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城內,國相府。

待探知黃巾賊兵東撤後,孫瑾喜笑顏開;這下元氏安全了,他擊退了數萬叛軍。

大廳內,燈火通明,大擺慶功宴,眾人推杯換盞,熱鬧非凡。

國相孫瑾一身錦袍跪坐堂上,堂下左邊是常山國一眾官員;下首右邊是以郭典為首的趙雲、吳匡三人。

三人之中,趙雲在最末。

雖是最末,但趙雲依然是今夜酒宴的主角,眾人頻頻向趙雲敬酒,而趙雲則是來者不拒,以至於此刻醉眼迷離,有些不勝酒力,他不禁暗道:不是說穿越者皆是千杯不醉嗎?那我咋暈乎乎滴!

菜過五味,酒過三巡。

大堂右首,郭典對孫瑾舉盞笑道:“孫國相,今賊首已誅,賊兵東遁,常山大患去矣!”

聞言,孫瑾看向郭典,放下手中酒盞,他知道郭典這是要開口向他討要好處了。

須知,賊首死於趙雲之手,趙雲又是郭典手下,他身為常山相自然要承郭典的相助之情。

孫瑾暗道:情我承了!但幫不幫你,就看你的要求是什麼了?如果在我承受範圍內,倒也無妨!畢竟郭典手上還有皇帝的詔書,這個面子是必須給的。

只見,孫瑾對著西南方向的帝都雒陽遙遙拱手,傷感道:“吾與君業皆受皇恩,牧守一方;今,蛾賊肆掠,百姓罹難,吾心難安,常恐有負聖恩!而今,君業臨危受命,常山雖寡,亦當極力助之!”

君業!郭典的字。

孫瑾話裡的意思是,你我都是為皇帝辦事,今日你雖然幫了常山,但也是在盡臣子的本分,黃巾賊造反,百姓遭難,我心裡很難受,常常害怕有負皇帝所託。如今你臨危身負皇命而來,常山雖然貧瘠,但也要盡力幫襯。

郭典擊節大讚道:“孫國相真丈夫也!”

如今,郭典官職雖與孫瑾平起平坐,但人家孫瑾是大權在握實打實的常山相,而自已有名無實,鉅鹿郡還在黃巾賊手裡,光桿兒太守一個;能不能領兵征討黃巾賊,還得靠面前這常山相。

郭典稱讚孫瑾是真丈夫,孫瑾很受用,臉上露出一絲得色,不過一閃而過,只有細心的趙雲發現了!趙雲不禁暗歎:果真是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孫國相也不能免俗啊!

孫瑾既已承諾要相助,郭典便不再客氣,舉盞道:“鉅鹿之難,猶勝常山;國相高義,典欲借銳士三千平滅賊患!”

孫瑾一怔,連忙縮回端酒盞的手。他猜到了郭典要找他借兵的可能,但沒想到你郭君業,可真夠狠的啊,我常山總共也就一萬五千餘兵馬,除去各地駐守兵力,王都元氏就八千兵力;這還是黃巾賊來之前的兵力,經過這十餘日的守城戰,死傷了千餘人,現在元氏城內總兵力不到七千,你倒好開口就要三千人馬,差不多就是元氏一半的兵力,須知常山境內還有好幾支規模不小的黃巾賊,要是這些黃巾賊知道我借兵與你,合兵一起,攻我元氏,我如何抵擋?

不過,剛才自已把話說得太滿,況且郭典身上還有皇帝詔書,孫瑾自然不好一口回絕;頓了片刻後,才端起酒盞回敬,為難道:“賊首雖已伏誅,然其甚眾,四散於野,而常山兵寡,恐難也!”

孫瑾話裡的潛在意思是,張牛角雖然死了,可黃巾餘孽不少,而常山本來就兵少,借給你了,我常山可就難了。

郭典一聽,也表示理解,剛才不過是談判的一種手段,漫天要價罷了!一飲盞中酒,道:“孫國相,可予典幾何銳士?”

孫瑾想了想肉痛地伸出五根手指,道:“五百銳士!”

不借,肯定不可能,五百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已經是他最大承受範圍。孫瑾深知,借兵,可不僅僅只給五百人馬就行,一看郭典光桿兒太守的模樣,肯定還得給郭典供應五百人馬的錢糧。

這完全就是送人、送錢、還送糧,太吃虧了!

郭典一聽心頭大失所望,五百郡兵,對上鉅鹿境內數十萬黃巾賊,連塞牙縫都不夠!

不過,有總比沒有強,看孫瑾的樣子也不可能再多借了。

隨後,兩名封疆大吏敲定好個中細節,宴席隨之散去。

..........

回到孫瑾安排的驛館,醉醺醺的吳匡大罵道:“孫瑾這忘恩負義的老兒!也忒太小氣了!五百人能幹甚?早知道我們就去中山國找張國相,讓黃巾賊破了元氏,宰了孫瑾這老...”

然而,吳匡還沒有罵完,白眼一翻,身體嘭的一聲倒在了地上。

原來是趙雲右手成掌,劈在吳匡後腦勺上,打暈了吳匡。

“卑職有罪!”

一下拍暈吳匡,趙雲連忙向郭典請罪;今晚喝了不少酒,這個時代的酒度數雖然很低,但喝多了之後,後勁特足,導致趙雲現在都還暈乎乎的,渾身更是輕飄飄的,一回來了就聽吳匡大發牢騷,忍不住一下將其拍暈。

因為這吳匡實在是太吵了,且完全不顧大局,要知道這裡可是孫瑾的地盤,吳匡還在驛館大吼大罵,這要是傳到了孫瑾耳裡,惱羞成怒之下,人家孫瑾不借兵了,你還能咬人家兩口不成?

當然,趙雲也覺得孫瑾實在太小氣了,不過也不至於背地裡破口大罵?看著地上暈過去的吳匡,暗道:你剛才咋不指著孫瑾鼻子罵呢?

趙雲發現,吳匡其實就是個外強中乾的傢伙!

郭典看一眼趙雲,便讓人將吳匡抬下去休息,並且對在場數名侍衛道:“吳司馬酒醉睡著了!你們也下去吧!”

趙雲一聽,心頭感激;郭典這麼說就是告訴在場的侍衛,不可將我打暈吳匡的事情,告訴酒醒後的吳匡。

因為以吳匡心高氣傲的性格,要是知道我在他酒醉時敲暈了他,事後肯定要找我麻煩。

“子龍你且留下!”

在趙雲和幾名侍衛就要離開郭典房間時,郭典突然叫住了趙雲。

“府君!”趙雲停下腳步,來到郭典面前。

看著面前英氣勃勃的趙雲,郭典忍不住讚美道:“子龍渾身是膽!少年英雄也!”

趙雲萬軍叢中隻身刺賊,這樣的膽氣亙古少有啊!

刺賊後,趙雲面臨賊寇瘋狂圍攻,最終還能全身而退!這讓郭典想起初次與趙雲在破廟相識時,趙雲信誓旦旦自薦,言自已三歲習武,十歲獵虎的光輝事蹟。

他原本並未當真,但經過今日之事,他相信趙雲確實驍勇無雙,如此猛士來到自已麾下,郭典覺得這是上天派給他平滅黃巾的神將。

聽到郭典的讚美,趙雲暗喜,不禁想起了三國演義對趙雲的評價,也是趙子龍渾身是膽!

“府君謬讚!”

趙雲謙遜道:“這不過是卑下身為大漢子民的本分罷了!”

謙虛、有勇有謀、識大體、俊朗!這是趙雲在郭典心中的形象。

隨即郭典話鋒一轉,憂心道:“子龍,剛才你也在,孫國相只諾五百兵馬與我,而區區五百人馬應對鉅鹿蛾賊,實乃蚍蜉撼樹也!”

不說郭典,就是趙雲,也看不到希望!五百郡兵對幾十萬黃巾賊,人家每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這五百人。

況且之前郭典承諾,若他殺掉賊首張牛角並活著回來,就許他郡司馬之職;如今他做到了,可郭典卻只在孫瑾那裡借了五百兵馬,而司馬是將兵千人的官職;最重要的是,郭典身邊還有一個朝廷封的軍司馬吳匡,比他這個郭典口頭承諾的司馬純正了太多;那麼論資排輩也輪不到他領那五百兵卒;如此,他這司馬一職就是個虛名,毫無實權,這便是趙雲最不能接受的,也是剛才忍不住拍暈吳匡的原因之一。

須知,他為何南下?

就是為了建功立業,改變命運。

二人沉默了半響,鬱悶中的趙雲眼中忽然精光一閃,語出驚人道:“府君,要不這兵,我們不借了!”

郭典聞言,以為自已聽錯了。五百兵卒也是兵啊!要是這五百人也不要,他身邊就二十多個人。

看郭典的表情,趙雲連忙解釋道:“府君,我的意思是,不要孫國相的五百郡兵,讓孫國相把今日的五千黃巾俘虜給府君!”

今日,張牛角死後,黃巾軍大亂,孫瑾趁勢出擊,抓獲了五千多名俘虜。

“不可不可!”

郭典連忙擺手道:“如今黃巾勢大,這些黃巾俘虜若是臨陣倒戈,豈不萬劫不復?”

郭典知道,趙雲這是想用黃巾俘虜成軍,與黃巾賊作戰,但這裡面的風險實在太大。

郭典不認可,卻在趙雲意料之中;不過郭典後面那句:如今黃巾勢大,黃巾俘虜若是臨陣倒戈,豈不是萬劫不復?

這句話說明郭典也有些心動,只是擔心俘虜臨陣倒戈。

“府君!若是雲有辦法讓黃巾俘虜,不敢復叛呢?”

“若真能如此,自然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