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嘉二年(齊皇建二年)七月。【公元561年】

齊國遣使來陳,這是五年來,齊國第一次派使臣來江左,陳國皇帝陳蒨在太極殿隆重接見了齊國使臣——齊司空掾、秘書丞、中書侍郎、散騎常侍封孝琰。

封孝琰行完禮後,遞上國書:“陳王陛下,這是我王親筆國書,我王想與貴國恢復邦交,為表誠意,我王願意送還南康王的靈柩,希望貴國派出使團赴鄴,與我國簽署盟約。”

陳蒨看完國書,微笑:“士光遠道而來,一路辛苦,朕在東堂設宴,給士光接風洗塵。”【封孝琰,渤海蓨縣人,漢族,字士光。】

鴻臚卿劉師知陪同封孝琰前去東堂,封孝琰剛走,大殿內百官議論洶洶,有人放聲大哭:“南康王被齊王殺害,送還靈柩就算完了嗎,這個仇咱們就不報了嗎?嗚嗚嗚——”然後朝堂內外哭成一片。

陳蒨往下看去,帶頭哭的是巴陵王蕭沇,心想死的是朕的弟弟,朕沒哭,你們蕭家倒嚎起來了,去年朕欲求回梁元帝靈柩,並與周國結盟,你們怎麼不說要報仇呢?這幫蕭姓皇族食著陳䘵,唯恐我陳家天下不亂,朕對蕭家是不是太寬仁了?

陳蒨道:“先皇也殺了齊國將帥四十六人,再說殺害南康王的是齊文宣帝,不是現在的齊王,齊王欲與我國交好,朕也想與齊國交好,上一代的恩怨到朕這一朝可以結束了,否則恩恩怨怨何時能了,兩國交好對雙方國家和百姓都是百利無害,朕願意拋棄前仇……”

皇帝還在說話,蕭沇哭著打斷:“不是陛下的親弟,所以陛下不想報仇吧?如果薨的是安成王,陛下斷然不會與周國結盟。”

陳蒨差點就要發怒,硬是忍住、努力用平和的語氣道:“就算死的是朕的親弟,朕為了國家和百姓,也會與周國結盟,朕下令與周國開戰,就不吝惜安成王的性命,而開戰的目的就是要打敗周國,讓宇文護心服口服地與我國結盟,朕的義弟和親弟因此被宇文護棄之雪地,差點凍死,你們還要朕怎樣?”

然後甩袖起身:“朕決意與齊國結盟,誰敢再言報仇,阻止陳齊兩國交好,就是忤逆抗旨,朕嚴懲不怠。”

說完,陳蒨走下御座,頭也不回地前往東堂,護衛在他身側的右軍將軍韓子高走到那幫蕭姓皇族面前,手按腰間銀裝劍的劍柄、厲聲道:“聖上的話,你們都聽見了吧,若再敢言二者,以忤逆罪論處,立即逮捕,交付廷尉。”

剛才還哭成一片的蕭沇等人全都閉了嘴,見百官們都隨著皇帝走了,在右軍將軍狠厲的目光下,也乖乖地到東堂陪宴。

酒過三巡,封孝琰起身拱手:“陳王陛下,我王有個不情之請,希望陳王陛下能答應。”

“什麼不情之請,士光但說無妨。”陳蒨笑道。

封孝琰說:“我王敬慕韓右軍仁義守信的美德,想親眼目睹右軍的風采,所以使臣來之前,我王特意囑咐使臣,希望陳王陛下這次能派右軍出使齊國。”

陪宴的百官聞之一片譁然。

韓子高心想,都是那個劉桃枝的大嘴巴,逢人就說我放歸他的事,我雖沒去過齊國,卻被他傳得齊國人盡皆知,虧得先皇在時兩國不通訊,這樣的大肆宣傳若是讓先皇知道了,還不認定我是通敵,拿我開刀以儆效尤。

陳蒨微微一笑:“多謝貴國皇帝抬愛,不過,韓卿剛從周國回來,身體還未恢復,還需一段時日調養,與貴國結交是長久的事,以後還會派使,待下次吧!”

封孝琰嘆了口氣,向韓子高拱手:“可惜了,我王很是信任右軍呢,這次使臣能來貴國,也是多虧右軍努力促成,若是右軍能出使,相信本次結盟一定很圓滿。”

韓子高起身還禮:“承蒙齊王信任。”轉身向陳蒨拱手:“臣的傷好得差不多了,臣願意出使齊國。”

陳蒨心裡這個氣,你聽不出來,朕不想你出使齊國嗎?你是故意的吧!找到機會就想離開朕。

“那太好了啊!”封孝琰笑道:“這是齊陳兩國第一次結盟,意義重大,還望陳王陛下同意。”

陳蒨表面依然微笑:“派誰出使,是國家大事,不是朕一個人說了算,容朕與三省宰輔商量後,再告訴封卿。”

“好吧,那使臣靜候佳音。”封孝琰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