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饕鬄館的計劃書得到了各家長輩的同意後,秦楓所計劃的烈酒作坊跟饕鬄館長安二號分店也都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著。按照計劃書裡的規劃,長安的酒坊是最先建立的,這個酒坊也將作為總部,除了負責長安的酒坊日常業務,也順帶著培養將來分配到各地組建分坊的核心骨幹。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秦楓為了讓自已迴歸現實,接受李麗質,每次到弘文館都會給李麗質帶些新的小吃食或者小玩意來培養感情。弘文館裡經過秦楓指點的那些人,也都是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給自已的未婚妻帶來各種各樣的東西,小未婚妻們雖然多少有些不爽這些少年都是學秦楓的套路,但是更多的卻是開心。

當秦楓給李麗質送了春天裡的第一束盛開的鮮花後,這些小男孩第二天就都紛紛從他們孃親最喜歡的花那裡折了一束花帶到弘文館,而這麼做的後果便是當天夜晚這些王侯將府裡都傳出了當家主母的怒吼聲及這些少年人的慘叫聲。

隨著這第一朵鮮花的盛開,大唐王朝最重要的事情也開始了——春耕,春耕的這段時間裡,皇帝皇后都會親自下地耕地播種,並祭表天地,祈禱神農氏保佑今年風調雨順,谷粟滿倉。

弘文館也因為春耕停了課,秦楓隨著秦瓊來到了距離長安七八十里遠的秦家封地,這片區域是太祖李淵賞給秦瓊的,方圓有八九百畝,毗鄰秦嶺餘脈。秦府的農莊就建在這片餘脈中一座緊鄰的山下,這座山大概有個五六百丈高,算是周圍最高的一座山了,山上甚至還有個敗落了的漢朝烽火臺。

秦楓來到這邊的時候就頓時喜歡上了這邊的景色,這邊的景色就跟當初自已在部隊駐訓的環境差不多,一邊是農田,一邊就是山林。在安排好秦張氏跟秦懷玉後,秦瓊帶著秦楓及家中的健僕們便去了田裡安排農事了。秦府的這邊封田有八百多畝,平日除了農莊僕人耕作的二三十畝外,其他的都是交給了莊裡的佃戶,這些佃戶都是秦家的家將或者跟隨秦瓊征戰多年的親兵,也都是秦瓊的封邑人員,他們的稅更是隻需要交給秦瓊,而不需要交給官倉。所以每年的春耕秦瓊都會跟這些佃戶見上幾面,安排分配好今年的田地跟耕牛的租賃。最重要的是要看看他們有什麼需要翼國公府幫忙的事,秦家莊的這幾百戶人可以說都是秦家的死忠份子,秦瓊自然要關心他們的所有事。

秦楓自從來到唐朝後,都沒接觸過農事,這算是第一次接觸唐朝的農耕。當他看到兩頭牛拖住一個犁在耕地,旁邊還有三四個人圍著扶犁牽牛,而在後面犁好的地裡,還有幾個村婦彎腰低頭,一邊用木棍敲散一些大塊土塊,一邊刨著播種需要的坑,就有點發懵,他從沒想到唐朝的農耕工具居然這麼簡陋低效。

秦楓自小出生在軍隊大院裡,其祖父是紅軍時代就參軍的軍人,經歷過八年抗戰及國共內戰,建國的時候得了個旅長大校的職務,駐守在東北區域近二十年才離世了。其父是他祖父抗戰勝利後才娶妻生子的,成年後就在部隊任職,一直到三十多歲才在部隊的介紹下,娶了團裡的一個女軍官,秦楓三歲的時候父母就因為出任務犧牲了。因為沒有了直系親屬,就在他要被安排到軍隊的直屬孤兒院的時候,年邁的老將軍出現了,老將軍直接領養了他,也就是他的養爺爺韓擒虎。韓老將軍領著他先是在北京的養老所里居住了幾年,一直到秦楓讀完幼兒園要上小學的時候,老軍長想念家鄉,謝絕國家的安排後,執意要領著他回廣東潮州的老宅養老,國家的人拗不過老人家,只好聘請專人照顧他們爺孫倆人。秦楓也隨著老軍長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裡上學讀書,閒暇時就被老將軍安排去幫襯村裡的孤寡老人種田採茶等農活,而90年代的潮汕山區還處在牛拉犁人插秧的生活狀態,故而從小秦楓就經歷過各種農事。

至於各種學識,則要歸功於老軍長了,老軍長家原本就是個書香世家,當年由於國民政府的迫害,家道破落父母雙亡,在紅軍到潮州饒平茂芝的時候,就棄筆從戎的跟著紅軍走了,那時候的他才十四五歲。自從立國後老將軍又拾起了書,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書籍,所以在農村老宅的時候,秦楓除了陪著村裡的兒童玩外,就是在那書海中度過。部隊的人知道老軍長愛看書,所以經常送來一些新的書籍,這也讓老軍長的收藏變得十分豐厚,上到古代經文典籍、天文曆法、農桑歷史,下到西方翻譯的一些文學詩集、科技文案都有收藏。而秦楓從小就泡在裡面,老軍長甚至給他安排了讀書任務,更是要求他每讀一本書都得寫讀後感,十幾年的時間裡,書房裡的數千本書籍幾乎他都拜讀過。

秦楓站在田壟上看著那些人花費了一個來時辰還沒犁完一畝地,頓時看不下去了,抬手對著莊子的一個管事招呼道:“秦五叔,咱們莊子的有木匠鐵匠嗎,給我安排幾個,再弄點鐵跟木頭來。”管事秦五是秦府管家秦大的弟弟,聽到少主的要求,應了一聲後就下去安排了,秦楓又招呼了個護衛去跟自已的老爹彙報說自已先回莊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