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傳世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藏著深邃的人生哲理。這位北宋的文壇巨匠,書法家,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彰顯著他們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然而,若從文學傳承的角度來看,蘇軾的造詣似乎更為出類拔萃,儘管有人對蘇洵、蘇轍的名字或許稍顯陌生,但蘇軾之名,無疑是家喻戶曉。

即便是不喜讀書之人,也定會對蘇軾的詩篇耳熟能詳。他的詞作,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每一首都飽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讀來令人心有所動,因而有人說,讀蘇軾的詩,可以醫心。

然而,蘇軾的一首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往往被世人所忽視,而這首詞的創作過程也頗為有趣。當年,蘇軾與蘇轍一同進京趕考,途中經過澠池,曾借宿於古寺之中,兄弟二人還曾在照壁上題詩留念。隨後,兩人雙雙高中進士,但考中後卻面臨分別,蘇轍留京任職,而蘇軾則被派往陝西鳳翔為官。兄弟情深,離別之際,蘇轍一路相送,再度經過澠池時,內心感慨萬分,難以掩飾離別的傷感。

於是,回京之後,蘇轍寫下《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寄託對蘇軾的思念之情。詩中流露出人生四處漂泊的感傷與迷茫,讀來令人動容。

蘇軾收到弟弟的詩後,內心亦是一陣悸動。雖然離別之痛難以避免,但作為兄長,他深知不能讓弟弟過於消沉。於是,他揮毫潑墨,寫下《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以勸解和開導弟弟,同時將自已的人生感悟傾注其中。其中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是開篇便驚豔了世人。

這句詩以飛鴻踏雪為喻,生動描繪了人生的無常與漂泊。飛鴻在雪地上留下爪印,但隨著它的離去,這些痕跡終將消失無蹤。人生亦是如此,我們在世間留下種種痕跡,但終究無法掌控自已的命運和去向。這種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洞察,讓人不禁對蘇軾的智慧與豁達感到敬佩。

此外,蘇軾還將這種人生哲學融入其他詞作之中。他面對漂泊無定的生活,說“此心安處是吾鄉”;面對人間的世態炎涼,他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面對生命中無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他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些詞句都體現了蘇軾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我們可以發現,古詩詞在抒發內心情感、表達人生哲理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古代,才子佳人透過寫詩填詞來抒發自已的情感,而現如今我們或許只能在無人的角落偷偷喊幾句來釋放自已。這種對比,不禁讓我們感嘆古人的高雅與我們的粗俗。

然而,正是這些流傳千古的詩詞作品,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智慧。它們不僅可以增加我們的學識和見識,在還能無形中培養我們的氣質和修養。因此,我們應該多讀古詩詞,從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已的內心世界。

如今,學校也開始重視孩子們的古詩詞教育,增加了中小學的古詩詞內容。這無疑是一個好訊息,因為它有助於培養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興趣愛好,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同時,也希望家長們能夠重視孩子們的古詩詞學習,引導他們多讀多背,讓古詩詞的魅力伴隨他們成長。

此外,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習古詩詞,市面上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詞讀本。例如《飛花令》這套書,以飛花令為主題,圍繞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主題展開,適合中小學生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愛好。這套書得到了評委們的集體推薦,是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良師益友。

總之,蘇軾的詩詞作品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我們應該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