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讀書的意義已經改變,往昔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今讀書則變成了一種應付,僅僅是為了找工作,不讀書地位就會低下。對於這點,我實難認同。如以前也所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式教育確實存在問題,且這些問題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引發更多人的共鳴,推動輿論發展,促進教育進步。

以我的經歷為例,我們的老師讓我們寫作文的方式是,叫我們背誦幾個優秀範文的開頭和結尾,然後套用到自已的作文中,以獲取高分。然而,我並不認同這種做法。雖然這樣可以得到高分,但我們只會機械地套用開頭和結尾,這會禁錮我們的思維。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並非我們自已的創作,又有何意義呢?我們只是透過背誦獲得了高分,可一旦需要我們完全原創一篇文章,還能寫出好的作品嗎?而且,我們的創作總會帶有他人的痕跡。然而,批改試卷時並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要求,比如這樣會扣分。相反,有些老師甚至會為此加分,這就導致更多人會選擇這種方式。這種情況亟待改進。

對孩子期望過高、管教過嚴,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和對社會的怨恨情緒。同時,“打罵式”教育及父母與孩子之間地位的不平等亦普遍存在,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尤為不利。此外,家長過度干涉孩子生活和學習的現象也較為嚴重,他們常期望孩子按自已的意願行事,卻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這種強加於人的觀念,可能使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亦時有發生,父母多處於權威地位,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各種安排和要求,如此環境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家庭和社會產生牴觸情緒。總之,中式教育亟待全面改革,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唯有如此,方能培養出真正的優秀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此外,中式教育存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即過度看重考試成績。這致使學生往往只注重分數,而忽視了真正的學習過程。為了獲得良好成績,學生可能會運用各種應試手段,作弊現象普遍,而非深入領會知識。這種浮躁的學習風氣,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在學校中,教師也經常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好壞,老師經常分別對待,這使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畏懼失敗。失敗後老師也會質問為何失敗,然而,學習本該是一個愉悅的探索過程,而非殘酷的競爭。過度強調考試成績,容易使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此文將根據真實經歷改編,並結合網上所過改編,第一次寫發文,望諸位輕點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