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人類都在自已的手機,電腦等可聯網硬體上發現了一個資料夾,內容空空如也,命名是一串連結。

好奇的人們順著連結找過去,最終進入了一個不屬於任何地域的網站。

“這是我們的墓碑。”網站的頭一頁這麼寫道。

網站的下一頁是一封信。

“宇宙的擴張早已經停止了,然而在質量(引力)的牽引下,它的四壁將會緊緊包圍著我們,不斷收縮,直到迴歸創世之初的狀態——一個奇點。

我們所有文明一致同意,讓你們活下去,全力降緩宇宙的收縮速度,延長你們的延續,為此我們不得已吸收了除日地月以外的質量,用作執行救援計劃的能量並減少引力拉扯。

你們的現有科學認為世上的一切可以理解的存在的都是有力的影響的,至少以我們的文明科技水平來看,這句話沒有問題,但我們可以減少引力影響的效應。

我們創造了一個極小極小的宇宙,包圍了整個你們的整個太陽系,並將其中的一部分的質量抽離了出來以減小此效應。

不幸的是,即使如此我們仍需抽離一部分太陽質量(現實界的太陽質量佔比在太陽系約為49%),但剩餘的部分樂觀估計仍可持續你們現有紀年法的26億年。

很抱歉我們擅自為你們做出了決定,事發突然,但我們從對你們種族的可能片面瞭解看,這並不是違揹你們利益的行為,我們留下了墓碑,陪葬品任你們取用。”

順著連結一路走下去最終會找到一個多重加密的巨大檔案,這就是“陪葬品”,人類將其命名為“遺物”。

“遺物”是末世歷的基本特徵之一,世上具有多份不同的“遺物”,其中所含的是種種科學知識。

遺物與它的名字不一樣的是,這是已死者送給未死者的禮物,贈送者和繼承者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任何聯絡。其中不存在任何有關於武器的知識體系(但其中仍然有具有殺傷力的產物,就像硝化甘油既是心臟病藥也是炸藥一樣),裡面記錄的基礎科學水平處於人類望塵莫及的程度

令人驚訝的是,“遺物”中其實也有相當程度的應用科學,這令遺物關聯到的人不再只有一大幫子整天只會要經費的,而是實實在在地聯絡著全人類。

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區別很簡單,當前者有進展時一般用發現,而後者有進展時一般用發明。

基礎科學是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物件,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一切成就都來自於已有現象,只是越來越精確罷了。

其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邊緣科學有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生物等。研究成果是整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對技術科學和生產技術起指導作用。

而應用科學不同,它是對基礎科學的承認和再發展,狹義的應用科學以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是直接應用於物質生產中的技術、工藝性質的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

應用科學的存在前提是基礎科學發展,只要有基礎科學理論,原料和時間以及調配它們的能力,理論上應用科學的任何已有成就和設想都能夠實現。

也就是說,遺物中的應用科學實際上省略了人類大部分的研究時間,其中的產物全部可以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倒推回去,從而加快對拔苗助長的基礎科學的消化速度。

這下可以說讓全世界沸騰了,當科研大拿們甩出一堆公式和學術名詞時人們聽不懂,但是一大堆有使用手冊,有製造方式還有用途說明和自帶文字翻譯的圖紙還是可以看懂的。

賺錢誰不樂意啊!

但事實是不知出於有意還是無意,“遺物”上的加密層出乎意料的多,而難度層層遞進,直到白羽思晨他們的年代也只有不到%的資料(相比人類的知識貯備仍是不小的數字)被解開,但帶來的變化也稱得上是翻天覆地。

依照共產主義理論,生產力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突破的結果,而是這次突破前所有必要努力積累的結果,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其他文明的積累,因而迅速突破。

各國之間的文化間隔,歷史矛盾都在這恐怖的生產力發展速度面前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資本主義社會迅速瓦解,世界整體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並且很快開始了向共產主義事業共同奮鬥。

國家仍然存在,但各民族之間的糾紛基本不是問題,得益於“團結”和世界藥理學和細菌學和病毒學聯合協會,以及天文學家們的不懈努力,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上就沒有爆發過四萬人以上參加或涉及三個以上國家的戰爭(包括非洲和南美洲),人類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被轉移到別處,最終核武器真正成為了純粹的威懾用具。

人類在這外來的幫助下竟然加速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的存在意義成為了自已所處地區的運營者和管理者,沒有任何人想到可以實行獨裁。

因為所有獨裁者的結果都不言而喻,人類自已的武器就可以把地球表面夷為平地,更別提對遺物研究時的軍事應用。

末世歷的出現同時也引發了人類一些已有擴大跡象的問題爆發,幸運的是規模較小,在經歷了約三十年的時間後末世歷於白羽思晨一代正式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