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雖不明瞭徐長卿所言的“矛盾”之深意,卻也忍不住追問道,讓對方細細道來。徐長卿點頭,語重心長地說:“打個比方,這世上的事,好比河裡的水,因著對岸的引力,還有石頭的阻礙,才有了流淌、轉彎、奔騰不息,沒有盡頭,這就是萬物執行的法則。”

朱棣抿唇靜思,眼神裡閃爍著探索的光芒:“如此說來,你能不能拿秦國統一六國後,那短暫的輝煌與急速的衰敗來給我解解惑?”

徐長卿嘴角勾起一抹淡笑,沉思須臾,緩緩開口:“世人大多歸咎於秦國的苛捐重稅、法律嚴酷。但這只是浮於水面的冰山一角。背後的真相,乃是社會內在矛盾的悄然轉變。”

朱棣眉頭微蹙,不解其意:“這話怎麼講?”

徐長卿娓娓道來:“在秦國一統六合以前,各國紛爭不斷,諸侯相爭是那時的大戲,君王與百姓間的不和反倒是配角。正因如此,田間地頭少見民怨沸騰。各國間的戰火,恰好掩蓋了國內的不和諧。而秦國一旦收服六國,外患消除,那些內裡的裂痕便暴露無遺。”

朱棣眼眸微眯,似是有所領悟:“照你這麼說,秦國統一後,君民間的那條鴻溝反而成了最主要的衝突,這便是秦國轟然倒塌的根基?”

“正是這般。”徐長卿肯定地點點頭,“那時的秦國,外界威脅不再,所有的問題和矛盾都向內聚集,尤其是君王與百姓之間的裂痕越拉越大,直至激起農民的憤慨,終致秦國大廈將傾。”

朱棣深深嘆息:“如此看來,治國之道就在於如何處理這些矛盾。”

“確實如此,”徐長卿繼續道,“大明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時刻警惕內部矛盾,特別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這不僅僅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則,也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關鍵。”

朱棣點頭表示贊同,但仍有疑問:“可是,大明的情況與秦朝有所不同,現今大明雖有內部矛盾,但並未達到秦朝那般嚴重的地步。如何能在現階段預防這些矛盾的激化呢?”

“陛下,”徐長卿回答,“關鍵在於權力的制衡與分配。權力本身有無限膨脹的慾望,若無適當約束,必生濫用之患。即便陛下英明神武,能掌控大權,但若後嗣不及陛下,亦難免被朝臣所迷惑,國家必將陷入危機。”

朱棣沉默良久,眼神中閃過一絲憂慮:“你所言極是。權力的制衡與分配乃治國之根本,但如何實現這一點,卻是千古難題。”

徐長卿沉思片刻,道:“陛下可參考漢家制度。漢朝的‘霸王道雜之’理念,即以霸道統治天下,但同時又兼顧王道的仁政。漢宣帝便曾言:‘治天下者,當以霸王道雜之。’後來的‘元成哀平’四帝,因缺乏這一智慧,國家便被豪族與外戚所控制。”

朱棣輕輕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贊同之色,“漢家的制度確有其獨到精妙之處。然而,我大明的國況與漢室存有差異,唯有審時度勢,仔細權衡利弊,方能使之適應當下。”

對於強盛一時的大漢王朝,朱棣同樣心懷敬仰,心底暗自期盼能將大明鑄就成一個超越漢唐輝煌的盛世帝國。

片刻沉默之後,他開口問道:“長卿,這些見解,可是你從那‘矛盾論’中汲取的精華?”

徐長卿微微一點頭,察覺到朱棣眼中的困惑,便耐心細緻地闡釋起來:“陛下,矛盾分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它們寓於萬事萬物發展程序之中,持續推動著事物的變革與進步。”

“譬如您先前提及的大秦,”徐長卿深入淺出地講解,“在秦國一舉蕩平六國之前,列國間的爭鬥構成了主要矛盾,而各國內部統治階層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則退居其次。因此,秦採取重稅嚴刑與軍功爵位制度,成功抑制了內部矛盾,集全國之力,終得一統河山。”

“可悲的是,”說到這裡,徐長卿的語調不覺沉重下來,“秦統一後,始皇帝未能洞察時局之變,未能及時從征戰四方轉為治理國家。隨著六國的消亡,諸侯紛爭的矛盾不再,但君民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凸顯,成為新的主要矛盾。正是由於未能妥善認識並解決這一核心矛盾,才致使強秦如流星般驟然隕落。”

朱棣凝神細聽,眉頭微蹙,似從徐長卿的話語中咀嚼出無盡的深意。

“依你之見,現今大明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及其次要矛盾又當為何?”朱棣沉聲問道,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朱棣微微一沉,旋即又啟唇追問道。

徐長卿略作沉吟,神色凝重地應道:“目下大明朝的核心癥結,在於民生艱難。靖難之役後,民間飽受戰火摧殘,亟需安寧與恢復。而次之,則是邊境不寧。北元雖退,卻如垂死之蟲,猶存餘威,不得不防。再者,倭寇頻繁侵擾沿海,此等威脅同樣不容小覷。”

“若臣言有所偏頗,還請陛下寬宥。”徐長卿恭身一禮,言語中透著謹慎。

朱棣輕輕擺手,示意無礙,“但說無妨,繼續。”

“其實,臣先前所言,仍未觸及根本。細究之下,首當其衝的是調和南北差異。”徐長卿語聲稍頓,適時續道,“北方雖經太祖強令移民,掌控仍顯脆弱。”

“陛下既已削藩奪兵,邊疆藩王府轄之地,便要防範異族隨時可能的侵擾。”

“至於北方之振興,沿襲太祖移民政策自是其一,其次,遵循太祖高皇帝所立的祖製法制,天下賦稅皆有定數。”

徐長卿話鋒一轉,“當初,大明田賦收達三千萬二十七萬八千九百石,太祖據以定規,卻未慮及將來人口增殖與耕地擴張之需…”

細細道來,大明現今諸多困境,實則是朱元璋開國時種下的因果。

而作為皇權傳承的《皇明祖訓》,對篡位登基的朱棣而言,既是束縛也是依仗。他必須嚴格遵循祖訓,以此彰顯其繼位的正當性,穩固統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