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堅信一點,好的作品一定是以生活為基礎。沒有地基,哪裡來的高樓?所以我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的素材庫,以至於我在寫作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所寫的故事,也許就會是別人正在經歷的人生。如果我作品中的情節能令讀者有共情的時刻,甚至於對自已的人生有所幫助,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像廚子炒好了菜,每個人所嚐出的味道都是不同的。作者亦是廚師,作品也是精心雕琢的菜。我只能拿出最大的誠意來請大家來品鑑我這“增刪補調換”的作品,為後續的創作積累經驗,不斷改進以求進步。這是我人生中第二部寫到完結的作品,從一開始對自已的希冀變成靜如止水的平淡,其緣由在於我所處環境的變化給我本人帶來的成長讓我意識到,一切順其自然便好,過於強求反而會固步自封。因此,我將本篇小說題名為《一問》,是為了反覆提醒自已要記得思考的重要性,也要明白有些事情的答案在恰當的時機就會到來。緩步行之,自會豁然開朗,得見問題之終結。

這篇小說也在向所有給過我深刻教誨的人們致敬,感謝你們出現在我生命的旅途中,給我的人生增添色彩,帶我一次次擺脫思想上的死局,如鳳凰一般涅槃重生。我重新校稿閱讀,猶感剛成年時筆力的青澀,卻也有些文字是我如今無法寫就的。

人總是會發生變化的,我希望永遠不變的是我對寫作虔誠的初心。一部作品總是需要反覆打磨,因此我不會畏懼寫作中反覆出現的卡頓、修改情節等情況,反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挖掘到新的點子以填充到文中。使整個文章顯得更加符合邏輯,閱讀起來更加順暢的剎那,我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言至此處,總會覺得自已說了太多剖白,卻也是有感而發地一篇體會與感慨。若是想快快了解故事,還請向下翻閱,找尋精彩。

故事背景:

生於九零年代的少年在青春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都與他們性情有著很大的關係。

正如那些問題一樣:人生來是惡是善?難道不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嗎?

當滿腹經綸又久病纏身的吳琛進入培養特殊人才的學校,又到了紀律最差的班級,他會與“間歇性偏科”的學霸塗璟擦出怎樣的青春火花?

這或許只有他們兩人能知道。

人的成長道路上從不缺乏壓力,來自於內部的、外部的都可能成為一個少年心中永遠的隱痛。

關鍵時刻有人需要拉他們一把。戚蘊作為師長,她是指路的燈塔,總會在關鍵時刻給學生指明通向希望的路。戚柱國作為妹妹教學道路上的隱形助手,數次點人迷津於無形。

柯子哲與柯子恆互為堂兄弟,二人在接受兩位長輩的指點之後會走向何方?

這全看他們的本心。

許多人一輩子都想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地活著,但在有這個想法之前,你要確定這是不是你最想擁有的生活狀態。

至少陰差陽錯卻又命中註定相遇的黎充和吳琮是這樣想的,他們活得隨性而開心。

他們的故事啊,得從娃娃時代說起,欲知細節,去讀故事就好啦!反正是他倆一起捅破的窗戶紙,有沒有意思我不知道,反正挺搞笑的。

生活有甜就有苦,少年人的歡欣大多是長輩們在替他們負重前行。

長輩們時常對小輩們說:“真羨慕你們現在的年紀,可以透過學習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你們能在這有善也有惡的世界裡站穩腳跟,就是我們對你們下一代人最大的期許。”

那些故去的親人也偷偷託夢說:在天上看到你們在人間活得很好,真的是相當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