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幾日,我正在上課,老師正在臺上講《黃帝內經》。

“現代西醫治病全靠醫療裝置,很多病檢測出來時,已經發展到中期甚至是晚期了,但中醫可以做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正講著張天一打過來了電話,趕緊掛掉電話,幸虧調的靜音。熬到課結束,我回了電話。

“啥事?張天一,不會又有人得病了吧。”

“對,電話裡一時半會也講不清楚,這樣晚上有空沒,賞個面子一塊吃個飯,順便看個病,到時候我去接你”,他倒也直爽。

“好的,不過不用接我,我自已過去就行”,就當結交朋友了。

“大哥,昨天晚上玩得有點High,準備了西地那非”,說著給了我一個你懂的眼神,指著他身邊一位神色萎靡的中分頭哥們,繼續說“他玩得次數有點多,過後小腹脹痛。過後咱也不好意思找醫生看,你能給看看嗎?”

“還有其他症狀嗎?”我問他

“口乾、口渴不多,怕熱多汗、心煩易怒”,中分頭回答完,又讓他伸了一下舌頭,舌紅苔少。

“去藥店買四逆散加六味地黃丸,節慾一段時間,早睡”,我盯著他,繼續囑咐“一定要記得我說的話,要不然吃啥藥都不管用。”

“好的,馮哥,我一定看著他,我又欠了你一個人情,以後有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打電話給我,我絕不食言”,張天一拍著胸脯,信誓旦旦。

“我相信你的,張同學”,也許吊兒郎當,張天一做朋友還是沒問題的。我當時沒想到將來某一天我會求到他,而他也確實履行諾言,竭盡全力幫我,這是後話不提。少腹屬於肝經,脹痛屬於氣滯,故而四逆散疏肝理氣止痛,另外口渴舌紅,考慮陰枯火旺,故而給與六味地黃丸,疏肝瀉火滋陰補腎。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古人誠不我欺。

所謂美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發乎情,止乎禮義即可,萬不可玩火自焚。

又是一天下午,老師正在講《黃帝內經素問》,底下同學昏昏欲睡,紛紛呈小雞叨米狀,老師見狀有點生氣,便突然猛地一拍講臺提到。“如何理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本次發言計入期末考評,現在都把手機收起來。”

底下同學個個瞬間驚醒,嚇得沒了睡意。但都有點懵逼,概念確實有點生僻。不過也有幾個有中醫底子的同學,胸有成竹。

輪到我們組發言了,作為班長的女神也是組長,美目低掃組員,“誰有把握?”

沒人應答,正當她硬著頭皮要站起時,我嗖的一下站了起來,班長目視,眼裡露出三絲驚訝,三絲讚許,剩下的更多是擔憂。

原話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原文: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歷代醫家對《內經》此段論述的看法不盡相同,一種意見認為“少火”是指氣味溫和、能養人身正氣的藥物,如人參、黃芪之屬;“壯火”則是氣味純陽剛烈之品,久服能消蝕人之正氣,如烏頭、硫黃之類。另一種意見認為“少火”是溫和的陽氣,屬生理之火;“壯火”是亢烈之陽,屬病理之火。生理之火,人身不可須臾失之,是生命原動力和活力的象徵;病理之火則必然戕害人體,消耗正氣,是疾病活動的表現。

我認為,“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氣之火,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陽氣。陽氣過亢便是邪火,即“壯火”,陽氣的根本在腎,即腎陽,亦稱命門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門之火。朱丹溪《格致餘論》說“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張介賓《景嶽全書》更具體地闡述道:“命門為亢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認為命門之火是溫暖機體,充實腠理肌膚,推動臟腑功能活動,保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景嶽全書》又說:\"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脾胃之氣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門而受納\",\"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腎得命門而作強\",\"膀胱得命門而收藏\",\"三焦得命門而決瀆\"。由此可見,\"少火生氣\"表明命門之火對臟腑氣化功能起到激發和推動作用。

我侃侃而談,老師誇獎了一番,又被我裝到了,班長對我刮目相看,那眼神彷彿在說看不出來啊,又對我伸出了大拇指。

看來熟讀經典是非常有必要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透過讀中醫經典,我慢慢找回了自信,也慢慢改變了自已在班長眼裡的形象。

我與班長之間的差距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但我由衷的相信,我在慢慢成長,慢慢變強, 慢慢變自信了。碰見班長不再低著頭,而是熱情打招呼,平時課外也有意和班長一塊兒練拳,交流練拳心得。那時候我才發現,班長明顯是練過的,攤傍扶,日字衝拳,有模有樣,漸漸班長不像當初那樣高冷,倒像鄰家小姐姐。

然而究竟何謂壯火?何謂少火?後來,透過臨床反覆體會,才對壯火、少火之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謂火者,既非僅指五臟之火,亦非僅指藥物之火。壯火,少火者,既非僅指天地之壯火、少火,人之壯火、少火。藥物之壯火、少火,既非僅指烏、附為壯火,亦非僅指參、歸為少火。

附子、人參均有少火、壯火之分,人體五臟亦有少火、壯火之別,貴在用藥之量與證相吻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