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人類的長河中流逝,而往事的記憶卻不會輕易消失;

每一段緣,都伴隨著一支人生的小插曲,或映照喜怒哀樂,或留下點點回憶。當歲月逝去,昔日的刻骨銘心已變為淡淡惆悵,人物和景象也已褪色,只留下模糊的影子在心版上流過,唯真情卻永世難忘。

通揚運河遠古至今,它不但哺育了這方水土的代代子孫,而且還孕育了多少痴情兒女的情深意長。

通揚運河邊有一個小鎮平潮鎮,鎮雖小,但卻有意義不凡之來歷。

平潮舊時地瀕長江,水患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明萬曆二年夏秋之交,江湖氾濫,平潮附近一片汪洋,一棵十米巨杏竟作了栓系江船之纜用。明崇禎元年七、八月間,狂風大作,巨浪滔天,沿江田地皆被江潮席捲,居民臨時東遷七里。其餘小災,不勝列舉。平潮鎮西街曾有“安瀾門”(在今派出所西首,1970年拆除了),即由單家店居民所建,意為江濤巨瀾至此便可平息。人們從平息江潮的祈願出發,將單家店稱作平潮。

平潮一稱得官方承認,是在清道光年間。當時,單家店人要在縱貫本鎮的運鹽河(即今通揚運河)上築一座石橋,能站在橋上遙望白蒲。而白蒲人認為此橋建後將破壞白蒲風水,故與單家店人打官司。單家店和白蒲皆是書宦之鄉,通州官平翰親自出面調停,使風潮得以平息。平翰特作《翔風橋記》,既取民間祈求之願,又記風潮平息之事,遂正式將單家店改名為“平潮”,沿用至今。

距鎮不到兩公里處有個村子,村子起名“李家逮裡”。它的名字由來只因有一戶姓李的人家,雖稱不上富甲一方,但也是平潮鎮邊唯一的一戶殷實人家。李家以做棉紗,坯布生意從而發家。戶主精明能幹,生意麵布很廣。他深知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於是他將做生意掙來的錢拿出一部分用於置辦田地,擴大莊園,久而久之,田地越置越多,越圈越大,使之方圓十來裡都是李家的地盤。

主人姓李名博涵,以田地地界作為分界線,從而順其自然的就有了“李家逮裡”的由來。

進入逮裡由遠而近,一座青磚黑瓦四合大院呈現在眼前。幾棵銀杏大樹枝繁茂盛,枝幹十分挺拔;樹幹分成許多樹杈,樹杈上又分出許多小枝,就像一把撐開的綠絨大傘,展現著風采。

一對石獅蹲在南屋中間過堂廳門口兩旁,其威嚴的神態彷彿是在告戒不法者,此乃神聖之地不容侵犯。整個四合院的設計理念,由來於主人採用了杭州的一個商戶好友家的宅院理念設計建造。

南屋的東房間是會客室,西房間是客房。

穿過廳堂進入院內,院內中央是一塊花圃,這裡花卉繁多,花香四溢。有桃花,茶花,還有嬌豔絕倫的牡丹花;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迎著一條蜿蜒的鵝卵石與石板鑲嵌的小道,坐北朝南的是李家的正堂屋,也是李家靈魂所在。

一副觀音軸像高掛堂屋後牆正中;金燦燦的香爐敦實的擺在香案臺上面。縷縷青煙在軸像前嫋嫋升起,使整個堂屋平添了幾分肅靜與安寧。

由堂屋東間傢什佈置看出,這裡是李博涵先生夫婦的臥房;一張衣櫥、一張鬥櫃錯落有致的並排擺放。一張紅木雕花挑簷床上竹蓆油光可鑑。

西房間則是先生的書房。先生自小熟讀四書五經,書櫥內古今書籍擺放整齊。先生不但精通四書,同時也非常喜歡書法,一手毛筆字鋼中有柔。書桌臺上擺有一隻名貴硯臺,各種型號的上等毛筆整齊的掛在筆架上。

西廂房的構造有些不同,由南至北有六間房間組成。先生生有兩兒兩女,南邊三間則分別是老二,老三,小四的臥房。

整個四合大院的經典之處則在東廂房;東廂房構造雅緻脫俗,一條長長的廊亭由南屋後牆延至東廂房,出門便是悠長的廊亭,廊亭的屋簷邊用上等木頭雕刻著圖案。每隔一段並排掛著綠色的吊藍。連線廊柱的是一排大理石鋪面的座位,座位上擦抹得乾乾淨淨。廊亭南端有一座假山,石頭山體一米來高,綠色青苔依附著山體,綠葉從山體夾縫裡往外滋生。山邊擺有石桌石凳。先生特意吩咐,只要到了夏季,就得泡一壺清涼的藿香茶涼至石桌上,讓所有在外回家的人都能及時喝上幾杯涼爽潤口的藿香茶。

東廂房是一個套間房。進入房內,一張美人睡榻靜靜地依在牆邊,一雙鏽著荷花圖案的軟緞布鞋整齊地放在睡榻下的鞋架上。一張半圓的桌子緊挨著睡榻對面的牆邊,上面放著做女紅用的針線匾子,匾子邊還放著一件未打好的毛線衣。陣陣幽香從房內飄出,尋味而至,兩張紅木衣櫥緊挨著牆邊放置,一張挑簷的紅木床更是別緻,床身雕刻著古代男女的人物肖像,肖像個個栩栩如生。尤其那些女肖像,擺著婀娜的舞姿翩翩起舞。

床上鋪的竹蓆油光可鑑,使人頓感清涼和愜意。緊挨床邊的梳妝檯,檯面的脂粉妝盒帶有小抽屜,看著帶有鏡子的妝盒抽屜,讓人不免蠢蠢欲動的想去拉開。

這裡是李先生的愛女福音大小姐的獨有地界,由此可見,大小姐在家舉足輕重的地位。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