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原始群落至氏族公社之初,人類生活之演進,我國古時亦多有傳說流傳。傳言中有幾位大人物,往往既是族長,亦是發明家。此類傳說,大抵古人據遠古原始人之生活想象而編。昔之先民,器用簡陋,四周猛獸環伺,時刻有受害之虞。觀飛鳥於林間築巢,棲身高樹,猛獸莫能侵擾,遂悟安身之道。效法禽鳥,亦於樹上營巢,即造一草廬於枝頭,自此安居樂俗。後人謂之“構木為巢”,乃眾智所集,非一人之功。然古傳雲,有一智者名“有巢氏”者,啟迪眾人此法。

初民未識火用,食惟生啖,草木果實固宜,至於獵獲之禽獸,亦生吞活剝,血毛未淨。後乃發明用火(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所見,已有用火之跡,證明當時已知火用)。

火之現象,自古自有,火山爆發,雷鳴電閃,皆生火也。然先民初見火光,不知利用,反畏之如虎。偶得火燔野獸,嘗試之,味甘美。經諸多試驗,漸知以火炙食,且設法藏火種,使火常燃不熄。

歲月流轉,民智漸開,以堅木鑽擊硬木,擦出火星;或以燧石敲擊,打出火種。如是,火種得以傳承,文明之光,始自火中萌發。嗟乎,工人之能取火,乃天下之大發明也。自古以來,人民勞作,而傳說中的燧人氏,即為取火之始祖。自是以後,世人得以隨時烹煮食物,且食材種類繁多,如魚、鱉、蚌、蛤等,生者腥臊不可食,然得火之後,皆可烹煮以食。

時光荏苒,不知幾許,人們開始以繩結網,用以打獵,又發明了弓箭,此法遠勝於徒手或石器狩獵。無論是陸地之走獸,天空之飛鳥,亦或水中之遊魚,皆能射殺、捕捉。捕獲之鳥獸,多有生者,不能一時盡食,故可留養,以待下次食用。如此,人們又學會了飼養之術。此種結網、打獵、養牲口之事,皆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之經驗。然而傳說中的伏羲氏或庖犧氏,即為這些技藝的發明者。

經過無數歲月,人類文明日益進步。起初,人們偶爾將一把野穀子撒於地上,至次年,發現地面生出苗來,至秋天,又長成更多穀子。於是,人們開始大量種植,從此開啟了農耕文明。昔日,世人以木造耒耜(音lěisì,乃一握柄之木鍬也),藉此器以耕稼,播種五穀,其收成亦自益豐矣。後有傳言,將此種植之事歸於一人,名曰“神農氏”。

據聞,神農氏嚐遍百草百果,或甘或苦,乃至遇毒。非惟辨得可食之物,亦乏見療病之藥。相傳,醫道即自此而起。

自構木為巢,鑽木取火,至漁獵畜牧,農業發展,雖曰有巢、神農等名,其實皆無其人。然而,此等傳說所映照者,乃是初民生產技藝之進步,亦有其理。公元一九五二年,於陝西西安半坡村,發掘一氏族村落遺址,距今約六千七百年矣。從遺址中出土諸物,知當時之人已習飼養耕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