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人所說差異,君子遠庖廚之說源於孟子的:‘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可對?而我們一般也是都這麼字面理解孟子的話,君子本就應該遠離殺生做飯之地,遠離的原因就是君子不忍去看那些牲畜死亡。

那麼小子想問許大人了,您說的君子遠庖廚,就是因為君子是個眼不見牲畜之血,耳不聽牲畜哀鳴,卻心安理得去的吃這些牲畜之其肉的人?這樣的人便可以稱之為君子嗎?”

許敬宗聽著秦楓的話語,雖說平時他們的做法想法就是這樣的,但是當眾說自已就是這麼一個人的話,只要不是蠢到極點的人,肯定不會說就是這樣的。可卻又無言以對去回答秦楓的問題,而在場的其他人中,很多都是這麼字面的理解孟子話的人,所以更加沒人會這時候插話說些什麼,只是靜待許敬宗去觸這黴頭。

秦楓見許敬宗跟其他人都不敢言語,笑了笑說道:“昔日我師尊問我,何為君子?我不解,師尊便道:‘何為君子:孔子曾言,君子者,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更有有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有此九思四不,方可為君子。

至於許大人剛剛提及的孟子所言中的君子遠庖廚之言語,更是誤解,昔年孔孟二聖都常行庖廚之事,若是孟聖真的覺得君子遠庖廚,那他豈不是就不是君子了?

想解君子遠庖廚此話語,得先知道此話語是出自於孟子對梁惠王的一篇諫言,昔日師尊曾為我詮釋過其中真正意思,小子這邊便轉述給諸位長者聽。師尊言:孟聖此話的意思是:君子需要時時刻刻的保有不忍之心,對於庖廚的殺生食肉這類舉動,君子應該心存不忍,這種不忍不是對這些牲畜的不忍,而是對生命的不忍,只有時刻保有這顆不忍之心,才能擁有那一顆仁義之心。而孟聖這段話更重要的含義其實是借這段話來向梁惠王進諫,勸諫梁惠王施行仁政,這才能讓整個天下出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盛況。許大人,你這書,讀錯了啊!”

孔穎達跟李綱聽完秦楓所說,頓時兩眼放光,不論是孔子的君子九思四不,還是解讀孟子的君子遠庖廚之義,秦楓說出來的更加合乎他們知曉的孔孟之道。而且從言語中就能聽出,秦楓之師的儒學素養已超當世諸多大儒,若還在世,無論如何自已都得去跟其論辯下孔孟之道,以求證自已的所學。

上首的李老二跟秦瓊等武將大臣,看著眾位大儒都捋須頷首的品味著君子九思四不跟遠庖廚正解,個別大儒還去跟秦楓聊幾句孔孟言語,順帶探究下他師尊的儒學之道。他們對於秦楓如此輕易的化開這場豚肉與庖廚之爭,也都是覺得秦楓所學非凡,而且其心性之成熟,將來必成朝廷棟樑。

程咬金等武將們見爭議已經被秦楓化解,就又紛紛端起酒碗喝起來,李老二也恢復興致去找房玄齡跟杜如晦等人品評秦楓滿江紅的書法了,只是臨轉身時,還惡狠狠的瞪了下攪亂興致的許敬宗。

許敬宗聽著秦楓在那侃侃而談,而秦楓那對君子與庖廚的見解,更是讓他無言以對,畢竟秦楓的解釋中,都是動不動套用一些孔孟之言之類的,愣是讓他找不到一個可以反駁的地方。特別是在感受到斜上方李老二那個瞪過來的惡狠狠眼神後,更是悔恨剛剛自已到底著了什麼魔,怎麼就想著在這場宴席上去踩翼國公府呢,於是只能趁眾人不再關注他後,灰溜溜的退到角落,準備著偷偷先行離開了。

隨著宴席的結束,秦楓代師表達出來的君子九思四不、君子遠庖廚正解、豚說等言論也都隨著眾文臣大儒的離開,開始在長安城裡流傳起來。眾人也都才知道,翼國公世子當年未遇難於洛水河畔,而被隱世的一位大能所救,且收為弟子,學問了得,見解獨到,現如今儒林翹首的孔穎達、李綱等都佩服不已。對於這位突然出現的翼國公世子也都開始關注了起來,不少名門貴媛私下裡聚會也開始不時說起此人,但是沒人見過此人,只因秦楓從來到長安秦府後,就沒出過大門。在數日後,又從顏家傳出一個驚人訊息,顏家的百歲老祖在聽到這幾個言論後,大笑著要他的兒子給他端來兩杯酒,說是要敬那武穆岳飛一杯酒,這更是讓儒林開始認同那君子九思四不跟豚說了。

宴席後李老二私下跟秦楓開口討要那張滿江紅詞句的原稿,給不給他秦楓也是無所謂的,不過在即將要答應的時候,突然看到了李老二旁邊的秦瓊,心頭一動。

“陛下,這首詞送你也無妨,不過小子想跟你討要個賞,也是幫我師尊了卻一個遺願。”

李老二聽到“岳飛”那位大能留有遺願,也是感興趣起來,急忙問道:“什麼遺願?說來讓朕聽聽。”

“請陛下在關中放出一句話,內容是:‘孫小子,當初老夫說了要再續華佗之醫術,現在老夫已然掌握部分精髓,想學嗎,想學來找我徒弟!’陛下,就是這句話了,請陛下幫忙傳遍關中各地,那個孫小子自然就會找上門來了,我也就可以完成我師尊的遺願了。”

在秦楓說出姓孫,涉及華佗之醫術,李老二跟秦瓊立刻猜出是何人了,應該就是那孫思邈孫神醫了。想到孫神醫這樣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都被秦楓師尊稱為孫小子,李老二頓時有點凌亂了起來。秦瓊由於之前有了秦楓給他制定的幾個療養身體的方法,所以對於秦楓師徒懂得醫術也沒什麼驚訝,只是不曾想到,秦楓的師尊居然叫孫思邈作小子,這在大唐都是長輩對子侄輩的稱呼啊。

李老二帶走了秦楓的字,也帶走那句孫小子的話,只留下了一句:賜秦瓊之子秦楓千牛備身,七天後入宮內弘文館進學,待及冠後再做其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