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艘巨船,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航行著,渺小的船好像落在水缸中的螞蟻,隨著波浪起伏。

船艙會議室中,陳東勝拿著海圖,正與一群學者和手下商討。

“是是是,我知道非洲和印度那有稀有動植物,還有金剛石等一堆礦產。”

“但是我們這次主要目的是為了橡膠。”

“現在溫華龍大人很著急,這東西可以說是大明崛起的關鍵。”

“你要是真想去,等回去我替你向陛下申請好不好,你就別鬧了。”

陳東勝艱難的安撫著眼前的學者。

這群學者是溫華龍刻意要求帶上的,其中有地理學家,氣候學家,動植物學家和醫學專家。

溫華龍讓他們跟著出海,一是為了長長見識,二是到了美洲之後需要收集的可不止橡膠,還有其他美洲的特產。

溫華龍想的挺好,但陳東勝可就慘了。

同樣作為大同原本的海軍將軍,右將軍就能帶兵去打倭寇,陳東勝身為左將軍只能橫跨大西洋去美洲找橡膠。

雖然政策上,美洲任務更加重要,可是作為一名軍人,他還是更希望能參加戰爭,建功立業。

就這樣一個在軍部中讀過一兩年書的大老粗,面對這群看起來弱不禁風,實則見到感興趣的東西就不怕死的學者,讓陳東勝在軍隊學的嚇唬人的手段一點用處都沒有。

眾所周知,溫華龍不喜歡只會讀書的文人,但是對於同樣一直沉浸在書海中的學者,卻是格外的喜愛。

這些學者來自五湖四海,不一定都是來自北方的學者,但長久以來在溫華龍的教導下,這群當兵的大老粗也知道學者與讀書人的差別,對學者自然就比對別人多了一層尊敬。

“諸位諸位,安靜一下,你們看看,我們走的航線是向東的,根本不向西走。”

這時一位地質學者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別當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我也沒讓你現在改變航線,我說的是回去的路上,咱們直接繞過南美,最後經過非洲印度,再從呂宋回來。”

“到時候第一個環遊世界的可就是咱們華夏的榮譽,這可是未來幾百年都要被記在課本上的榮譽。”

“陳將軍你一直和韓將軍掙那名頭小利有啥意思,這可是遠超幾場大勝的功勞,到時候你可就是被寫在教科書上的。”

“往後未來五百年,無論是誰想要考試當官,他就必須得背下你的名字,記住你的功績。”

這名學者為了能去非洲和印度看看,真是費盡口舌之利。

不過幸好這學者的努力沒有白費。

作為一個俗人,陳東勝想的最多的也不過是為後代謀一個好出路。

如果這件事真有這學者說的這麼重要…那嘗試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陳東勝被說動了,猶豫了一會,他緩緩開口“歐洲就算了吧,如果只是路過非洲和印度,也不是不可行。”

一群學者見陳東勝終於被說動,一個個歡呼雀躍。

這可是族譜重開一頁,考試必然有你,更有可能千年萬年後人類依舊會記著今日在坐的眾人。

“別高興太早。”陳東勝見眾人有些飄飄欲仙,趕忙壓住他們飄起來的心態“雖然我同意了你們的計劃,但是原定的四年回大明的計劃還是不能變。”

“原本溫先生認為來回路程兩年,在美洲找到橡膠,玉米,地瓜等植物也要兩年。可現在我們擅自決定改變航線,繞過美洲一大圈,再繞過非洲又是一大圈。”

“這路程可就奔著三年去了。”

一名學者站起身問道“陳將軍,溫先生為什麼喜歡我們學者群體而討厭傻讀書的學生?”

陳東勝皺了皺眉頭“這…”

那名學者繼續說道“因為我們並不迂腐,因為我們會好奇書中的內容,因為我們會質疑古人說的話。”

“而我,姜文湯,今天便告訴你我為何生於江南,卻願意跟隨溫先生的船隻出海冒險的原因吧。”

“因為我,從來不相信溫先生所說地球之理。”

“地若如球,懸至虛空,那按照地圖來看,我們大明應該掉下去才對。”

“就算這地球有溫先生所說的重力,那比我們更輕的空氣為何沒有飛走?”(華夏在大清時,剛剛接受重力概念。那一陣曾以為重力和磁性是一樣的概念。)

面對姜文湯的咄咄逼人,陳東勝笑出了聲“你的激將法太落後了。”

“但我不得不承認,雖然落後,但是你依舊惹怒了我。”

“好,既然你質疑溫先生的理論,那我便帶你環遊一圈世界又能如何。”

座位最遠端,兩個學者湊在一起“這倆人是不是把我們當傻子呢?演戲給誰看呢這是?”

另一名學者說道“你才是傻子,這是找理由呢,避免回去被懲罰。”

“有些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你該演的還是要演,不然規矩不就亂了?”

這兩名竊竊私語的學者身旁一直坐著一個沉默寡言的學者,原本大家都叫他悶子,卻不想他突然站起來問道“陳將軍,既然都決定繞過美洲,那順便去一趟南極…”

“去南極?你怎麼不想上月亮?”陳東勝趕忙打斷他的話。他怕眾人再提出更多要求,那到時候可就不是三年五年能回去的。

就在眾人討論航線路程的時候,一名士兵走了進來。

“將軍,最東側船隻發現,三百里外有一支船隊,正在向我們襲來。”

陳東勝思考了一陣“呵。慢速航行,準備隨時側船開炮。”

“如果他們識相的繞開,那多餘的我們就不管了。但是如果敢靠近我們,只要走進射程,就立即開炮擊沉。”

“我們是為了大明未來而來,沒興趣和洋人有什麼交集。”

士兵立正敬軍禮“是,我這就立刻通知所有船隻。”

茫茫海洋,傳遞訊息更多的是依靠船旗,但是大明的資訊傳遞方式更加先進。

大明船隻傳遞資訊,用的乃是視覺加聽覺的雙重資訊傳遞方式。

蒸汽機做不出來,但是做一個簡單的船哨還是很容易的。

船哨高三米,位於一艘船的最高點。

船員透過旗幟與船哨聲傳遞資訊,由此方法,能夠傳遞的訊息要比以往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