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天地萬物都造齊了。第七日,上帝完成了他所做的工;在第七日上帝歇了他所做的一切工。上帝賜福第七日,把它分別為聖,因為在這一日,上帝停了他一切所創造的工,歇息了......耶和華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裡,叫他耕種和看守那園子。

——《創世記》2:1-3,15

•起初,上帝設立了工作

整本聖經一開始首先談及的就是工作。由此可見,工作十分重要,是一切的基礎。《創世記》的作者將上帝對宇宙萬物的創造視為工作,把偉大的創世之工放在一週七天之內完成。接著,他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在伊甸園裡的工作。這種將神聖有序的創造和人類受造的目的聯絡在一起的工作觀,在世界各大信仰和宗教體系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創世記》對世界起源的記載與其他上古時期的傳說截然不同。許多文化及傳說將世界與人類歷史的起源描繪為宇宙中不同力量間相互爭鬥的結果。古巴比倫史詩《埃努瑪·埃裡什》(Enuma Elish)記載,馬杜克(Marduk)神戰勝了女神提阿瑪特(Tiamat)之後,用提阿瑪特的殘軀創造了世界。依據這部古巴比倫史詩以及其他類似的傳說,我們身處的宇宙是各種力量相互角力而艱難維持著的一種平衡。然而聖經中的宇宙絕非衝突的產物,因為有誰能是上帝的敵手呢!事實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由上帝所造,且都依他而存。因此宇宙萬物並非戰爭的殘骸,而是工匠創作的結晶。上帝創世的過程不是戰鬥中計程車兵挖掘戰壕,而是藝術家在創造傑作。

在古希臘神話中,世界起初是一個接一個的“人類上古文明”,始於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人類和希臘諸神和諧地居住在地上。這個傳說看似與伊甸園相差無幾,但兩者之間的差別顯而易見。在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esiod)筆下,黃金時代的人類和諸神都無需工作,豐富的食物遍滿福地。而《創世記》卻與之大相徑庭。《創世記》1章不斷重複“上帝在工作”。聖經希伯來原文“工作\"(mlkh)一詞意為人們的日常工作。有一位學者曾解釋說,他從未想過“聖經竟如此形容上帝神聖偉大的創世之工\"。

起初上帝就在工作。工作並非創世之後オ有的無奈之舉,也不是僅僅為人類而設,上帝自已卻凌駕在工作之上。這些都不是工作的本意。不是。上帝單單因著喜悅工作而工作。這就是工作尊貴無比的序曲。

•上帝工作的方式

令人稱奇的是,在《創世記》1章,上帝不僅工作,而且享受工作。“上帝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六日。這樣,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創1:312:1)在上帝眼中,他一切所作之工全然美好。他審視著自已所有的傑作,說:“ー切都很好!\"這就如同工匠從自已那優秀、滿意的作品中看到自已。\"天與地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和諧一體的天與地要比一個個獨立的主創造之物更能體現造物主本身的品格。

《創世記》2章繼續講到,上帝的工作不僅僅是創造,他同樣眷顧那些所造之物。這就是神學家所說的\"上帝的護理\"(providence)。上帝創造了人類,也以“供應者”的身份為人類工作。他造了第一個男人(創2:7),為他建造了一個花園並親自澆灌(創2:6,8),又為他預備了妻子(創2:21-22)。聖經用餘下的篇幅講述了上帝以“供應者”身份繼續不斷地澆灌、滋養這片土地,眷顧著這個世界(詩104:10-22)。他為所有受造之物預備食物,幫助受苦人,使一切生靈得以飽足(詩145:14-16)。

最終我們看到,上帝不僅僅是獨自工作,他還呼召工人與他一同工作。在《創世記》1:28上讓人類“充滿這地,征服它\"。從“征服\"一詞我們看到,儘管上帝所造一切都是好的,但仍有很大治理開發的空間,上帝給我們留下了繼續工作的餘地,這樣人們可以辛勤地工作、拓荒。在2:15中,上帝將人類放曾在伊甸園,命其耕種和看守。由此可見,在”供應者\"上帝為我們工作的同時,我們亦為他工作。的確,上帝透過我們而工作。《詩篇》127:1說:”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勞苦。\"是上帝透過工人建造房屋(為我們預備)。正如馬丁·路德所說,《詩篇》145篇歌頌上帝餵養世間一切生靈,他透過農夫、牧人之手養活我們。

•工作本是好的

《創世記》告訴我們一個令人訝異的事實——工作乃是伊甸園的一部分。一位聖經學者總結道:\"無疑,上帝良善的計劃中少不了人類的工作,或者更具體來說,人總是生活在工作與休息的不斷迴圈中。這再次將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迥異之處體現得淋漓盡致。工作並非在一段休閒的黃金時代之後才進入世界。工作是上帝對人類完美計劃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乃是上帝形象而造,而上帝不斷地工作也彰顯了他的榮耀與喜樂。聖子也是如此。耶穌說:\"我父作工直到現在,我也作工。\"(約5:17)

上帝將工作帶進伊甸園,這可能會令我們驚奇,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工作是無奈之舉,甚至是一種懲罰。我們不應將工作看作始祖墮落後作為懲罰、詛咒的一部分而進入人類歷史,而應視其為上帝給伊甸園的祝福的一部分。工作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如同食物、美、休息、友誼、禱告和夫妻生活一樣。它不單單是醫治身體的藥物,而且還是我們的靈糧。若無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就會感到內心失落和空虛。那些因著身體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自已是多麼需要工作,好讓自已在情緒、身體和靈性上得到復興。

我們的朋友傑伊和芭芭拉・貝爾丁在費城郊區創辦了一家公司,他們看到後天殘疾的那些成年人渴望工作。作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傑伊為學員畢業後的就業前景擔憂。傳統的職業培訓和就業專案往往不能提供足量的工作崗位,因此學員會有很長一段沒有薪資的待業期。1977年,傑伊和芭芭拉創辦了聯合生產服務公司,為這類群體提供高質量的培訓及就業機會。公司目前為四百八十名學員進行培訓。這些學員在四個工業園區的幾家消費品公司從事產品包裝及裝配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傑伊的工作重點是提供工具和相關輔助系統,以確保工作質量及效率,這有助於為公司及其服務物件建立一種獲得成就感的文化。

貝爾丁夫婦非常高興,感恩能夠找到這樣一種實用、可持續的方式來滿足員工渴望工作這個基本的需求,使員工產生正面的自我價值,並能養活自已。最終,他們的員工實現了被造時所賜予他們的”工人“和”創造者“的關鍵職責。

工作對我們的人生至關重要,而這也是生活中很少幾件可以“多多益善“的事情。聖經中沒有告訴我們應當工作一日休息六日,或是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各佔一半。相反,聖經告訴我們工作六日休息一日。休息、娛樂雖是好的,但我們應限制享受休閒娛樂的時間。如果詢問身處療養院或醫院的病人,他們有什麼想法,他們會說最惋惜的是自已無法做什麼,無法去幫助他人。他們認為自已閒暇時間過多而工作不夠。我們受造是為了工作,所以我們一旦缺少工作便會憂愁不安。這就比人們普遍所持的以工作為餬口手段的觀點更為深刻、積極。按照聖經,我們工作不僅是為了餬口;我們需要工作,才能活得充實。

後面幾章更為充分地述了為何我們持這種工作觀,其中包括這樣的事實:工作使我們對他人有益,而不僅僅是為自已而活。工作也使我們發現自我,因為透過工作我們可以理解自身特有的能力和恩賜,這也是自我身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蘿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寫道:“基督徒應如何理解工作?…...我們首先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而是活著就當工作。工作是,或者應是,工作者能力的充分體現......亦是將自已獻給上帝的方式。\"

•工作的自由

工作已經寫進我們每個人的DNA,包含在上帝對我們的設計中,認識到這一點,多少就把握住了基督徒對自由特有的理解。現代人樂於認為自由即毫無拘束。但是想想魚是怎麼生活的,魚兒從水裡而非空氣中吸取氧氣,因此魚兒的自由侷限在水中。如果魚兒”自由地脫離\"了河流,去探索草地上的生活,那麼魚兒不但會失去行動的自由,而且很快還會斷送自已的生命。魚兒若逆本性而為,非但不能得到自由,反而會失去自由。對飛機和鳥兒來說亦是如此。如果不遵循空氣動力學,飛機和烏兒就會墜落到地上。遵循自然定律,它們就能展翅翱翔。人生許多時候都情同此理:與其說自由是完全沒有約束限制,不如說是找到有益的約束,那些符合我們本性和世界之現實的約束。

聖經中上帝的誡命實則是我們通向自由的一種方式,因為上帝藉著這些誡命呼召我們成為他建造我們成為的樣式。若遵守汽車的使用者手冊或出廠說明書,便能很好的發揮汽車效能。人不會因換錯了機油而受到處罰或遭牢獄之災,但汽車卻會因此而出故障,因為你違背了它本身的設計,你要承受違反此規律的後果。同樣,我們只有遵守造物主的“使用者手冊\",オ能更好地生活。”使用者手冊“就是上帝的誡命。違背誡命不僅會令你感到痛苦,虧缺了上帝的榮耀,而且悖逆了上帝創造你時所賦予你的本性。在《以賽亞書》48章,上帝斥責悖逆的以色列人時說:“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教導你,使你得益處的,是在你當行的道路上引導你的。但願你一向都留心聽從我的命令,這樣你的平安就像河水滔滔,你的公義就如海浪滾滾。\"(賽48:17-18)

工作的道理也是如此,這也是十誡之一(與餘下幾條誡命一樣)。”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工作。\"(出20:9)起初,上帝創造我們,讓我們工作。現在他呼召、帶領我們,明確地行出對我們這起初的計劃。這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呼喚我們走向自由。

•工作的有限

我們同樣也要意識到,上帝自已在完成創世之工後也有安息(創2:2)。許多人誤把工作當作詛咒,而將其他(休息、家庭或甚至是”屬靈上的追求“)當作尋找人生意義的唯一途徑。無論是從此前我們所查考的還是後面將討論到的聖經經文中,都可以看出這種論點無非是謊言。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要陷入另一個極端,即工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休息是迫不得已,只是為了”充電\"以便繼續工作。我們從上帝創世的工作中便可看到,上帝無需恢復體力,卻仍在第七天歇了工(創2:1-3)。由此可見,對於依照他的形象而造的我們來說,休息以及一切在休息時所做之事本身都是好的,可滋養生命。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雖然沒有工作的生活不會有意義,但工作也不是生活全部的意義。如果你視工作為人生的目的,哪怕這項工作是教會服侍,那麼你便是給自已製造了一個對抗上帝的偶像。與上帝的關係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基石,而這個基石能夠不令你生活中的其他一切因素(工作、友誼、家庭、休閒)重要到使你沉迷、扭曲的地步。

二十世紀德國天主教哲學家約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在一篇名為《休閒,文化的基石》(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的著名散文中寫道:休閒不僅僅是放下手頭的工作,而是一種心靈的態度,在這種狀態下,你可以單純地去專注、享受事物本身,而不必考慮它們的價值或直接效用。在西方文化中,以工作為導向的思維使得人們僅憑效率、價值和速度去看待一切。但是人們必須能享受生活中最簡單和平凡的小事,即使有些並無實用價值而僅僅是愉悅身心。就連以嚴厲著稱的改教家加爾文也出人意料地對上述論點表示贊同。在論及基督徒生活時,他警誡我們不要僅憑實用性來判斷事物的價值:

上帝在為我們預備食物時,豈不是在果腹(提供基本的營養)之餘也讓我們感到愉悅、歡欣?我們身上的衣裳除了保暖,也把我們裝扮得端莊得體。青草、綠樹、蔬果在其本身的功用外,也悅人眼目、散發著沁人的芳香。上帝在創造諸事物時,除了賦予其必要的用途外豈不也悅人眼目?

換言之,我們應該看著這一切,並讚歎說:宇宙穹蒼或耀眼或美豔,地上生靈或龐大或渺小,世間萬物或智慧或奇妙,都乃天父上帝親手所造。

我們只有時常停下手中工作並花時間敬拜(皮柏認為敬拜乃休閒時的首要之事),單單默想、享受這個世界包括我們作工的果實,才能真正經歷生命的意義。他寫道:休閒是充滿欣喜地思考事物的狀態......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這與從工作中歇下來不盡相同......休閒更像是戀人談天時偶爾的靜默,而這靜默就是談天的一部分。正如聖經所說,\"當上帝歇了他所作的一切工\",他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創1:31),所以休閒能讓人愉悅、讚許地專注在創造的本質上。

總而言之,要想活出有意義的人生,竭力工作不可或缺。工作是上帝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是賦予人生目的的大支柱。但是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工作,不可使其凌駕於上帝之上。我們要不時地停下工作的腳步恢復身體,同時也要享受這個世界和平凡的人生。

這些道理可能顯而易見:我們會說:“工作固然重要,卻不是生命的唯一。\"但把握好這真理十分關鍵。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工作令人灰心疲乏。也許有人會草率下結論說:工作能逃避就逃避,不能逃避就痛苦忍耐。另一方面,由於失序的心靈渴望得到肯定、認可,所以我們很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人生的目標就是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就。

有時,我們以為透過超負荷的工作,提早完成一生的職業訴求,此後便可將工作拋諸腦後。抱有這種心態最終只會讓我們倍感工作枯燥,得不到滿足。

我們腦海中一旦冒出我討厭工作的念頭,就應提醒自已,工作本身並不是上帝給我們的詛咒,儘管工作有時會特別強烈地提醒我們(甚至放大)罪所帶來的對萬物的咒詛。我們受造去工作,而工作也使我們得以自由。當我們感到自已的人生完全被工作佔有時,要記住工作是有限的。牢牢把握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這一神學思想,是建立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人生的最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