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農曆庚寅年(虎年),閏二月,共384天。

地點:重慶府 人物:李煥,十二歲。

平行世界藍星!!!!!無後續黨派,僅僅只到不敏感部分。文章較為平淡。

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縫隙,悄悄爬進了李家小屋。李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耳邊傳來輕微的鍋鏟碰撞聲,那是老孃正在廚房裡忙碌著準備早餐。

“娘,早上好!”李煥穿好衣服,走進有些昏暗的廚房。

朱雁菡回頭,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煥兒,起來了?快去洗把臉,早飯馬上就好。”很好聽的名字,母親的父親也是讀過書的,給母親取的名字很好聽。

李煥點點頭,走到院子裡的水井旁,用清涼的井水洗了把臉,頓時感覺精神了許多。回到廚房,李宏忠也已經起床,正坐在桌旁喝著熱茶。他放下茶杯,看著李煥說:“煥兒,今天跟我去田裡看看?”

“好嘞,爹!”李煥興奮地應著。

自已到這個時代已經十多年了,從失落,迷茫,認命,到現在的滿腔鬥志,也已經飽受了折磨。

早飯過後,李煥跟著李老爹來到了廣闊的田野上。陽光灑在綠油油的稻田上,微風吹過,稻浪起伏,彷彿一片金色的海洋。

“煥兒,你看這水稻長勢如何?”李老爹指著一片稻田問道。

“很好,爹。這水稻看起來很茂盛,顆粒也很飽滿。”李煥仔細觀察後回答道。

“不錯,觀察得很仔細。按你的辦法,我們家的水稻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戶戶都十分羨慕。”李老爹滿意地點點頭。

“那父親,可以把辦法,種子都分發一些給村裡人吧。”李煥看自家一年一年施行的選稻法頗有成效,讓父親給村裡其他人都分享一下。

父親略微一思索便也同意了。說是村,周圍就二十三戶人家,還不是聚居的,三五成群的住在江邊。整個村子就三個大姓李、何、朱人多及幾個小姓。自家父親是逃荒到這兒,取得朱家的二女兒,又跟李家攀的關係才留在這兒定居的。

李煥又有舉人功名在身,年紀輕輕高中舉人,在重慶府都是個名人。李煥考取功名也是為了避免麻煩上身。

重慶府這個地方周圍是山區,裡面住的人是有,但都是四散居住各住各的。這二十幾戶人家都沾親帶故的,要說他們祖上也是逃難來這兒居住的,不然也不會選擇江邊的山坡上建房。

平日裡閒暇時,父親又是個包工頭,村裡的壯年去城裡當勞力時,都是父親去交涉要錢。村裡人都挺服氣的,畢竟沒幾個敢跟來搶錢的流氓地痞剛。

村子裡的二十幾戶佔著江邊的位置,背後就是山,旁邊一條小溪,小溪兩側就屬於大家種水稻的地方。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就是種菜這些不能浪費平地都是在土坡上種植的。溪流兩側土地倒還有不少沒有開墾出來。

李宏忠出頭,跟村裡的人抱團佔著這風水寶地。要說不兇惡那是不可能的。父親有威嚴,敢於做事,兒子又年少高中,又功名在身。在當地眾人不服都不行。

兩人在田間勞作了一上午,回到家中時,母親已經準備好了豐盛的午餐。一家人圍坐在桌旁,享受著勞動的果實和家庭的溫馨。

“我下午就去通知他們,明天到我們家開會。”母親朱雁菡關切地說道。“倒是你,真不讀書了?”

家裡就他一個獨子,平日都住在縣裡讀書。沒有回家,單程都得走一個時辰,水路更快,但沒人專門載人,畢竟這個時代的農民沒幾個坐得起的。“夫子不是已經說了嗎,他沒什麼可以教給我的了,我又不願給清廷當官。爹、娘我想做一些生意,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母親朱雁菡看看丈夫,欲言又止,她是希望兒子當大官的,但兒子的一頓言語充滿了對朝廷的蔑視,讓她十分害怕兒子當官之後惹事。這些李煥前段時間回來時就跟他們提及過,便也不再勸。

下午時分,李煥帶著幾個發小一同去溪流裡逮魚蝦。這段時間回家後,又跟他們幾人玩到了一起,上午有空就帶他們識字讀書,下午涼快點了,就帶他們去摸魚捉蝦逮黃鱔。李煥沒弄工具,讓他們逮了都帶回家加餐。馬上就要開始收割稻穀了,都吃點補補。這些小孩家長都十分願意,畢竟年幼的李煥已經是舉人了。

夜幕降臨,星星點點的燈光照亮了李家小屋。在這個溫馨的家庭裡,李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親情。

母親來到李煥的屋子裡,掏出小布包遞過去:“這些錢你拿著,改天去城裡看看能做些啥,夫子說你的學問不差,老老實實找個活兒也挺好的。”母親眼神裡透露著擔憂。她遞過來四枚銀元。

李煥沒有接過,自已又不是傻子,在城裡讀書這麼多年,寫書、出主意、教學等都賺了不少錢了。

“謝謝娘!錢我有,在城裡讀書這麼久,還是掙了不少錢的!”父母都是農民,這四兩銀子已經是家裡一半的錢了。還是父親能幹,正常農民家裡都沒幾個錢。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李煥一直在給母親加油鼓勵。

他不願當官,是有自已的想法,自已的願景。他有自信能為這社會做些什麼。

一直有系統在身:勢力系統

勢力值:37720

商店……

他已經研究透了,勢力值是用來在商店裡兌換物品的。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物品,但超過當前時代的物品價格都會因物品的綜合價值,不同程度的加價。例如一本書,這個時代的賣5-300不等。後世一本書便宜的都要2000左右。

勢力值的由來又是根據麾下人口每月提供不等的勢力值。積攢了十五年才有三萬多,如果不是把父親平日裡當包工頭的人口也算上,李煥連1000都攢不到。

至於考取功名,也得益於他兌換的書籍放在系統空間還能翻閱的緣故,相當於他是開卷考試。不然讓他枯燥的記住那麼多儒家經典,他得愁死。

至於他為什麼不願意當官再培養勢力造反,是他有自已的想法。

因為當官再造反平定不了社會,即使成功了,那些官員只會覺得你得位不正!緊接著就是各地官員不停地鬧事,覺得你行我也行!

在中國得位最正,莫過於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