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旖旎,李剛卻沒有那個閒心去享受。如今的他正在思考著自已的未來。重生回來還要和前世一樣嗎?乖乖去父母所在的新華印刷廠做學徒,熬著那十多年也說不清道不白的資歷。現在可以說這一世是不可能了。關係也在前幾天轉回了城,工作的事也按照他自已的心願,如陳大佬一樣找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工作單位就在西城一家舊貨站上班,一個月工資也就16塊5角,這自然沒有印刷廠的工資高,但勝在清閒。

李剛站在舊貨站門口,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對他來說卻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起點。這裡沒有印刷廠裡機械的嘈雜聲,沒有沉重的油墨氣味,只有各式各樣的舊物品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他走進舊貨站,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種種可能。他知道,即使是在這樣的地方,也能找到屬於自已的一片天地。李剛開始整理舊貨站裡的物品,每一件物品都彷彿在向他訴說著它的歷史。他小心翼翼地擦拭著每一件物品,就像是在和它們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在這裡,李剛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寧靜。他不再需要為了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可以按照自已的意願去生活。雖然工資不高,但他覺得這樣的生活更加真實和自在。

然而,李剛知道,這樣的平靜不會持續太久。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奮鬥。他也知道自已不能沉浸在這種安逸中,他需要為自已的未來做出更多的努力。

李剛決定,他要用自已的雙手去創造屬於自已的傳奇。他不僅要成為一箇舊貨商人,更要成為一個文化的傳承者,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這些物品背後的價值。

不要說體面不體面去舊貨站上班那是為了保護文化工作盡獻自已的綿薄之力,可不是像韓某某走街串街收破爛。

李剛就這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文物保護愛好者”。每天,他都在舊貨站裡尋找那些被遺忘的寶貝,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本塵封的書籍,等待著他去翻閱和解讀。

他不僅僅是在賣舊貨,更是在傳承文化。他會向每一位顧客講述物品背後的故事,讓他們瞭解這些物品的價值和意義。他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李剛的努力也逐漸得到了回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家舊貨站,他們被李剛的熱情和專業知識所吸引。有些人甚至專門從遠方趕來,只為能買到一件有故事的舊物品。

舊貨站的站長叫朱平,五十歲,人算不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沒有人說他不好。副站長有兩位,一位姓高,另一位姓聶,分別叫高遠和聶正。

第三天去上班,李剛的態度就變了不少,哪個人不說李剛這小子懂事,好話突突的往外冒,比如孫亮說得:“兄弟,您一看就是做大事的人,長得也俊。”

嗬,這話聽著就有點飄飄然,讓人渾身舒坦。

年輕人一定要戒驕戒躁,保持清醒頭腦,不要被敵人的糖衣炮彈打到。

從此之後李剛就過上了非常愜意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大半年就帶著他們來上那麼一頓。這事不能太勤,也不能太鬆,請客這事兒也是大有講頭。

太勤了他們會以為你是隻肥羊,李剛一月工資不過才十六塊五,哪有那麼多錢帶他們搓。

果不其然,幹了一年的時間,領導就把李剛的職稱變成了正式工,工資那是翻了一倍,這就是跟領導關係好的下場。

工資還不算,平常早點走那麼幾次,也沒人會說什麼。

就這一年多的時間,李剛就把這人際關係處理的非常好。

除了這還有別的收穫,守了大半年,拆了五六輛破腳踏車,就湊出了一輛五成新的腳踏車。

除了沒有車胎,那是怎麼看怎麼喜歡。

李剛去腳踏車修車鋪,又花了五塊錢買了兩副內外胎,這才真正得到了一輛能飛行的寶驢。

現在別說給李剛一輛奔奔,就是給也不敢要。

這年頭在市區出一場車事故都有點難。

有車就應該顯擺一下,不然太沒有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