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旨後的李世民靜靜地站在原本屬於李建成的位置上,他的眼神堅定而沉著。

然而,滿朝文武官員們的目光卻依然緊緊盯著那把空蕩蕩的龍椅。

此時此刻,李淵緩緩地從衣袖中取出另一份金黃色的聖旨,然後展開並高聲宣讀道:“大唐皇帝令,冊封溫良為大唐鎮國賢王,位超一品,並賜予四爪金龍椅一座。

朕已然決定將其收為義弟,並載入皇室族譜之中!”

話音未落,整個朝堂頓時陷入一片譁然。

眾人紛紛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

正當人們驚愕不已之際,突然間,一道耀眼的雷光如閃電般從殿外疾馳而來。

直直地衝進殿內,目標直指李淵所在之處!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在場的每個人都驚恐萬分。

他們大聲呼喊著“救駕!救駕啊!”然而,儘管喊叫聲此起彼伏,卻沒有一個人膽敢挺身而出,向前一步去保護李淵。

那道雷光以驚人的速度衝向高臺,眼看就要擊中李淵。

可就在關鍵時刻,它竟然奇蹟般地在龍椅前方戛然而止。

緊接著,一個身影漸漸浮現出來,穩穩地接住了李淵手中的聖旨。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溫良!

溫良接過聖旨之後,毫不猶豫地坐上了那象徵著無上權力的龍椅。

他居高臨下地掃視著下方的文武百官,眼中閃爍著自信和威嚴的光芒。

誰能想到,今日的他竟也能有如此風光無限的時刻?

如今的溫良不僅成為了大唐皇族的一員,而且在日後的修行道路上更將得到國運之力的庇佑。

誠然,與當年強盛無比的大秦帝國相較而言,大唐或許稍顯遜色。

但二者之間的差異卻是天壤之別——畢竟,現在的溫良已經親身融入了這個偉大國家的血脈之中。

在大秦帝國,溫良確實擁有國運加身的庇護,但這主要得益於他所擔任的官職以及大秦子民對他堅定不移地信仰。

然而到了大唐時期卻截然不同,他甚至尚未有所作為便已獲得了國運的庇佑。

在大秦國內部,溫良已然位極人臣,再無更高職位可封賞。

畢竟,徹侯已是極限。

更何況,他早已身負眾多顯赫頭銜:大秦國師、大秦上將軍、丞相、太子太師等等。

可以說,只要嬴政能夠想到的榮銜幾乎全都賜予了溫良。

不過,封王之事卻是絕對行不通的。

秦朝的諸位公子尚且未能受封稱王,即便是功勳卓著如王翦這樣的名將,也僅止步於徹侯之位。

若給予溫良封王待遇,那麼其他眾人又該如何處置呢?

難道也要一併封王不成?

此外,一旦封王,必然需要劃分封地,而這無疑會引發一系列棘手問題。

因此,經過嬴政一番思量之後,最終還是放棄了想要冊封溫良為王的念頭。

就在此時,百官佇列中站出一人,引得李淵等人紛紛側目望去,原來此人正是李靖。

只見李靖穩步向前踏出一步,雙手抱拳施禮後開口。

“陛下,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無功而受賞之事。

溫良大人如今並未立有任何功勳,實在難以承受如此特殊恩寵,請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話音剛落,原本喧鬧的朝堂瞬間變得鴉雀無聲,眾臣皆將目光投向李靖,心中暗自思忖:這李靖膽子可真大啊!

竟敢公然違抗聖上旨意並提出質疑。

況且剛才發生的一切大家都是親眼目睹,溫良能化身為雷電分明就是仙人所為呀!

此刻李靖居然毫不畏懼地跳出來唱反調,不僅讓溫良顏面掃地,更是一下子把當今最為權貴的兩人都給得罪了。

李淵不禁微微皺起眉頭,眼神略帶不悅地掃了李靖一眼。

但還是耐著性子回應道:“李愛卿啊,溫良他乃朕的結義兄弟,朕對他有所賞賜本就合情合理嘛。

而且以朕之見吶,假以時日,他必定能夠為我大唐立下卓越功勳。”

然而面對皇帝的解釋,李靖依然表現得不卑不亢。

繼續說道:“陛下明鑑,微臣絕非有意刁難溫良大人。

只是覺得朝廷封賞理應公平公正、論功行賞才對,如果這樣隨意賜予厚祿,恐怕會令其他有功之臣心生不滿啊!

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已的努力和付出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

只有按照功勞大小來決定賞賜,才能激發臣民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盡心盡力地為國家效力。

然而,朝廷的封賞若僅僅取決於陛下個人的喜好或一時興起,而不考慮實際功績,則必然會引起眾人的質疑與不滿。

如此行事,不僅有損朝廷威信,更可能導致人心惶惶,影響社會穩定。”

李淵聽了李靖的這番話後,心中不禁暗自讚歎。

他深知這位李靖乃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名將,其言辭犀利且頗具條理,確實令人難以辯駁。

於是,李淵轉頭看向溫良,開口問道:“溫良,對於此事,你又有何見解呢?”

只見溫良目光堅定地迎上李靖的視線。

緩聲道:“李將軍所言不無道理,但若我能將修煉之法傳授予大唐子民,便可助大唐軍隊實力倍增,甚至有望使大唐稱霸天下。

此外,我亦願將一些後世珍貴技術傳於大唐。

其中或許包含著能助人延年益壽之道。”

當溫良說出最後一句話時,整個殿堂內頓時一片譁然。

在場眾人皆面露驚愕之色,彷彿不敢相信自已剛才所聽到的話語——修煉之法、長生不老……這些字眼如同驚雷般在他們腦海中炸響。

百官們激動得滿臉通紅,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

成仙長生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夢寐以求之事,如今聽聞竟有這般神奇之物,怎能不讓他們心潮澎湃呢?

一時間,朝堂之上人聲鼎沸,眾臣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整個朝堂的氣氛都變得異常熱烈起來。

李靖站在人群之中,面沉似水,但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卻不時閃過一絲精芒。他心中暗自得意:“看來我的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沒錯,這一切都是李靖精心策劃的結果。

李靖真的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李靖不僅不傻,反而還聰慧過人。

他深知官場如戰場,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

所以,他一直以來都謹小慎微,從不輕易表露自已的真實想法和意圖。

正因為如此,李靖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