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官制度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這個制度是中國古代不可缺少的一個的制度,在中國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皇帝的後宮更是佳麗三千,她們既需要等級區分她們的尊貴程度,還需要人服侍。

後宮人員龐大,再加上秦漢時期家與國並沒有分開,諸葛亮曾在《出師表》當中就曾提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可見漢朝時期還是家國一體,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想要治理好國家,自已的後院自然不能起火,漢朝統治者便依照前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後宮也設立官職,管理後宮,漢代的后妃宮官制度也由此興起。

漢朝時期后妃宮官制度分成了皇后宮官、皇太后宮官、太子宮官以及掖庭令宮官體系,而漢朝的宮官制度既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后妃宮官制度的含義

后妃宮官制度,我們分成兩部分理解,后妃,皇帝的後宮妃嬪,而所謂的宮官則是在宮中服務於她們,管理宮廷事務的官員,她們和前朝的朝官一樣,等級分明。在漢朝她們主要是服務於皇后宮、太后宮、太子宮以及掖庭令幾個地方。

宮官制度是相對於朝官而言,朝官管理朝廷大事,宮官則管理宮廷之事,我們經常在電視裡面看到後宮的尚衣局、尚膳房裡面的尚宮,就是宮官制度下的一個官職。

漢代后妃宮官制度的種類

漢代的宮官制度是仿照朝廷上的官制而設立的,漢代的后妃宮官制度分為了幾種,分別管理皇后宮的宮官、管理皇太后宮的宮官、管理皇太子宮的宮官以及管理掖庭妃嬪的掖庭令。

她們各司其職,使得宮中井然有序。無論是皇后的宮官還是皇太后的宮官亦或是掖庭令的宮官他們所要掌管的事務都是類似的,只是他們的權利和名稱不同。

漢代后妃宮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后妃宮官制度就一直就存在,在先秦時期的《禮記·昏義》當中就曾記載了:“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早在先秦時期就設有宮官制度,前代的遺留是漢代后妃宮官制度形成發展的原因之一,另外後宮人數的增多以及後宮龐大的工作量使得漢朝後妃宮官制度發展。

1、前代的遺留提供了借鑑

中國的后妃宮官制度早已存在,而在秦朝的時候處於封建社會的初期,家國不分,國家的組織結構與皇室的宮廷構建具有許多的相同之處,朝官和宮官更是經常纏繞不清。

例如秦朝在朝廷上設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九卿本來是管理朝堂之事,結果大多數都管理宮中之事,例如九卿裡面的太僕需要掌管宮廷御馬,少府要負責宮廷財政與皇室手工業製造,甚至還需要宗正管理皇族的事務。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在秦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與創新,把九卿裡面的太僕從朝廷官職當中分離出來,分別設立皇后宮太僕、太后宮太僕、太子宮太僕,除此之外還在在皇后宮、太后宮、太子宮中設定詹事、中長秋、倉令、廄令等宮官官職。

2、漢朝後宮人數的增加為漢朝後妃宮官制度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男子都是一妻多妾的,史料記載:“太子後宮娣妾以十數。”,漢代的太子都有如此多的妻妾,皇帝自然會更多,史載漢朝皇帝的後宮情況:“漢興,……,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史、少使等。”

如此多的妻妾需要一套制度來劃分后妃等級,維護後宮妃嬪之間的和平,防止後院起火。

除了皇帝的后妃之外還有那些照顧皇帝以及妃嬪的宮人,我們從電視上就可以知道皇帝的后妃都是需要有人為他們服務。

後宮裡面除了妃嬪之外,還有大量的侍衛、那些戰敗國的俘虜和罪犯的家人都被收納進宮中做奴為婢,另外還有宦官等來照顧后妃們的起居生活,保護她們的安全以及負責她們的衣食住行。

史載:“民犯鑄錢,伍人相坐,沒入為官奴婢,以十萬數。”由此可見漢代後宮人數的龐大,如此龐大的後宮人數,需要一個獨立的宮官制度來維護後宮的正常執行。

3、龐大的工作量

皇帝的後宮人數如此龐大,那些宮人的工作量自然也是不小的,她們不止要照顧那些妃嬪的衣食住行,還要為他們管理月俸,而且宮中的各種雜務雜役都是需要她們去做。

宮中事務繁多,她們只有制定宮官制度來使她們之間分工明確,這樣才能保證宮中井然有序,不至於因為一些人做太多,有些人不做而引發宮人之間的矛盾。

再加上各有各的長處,根據他們的長處分工,使得宮中的效率提高了許多,也不至於因為各個工作交叉而導致工作亂套。

漢朝後妃宮官制度的影響

漢朝的宮官制度主要是統治者為了維護後宮的平衡以及處理後宮龐大人數而設立的類似於朝廷官職的制度,后妃宮官制度在維護後宮穩定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在後來隨著皇太后的垂簾聽政以及漢武帝時期為了與外朝對抗建立內朝制度,重用自已的親信,使得后妃宮官逐漸向皇權靠近。

有史記載:“閹伺之人,在左右久,出入起居之際,……,苟一為所禍而不知省,假威福竊取權勢,以干與政事。”宦官逐漸得勢,由此在東漢末年引發了宦官專政,也導致東漢的滅亡。

1、后妃宮官制度的積極影響

漢朝的后妃宮官制度最初主要的責任是負責照顧皇帝后宮妃嬪的飲食起居,以及管理後宮龐大的事務而設立的,有了這個制度可以讓後宮的妃嬪以及宮人都能各司其職,後宮的事務也為處理得井然有序。

漢朝的等級嚴格分明,皇后是皇帝髮妻,關係著國家的穩定,而後妃等級制度可以使得皇后的地位穩定,不會因為皇帝特別寵愛某個妃嬪而導致皇后地位動搖。

皇后的宮官權利僅次於皇太后的宮官,后妃宮官制度在某個程度上可以保證皇后的權力,減少有妃嬪越俎代庖的情況。而且有人為後宮妃嬪管理月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後宮的開支。

2、后妃宮官制度的消極影響

漢朝後妃宮官制度前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到了後期漢朝的宮官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示出來,宮官逐漸從管理後宮事務向管理前朝事務轉變。

例如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皇帝也在逐漸向專制方面發展,在秦朝丞相權力極大,而到了西漢武帝時期,武帝為了防止丞相掌握權力,為了削弱丞相及三公九卿的權力,建立內朝制度與之抗衡,而內朝裡的官員都是皇帝身邊親近之人,這為後來宦官專政開啟了前例。

漢朝許多皇帝統治期間都曾有過過皇太后垂簾聽政,而皇太后所信任之人除了家族,就只剩下自已的宮官,為了防止外戚專政,皇太后重用自已的宮官。

在東漢時期,更是大量削減後宮人數,而宮官上面大量改用宦官,在《後漢書•宦官列傳》裡面記載了:“趙忠,桓帝時小黃門,靈帝時遷中常侍,節死後,忠領大長秋。”可見在東漢後期,宦官逐漸掌握權力。

東漢宦官專政之後還干涉朝廷選拔人才,為了自已的利益,在朝廷上任用的都是自已的親信或者是巴結自已的人,

有史記載:“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佈滿天下,……,內外吏職,多非其人。”宦官任人唯親使得國家人才凋零,諂媚逢迎之人在朝廷上越來越多,另外干涉國家的司法,在國內造成許多的冤假錯案,他們把干涉司法當做是鞏固自已的權力,排除異已的工具之一。

宦官甚至還把手伸到了國家的軍權上面,他們掌握著國家的禁軍,而且還在軍隊裡面擁有軍職,有史記載:“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

宦官沒有軍事才能,卻要霸佔那麼高的軍職,一到打仗,他們便胡亂指揮,在這種情況之下戰爭如何能取勝?漢朝後妃宮官制度導致了宦官專政,宦官專政又促進了東漢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