大有裨益!

“孫師,運輸糧食的大船,能運輸一萬料,甚至能一次運輸兩萬料的運輸船,吾心中都已有製造的想法。”

“兩萬料?一次運輸一千二百五十萬斤糧食!!!”孫承宗徹底坐不住了,激動得雙手到處亂揮,鐵紅色的臉龐搭配著戟狀鬍鬚,甚是嚇人。

明代衡量單位,兩萬料相當於後世的萬噸,也就是後世的兩千萬斤,但明代是一斤十六兩,也就相當於明朝的一千二百五十萬斤。

“嗯!”

朱由校眼神堅定地點了點頭,補充道:“孫師,還得麻煩你詳查一下大明目前造船廠和造船匠的情況。”

至於航海員,朱由校真沒打算從現在的明海軍裡找,而是準備自已邊造船,邊著手培養航海員和和一支海軍陸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