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完最後一套房,林東南此時還欠300萬外債。

身無分文的他想去口袋裡摸煙,發現最後一根紅塔山也被抽完了。

此時連續吃了7天饅頭掛麵的他,還剩一個15天后到期月租800的小隔間,半瓶老乾媽,和一桶掛麵。好在老家父母健康,沒有孩子,老婆在老家也能照顧好自已,給林東南心裡留了最後一點安慰。

三年前的林東南還遠不是這樣,彼時他剛從大廠離職創業。工作十年,存下了三百多萬資金,準備回老家大幹一場。加上一些前老闆們的投資,和銀行借貸,一共湊了700萬人民幣,準備好好乾一場。

東南選擇的創業專案也比較傳統,就是農產品品牌。他的老家盛產柑橘橙柚類水果,每年到季節有很多高質量低價格的優質產品,僅在本地以非常低的價格流通。

彼時,正好某音電商快速增長,林東南作為一個在國內最大電商平臺打了十年工的高階牛馬,自認為還是懂一點怎麼賣貨的,於是毅然決然回去開幹,整一個電商品牌讓優質低價的好產品流通出去。

正如所有的故事一樣,開始總是很美好的。此時正值夏季,冬天的水果還沒上市。東南迴到老家之後,就一路向南去各個產地走了一圈。

雖然他沒學過農業,但是他找到了他高中好兄弟張文舉。文舉高中畢業後,高分考入了Z大,學的就是作物學。之後本博連讀,博士期間以本土博士的身份發表了一些好文章。雖然留校很難,但他還是去了同城的另一所學校教書。和林東南打工的公司相距不到三公里。

此番回鄉創業,文舉也慷慨同行。一方面高校教職相對自由輕鬆,他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另一方面也和他專業對口,他三十出頭一窮二白,也想看看能不能借機搞點副業補貼家用。

兩人一個懂銷售,一個懂產品,回鄉搞起事情來也很雷厲風行。不多時,兩人就找到了起步的第一個產品,M家柚。

在老家,大家大多知道的是臍橙有名。包括國內食品龍頭龍夫三拳,也在本地包了當地A級果,做了嚴選高階品牌賣的不錯。但林東南深知,臍橙不是最適合創業的產品。

一方面各大廠商在這個商品上已經卷的飛起了市場競爭太激烈。另一方面,產地的價格也沒有想象中便宜,尤其是一二級的好果子。

而他們選中的M家柚則不一樣,市場上在外地買的馬家柚始終差點意思。比如江牛生鮮也做過M家柚,但是個頭偏小重量不足,在當地屬於三級果,整個市場還存在較大的窪地。此外,M家柚在產地的價格也是相當便宜,有足夠多的實惠可以給到終端消費者。

兩人也是說幹就幹,兩人夏天回鄉,此時距離豐收季節還有四個月。張博士憑藉自已多年經驗,加上提前做足了功課,不多時就找到了海拔位置較高,陽光日曬充足,果子發育良好的好產區。兩人提前準備好了合同,訂金,並在當地租了個小破房子,早早的就開始預訂果子。

在內容和銷售渠道上,東南也沒閒著。早早就開始了提前拍攝內容,起號,投流,預熱。前幾個月投流比較少,主要還是打磨內容。到了臨近秋冬之交,東南開始擴大了內容生產密度和投流,並且每天開啟了直播。

晚上真人播,白天人不在的時候也架著攝像頭拍拍果樹和產地,沒想到這麼一通操作下來還真有流量。 東南的定價策略是回本就好,綜合測算淨利潤率爭取5~10%,這樣比大多競爭對手都要便宜。

好貨、好價格、沒套路的真實內容,沒想到第一個旺季就讓東南賺到了錢,還給了文舉20%技術分紅。雖然當地也有種植大集團,但是線上上渠道上東南憑藉自已多年電商平臺從業經驗,加上文舉提前以較低的價格鎖定了一些小產地的好苗子,他們也算做出了一些小結果。

比起在大廠打工,這一個旺季賺的並不算多。但東南心裡覺得非常的爽,一方面不用當牛馬家在中層內卷,另一方面他也打心裡覺得自已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如果故事的一切都想這樣發展下去,那東南也可以過上快樂幸福自給自足的日子。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就變了。

具體發生了什麼,事後想起來也不奇怪。

東南在挖到第一桶金後,帶著兄弟繼續挖掘新的農產品。並打上了自已的品牌,叫江左嚴選。第一年一切都很好,江左這個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好產品可以被挖掘。按照M家柚模式,東南也不貪多,一個季節主打一個爆品,以非常低的成本做線上經營,把最後的實惠給到消費者。公司也由最早的兩個人自已啥都幹,變成了50來人具備一定規模的小公司。

雖然成本上漲了,但是因為積累了品牌口碑,東南還是能賺到錢。文舉作為技術股東,也盡心盡力一切都很和諧。

問題爆發在第二年。隨著企業規模增長,東南遇到了嚴重的品控問題。小本經營和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透過小農經濟模式鎖定部分優質果源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一旦達到一個規模之後,小農經濟的弊端也非常明顯。

雖說有張博士的參與,每年在提前選品上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規模上來之後,指望靠張博士帶著他的學生們提前定果效率肯定上不來。第二年,選品的精細程度就開始下滑,由原來的每棵樹看過去變成了抽樣看,預估產量後簽訂收購合同。

這麼弄結果也很直接,第二年的質量就出現了下滑。部分果農交付的產品,和實際預定的果樹存在不一致情況。規模上升後,運輸、包裝也遇到了問題。

第一年東南是在村裡僱人一起打包自已在場盯著。但第二年隨著經營的品類變多,商品規模變大,他一個人也沒法完整盯住所有環節。最後的結果就是出現了一些壞果被賣出去,或包裝不精細產生的破損。

所謂成也網際網路,敗也網際網路。第一年快速積累的口碑,在第二年缺少有效管理手段的情況下損失殆盡,一堆差評讓東南焦頭爛額。

如果只是這樣,也不至於到後面的負債累累。哪怕只到這一步,東南依然可以開源節流,升級管理,第三年重新再來。直到他接到了一個看上去最美好也是最危險的訂單,來自江牛生鮮,貨值達到1000萬。江牛的自有品牌,找到了前同事東南合作。

就是這一波,讓東南開啟了血本無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