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華的秘密倉庫被滲透之後,大華高層選擇了沉默,並沒有對外公佈這一事件的任何細節。

然而,大華很快就鎖定了這些特工背後的組織。

發西司。

發西司,即西方聯合組織情報和特殊使命局。

自西聯成立以來,以行動大膽、激進、詭秘而聞名於世。

大華當局認為,能夠策劃並執行如此精密的行動的,只可能是發西司。

事實上,發西司對大華軍工設施的秘密行動從未間斷過。

例如,他們曾成功策反了在大華05號核設施工作的十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將炸藥隱藏在飯盒中,帶入設施內的離心機廠房,製造了爆炸,導致設施無法運作。

但是,像這次直接侵入核心區域,竊取大量資料的行動,還是頭一次。

在這些被竊取的資料中,一個名字反覆出現:

林瓴。

發西司透過分析所有原始檔案,包括使用的墨水、留下的指紋以及筆跡特點,確認了林瓴的筆跡。

他們認定,林瓴是大華軍工研發最關鍵的人物。

時任發西司司長的米修斯·李,對林瓴的評價如下:

“如果我們獲得的檔案是一張大網,那麼網中央的蜘蛛就是林瓴。”

“從科學家的培養、秘密研究地點的建立,到各種軍工技術的研發,包括出國學習,這一切都在林瓴的掌控之下。

他是真正的幕後黑手,但全世界都被矇在鼓裡……”

顯然,西方聯合組織非常希望將這些資訊公之於眾。

僅僅三個月後,背靠西聯的發西司司長便迫不及待地舉行了一場網路直播,公開了從大華秘密倉庫竊取的資料。

在直播中,李司長不斷指著一張照片:

“請記住這個人,林瓴,他是大華國秘密開發核武器的關鍵人物。”

“他領導了西部團隊,這實際上是一個由大華國政府資助的,專門研究核武器的秘密組織!”

從那時起,林瓴這個名字在全世界變得家喻戶曉,他的存在彷彿成了西聯心中的一塊沉重的石頭。

考慮到西聯對核武器的極度恐懼,發西司將林瓴列為暗殺名單上的前三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場針對林瓴的暗殺行動,悄然拉開序幕。

……

自大華32年動盪時代起,大華已有四位頂尖的核科學家遭遇了發西司以各種手段實施的暗殺。

對於西方聯合組織的冷酷與狠辣,大華早已有所警覺。

特別是林瓴,他因其在科學界享有的崇高聲望,使得當局對他的安全保護工作極為重視,安保措施也佈置得極為周密。

從他度假時的出行安排中就可見一斑,通常會有多達12名保鏢隨行,並且有多輛安保車輛隨同。

這些保鏢並非普通人員,他們都是經過高層衛隊嚴格挑選的精英成員,反恐經驗豐富。

因為他們在執行保衛任務時總是如影隨形,因此得到了“蠟燭”這一貼切的綽號。

林瓴本人也一直保持著低調的生活方式,他長期在一個位於首都的不起眼的實驗室工作,該地點甚至車輛都無法直接到達。

實驗室的每一個角落都設有高層衛隊安排的哨崗。

在這樣的安保措施下,任何未經許可的陌生人一旦出現,都會立即被識別出來。

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對林瓴的暗殺行動變得極為困難,發西司多次嘗試都未能成功。

此外,發西司在執行任務時還有一個長期堅持的原則,那就是“行動必須全身而退”。

人權,向來是西方聯合組織引導輿論的重要依據。

確保特工能夠安全撤離也是他們計劃中極為關鍵的一部分。

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任務的難度。

在早期的計劃中,發西司安排了20多名特工,他們共同生活、訓練,共同策劃如何完成暗殺目標的行動。

但他們此前唯一的嘗試卻以失敗告終……

不知是因為風聲意外洩露,還是計劃偶然出現了調整,林瓴並未出現在預期的地點,而且一名特工還被大華安防當場捕獲。

人贓俱獲。

這次恥辱的失敗使得發西司不得不重新評估暗殺任務的難度。

最終,消除林瓴這一目標的決心,迫使西方聯合組織拿出了他們最新研發的秘密武器——人工智慧。

在西方聯合組織看來,使用AI來執行暗殺任務完全符合他們的需求,一箭三雕:

它既精準高效,又不需要搭上特工人命,同時不被任何情感影響。

如果能夠製造出一種可以遠端操控、自動識別並射殺目標的炮臺,並將其安裝在林瓴的必經之路上,那麼就可以避免讓真人特工冒險。

發西司找到了西方聯合組織國防軍下屬一個代號為“彈弓”的AI專家團隊,與他們合作研發這一武器。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曾參與過軍方一個名為“福音”的軍事專案,透過研發面部識別演算法,並結合情報部門提供的大量資料對AI進行訓練,以實現對目標的自主識別和打擊。

不過,“福音”專案的應用主要還是透過大規模的無人機群來完成。

使用常規的機槍來實現精準打擊,在人類戰爭史上尚無先例。

“彈弓”團隊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提高槍械在自動射擊時的穩定性。

幸運的是,西方聯合組織在這一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

拉斐爾武器開發局曾經研發出的“參孫”遙控武器站,就是一個可以遠端操作的無人炮塔,自2008年起,就已經被大量部署在大華鄰國的邊境。

但是,這種遙控武器站的體積顯然過於龐大……

在本國境內使用尚可,但如果想要將其部署到其他國家去執行暗殺任務,依靠這種裝置顯然不現實。

“彈弓”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整個武器系統必須能夠安裝在一輛皮卡車內,以大大提高其隱蔽性。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需要一種儘可能可靠且穩定的槍械。

團隊最終選擇了比利時產的FNMAG機槍。

這款歷史悠久的產品也是整個西聯最流行的機槍之一,它的優點在於後坐力相對較小,而且射速可調。

但是,要完成目標,這還遠遠不夠。

畢竟,它仍然需要人工遠端操作,更重要的是,還需要人工干預來糾正彈道。

在鄰國邊境對大華國人進行屠殺或許技術可行,但如果想要在大華國境內遠端操作,情況就變得複雜多了。

遠端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時間延遲。

境外操控只能依賴衛星通訊,幾秒鐘的延遲就能讓一次搭上大量資源的射殺行動功虧一簣。

根據團隊的預估,從攝像機捕捉到目標,到操控手看到並遠端開槍所需的反應時間,最少也需要秒。

而實際上的延遲很可能超過這個估計值。

這意味著,當操控員發現目標時,目標實際上可能已經離開了鏡頭的覆蓋範圍。

因此,AI在這一過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AI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務是識別出林瓴。

這在技術上並不難實現。

畢竟,到了2018年,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林瓴的照片也很容易獲得。

只要在皮卡車的駕駛艙內安裝多個攝像頭,監視不同方向,就能透過視覺捕捉目標,同時還能全面監測周圍的環境。

然而,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