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和一家人吃完飯後,表情嚴肅地再次向朱安求婚。原本,歐母並不同意這門親事,她心中更傾向於將朱安嫁給魯迅。魯迅在京城這個地方雖然只是個教書先生,但頗有些名氣。而且在京都期間,他常常伸出援手幫助歐母和朱安母女倆。不僅如此,魯迅長得溫文爾雅,顯然對朱安也懷有好感。最重要的是,他與朱安年齡相仿,僅相差六歲。相比之下,陸明不僅比朱安年長九歲,之前歐母想讓女兒嫁給他時,他甚至還利用過朱安,這讓歐母心中十分不快,自然不願意答應這樁婚事。

朱司令沉默不語,目光投向了朱安。此刻,他並不想強迫她去做任何事。人生本已如此艱難,而自已早已疲憊不堪,又何必再逼得女兒去做她不喜之事呢?況且歷經種種之後,想必自已的女兒亦有著屬於她自已的見解吧。

朱安此時對陸明向自已求婚一事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其究竟抱持怎樣的心態。她如今對待感情確實心生畏懼,生怕陸明從未真正信任過自已。儘管她能體諒他的所作所為,但內心深處仍不禁湧起恐懼之情。因此,她並未立刻應允下來,只是說道:\"我們先用餐吧,待飯後再談此事。\"陸明聽到這裡,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法言喻的落寞感。他默默地看著前方,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和哀傷,但卻並沒有說什麼。彷彿所有的話語都已卡在喉嚨裡,無法輕易吐出。

周圍的空氣似乎也變得凝重起來,壓得人有些喘不過氣來。然而,陸明只是靜靜地站著,一動不動,宛如一座雕塑般沉默而堅定。他深知此時任何言辭都是蒼白無力的,難以扭轉眼前的局面,但最終還是默默坐下與大家一同用餐。期間,他習慣性地夾起從前最愛吃的菜餚放在朱安碗中,而朱安亦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享用起來。這一幕讓在場的父母瞠目結舌,不禁暗自思忖:難道兩人私下裡早已有所交往?否則怎會呈現出如此宛如夫妻般默契十足的場景呢?

用罷餐食後,朱安陪同陸明走出家門。

\"我期待你能給我一個答覆。\"陸明緊握著朱安的手,目光堅定且真摯地凝視著她。

朱安微微頷首,表示回應。實際上,在她內心深處已然有了定論,卻不知該如何向陸明表達。陸明嘴角輕揚,露出一抹淺笑,隨後轉身離去。

望著陸明漸行漸遠的身影,朱安的淚水如決堤之洪般湧出眼眶。她清楚明白,此次陸明是真心實意的。然而,往昔所受的傷害以及對再度遭受背叛的恐懼仍縈繞心頭......朱安正想轉頭回去時,眼角餘光瞥見不遠處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仔細一看竟然是魯迅先生!她心中湧起一股好奇,腳步不由自主地朝著魯迅走去。

走到近前,朱安輕聲問道:“先生,您怎麼會在這兒呢?”

魯迅微笑著回答道:“只是碰巧路過,想著過來看看你。聽說你被警察局的人抓走了,我本來還打算託關係把你弄出來,沒成想根本無需如此,不過得知你安然無恙,我也就放心些了。儘管曉得你或許並不需要我這樣做,但終究還是忍不住想要親自確認一下你是否安好。”

朱安聞言,臉上露出感激的笑容,連忙說道:“多謝先生掛念,先生若是有空,要不要進屋坐會兒?”

就在魯迅準備揮手婉拒時,一陣悅耳動聽的聲音遠遠傳來:“朱安,看見你安然無恙,我可算放心了!昨晚聽聞你和學生被警局抓走,真把我急壞了,整晚都輾轉難眠啊。如今見你毫髮無損地站在這兒,實在是萬幸!”

朱安微微一笑,輕聲回應道:“有勞掛念了,其實並無大礙,只是一場誤會罷了。既然今日在此偶遇,不如到寒舍小坐片刻,一同享用些下午茶點如何?”

許文梅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後,便迫不及待地拉住魯迅一同前往朱安家中。朱安見狀,急忙吩咐女傭奉上香茗。魯迅環顧四周,但見此處環境清幽宜人,美如畫卷一般令人陶醉其中。

儘管他向來對權貴之流嗤之以鼻,但當目睹自身處境與朱安家之間的懸殊差距時,內心深處不禁湧起一陣刺痛。原本想要傾訴衷腸的念頭也愈發變得難以啟齒。

朱安的母親見到魯迅到來喜出望外,並十分關切地詢問起魯迅近況如何。然而,當她聽聞魯迅已然成婚之時,臉上的熱情瞬間減退些許,現場氛圍頓時變得有些微妙而尷尬起來。

許文梅連忙打著圓場說道“我從讀書到畢業,而今工作了都還沒見到過師母呢,師母一定是個很優秀的人吧,先生的文章如同一幅絢麗的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文字流暢如清泉,潺潺流淌。每一個詞都恰到好處,如珍珠般鑲嵌在句中,熠熠生輝。文章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如同一座精巧的建築,簡直令人讚歎不已。而且主題深刻,思想獨到,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彷彿能看到先生創作時的思考軌跡,感受到他的才情與智慧。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文學的瑰寶,讓人陶醉其中,難以忘懷。所以先生的妻子也一定是個很優秀的人。”魯迅輕輕地端起茶杯,送到嘴邊抿了一口,然後放下杯子,沉默不語。他似乎並不想回應許文梅剛才說的那番話,顯然對於當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或者有所避諱。

一旁的朱安心如明鏡般地意識到,或許前世的她在魯迅心目中同樣是一個忌諱莫深、不願提及之人。她不禁暗自思忖:難道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曾經的那段婚姻對他們兩人來說都如此痛苦不堪,但若早知如此,當初為何不果斷拒絕這場婚事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回首往昔,朱安心中滿是唏噓與無奈。她曾以為只要默默付出就能換來真愛,卻未曾料到最終只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而此刻,面對眼前的魯迅,她恍然明白,原來這場悲劇並非一人之過……

朱安輕輕嘆了口氣,介面說道:“先生之所以不願提及此事,想必是因為先生的妻子乃是位極為傳統的女子,且未能走進先生內心深處吧。然而,即便先生對其並無多少喜愛之情,這位女子依舊甘心侍奉先生的母親,並盡心盡力地操持家務。日後倘若先生有幸遇見那個能與自已產生情感共鳴之人,或許便會認為她阻礙了先生追求幸福之路。屆時,先生可能只會覺得自已曾給予她改變的機會,讓她去學習新知識、擺脫封建觀念束縛,但未曾料到,若她真的與周圍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旁人又將如何看待她呢?”先生必然認為她難以出嫁,先生不僅拯救了她,還自認為是先生的母親促成了這段姻緣。然而,如果沒有先生的首肯,這樁婚事又怎能成行呢?倘若不喜歡,大可從一開始便果斷回絕,如此一來,也就不會釀成兩人的悲劇。先生誠然稱得上大義,但對於自已的妻子而言,著實有失公允。在這個時代,女性生存已然不易,先生只將其視為時代的犧牲品,卻未曾意識到某些不幸亦是由先生間接地引發。

魯迅聽完後,臉色時而漲得通紅,時而變得慘白,最終竟語塞難言,狼狽逃離現場。許文梅則倍感尷尬,簡直想要挖個洞鑽進去。她深感朱安所言極是,這個社會原本就對女子多有不公,既已迎娶進門,就應當肩負起責任,盡心盡力呵護自已的妻子才是。然而這位先生雖然迎娶了那位女子,但他已經很長時間、很久都沒有回家探望過了。不僅如此,他還把孝順母親的責任“外包”出去,讓自已並不喜愛的妻子去盡孝。這種行為實在是有些虛偽和矛盾,給人一種既要佔便宜又想樹立良好形象的感覺。不過話說回來,這位先生的確稱得上是個好人。他毫不畏懼權貴勢力,敢於站出來替他人發聲;而且他文筆出眾,寫出的文章更是非同凡響。正因如此,她實在不知該如何評價這位先生才好。

朱安深深地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非總能產生共鳴。她默默地收拾好心情,若無其事地領著許文梅漫步於自家的庭院之中,似乎剛才那場激烈的爭執從未發生過一般。

而此時此刻,朱安的母親心中暗自慶幸不已。她暗自思忖道:“還好當初沒有把女兒嫁給魯迅那個傢伙,否則如今獨守空閨、寂寞度日的恐怕就成了我的寶貝女兒了!”然而,話又說回來,早年她們母女倆與魯迅並無交集,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這樁婚事了。命運的安排總是如此奇妙,讓人感慨萬分。

朱安終於徹底地摒棄掉心中過去的那個自已。如今的她,儘管充滿自信、陽光燦爛,但在內心裡依然潛藏著一絲難以磨滅的自卑感。

回想起前世與魯迅一同在北京生活的日子,她始終遭受著旁人的冷言冷語,他們都說她根本不配得上魯迅。而魯迅本人對待她也是冷漠疏離,後來竟然還愛上了自已的學生。那位學生率性活潑、調皮搗蛋的個性彷彿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然而,自幼便受到嚴格教誨要守規矩的自已,又怎能學會那種灑脫不羈呢?

即便如此,朱安仍然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已的先生。可最終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嘲諷和譏笑,甚至有人指責她之所以嫁不出去,完全是因為長得醜陋不堪。但實際上,年輕時的自已並非相貌不佳,只是到了中年時期,由於整日憂心忡忡、思緒萬千,再加上沒有精心呵護自已,容貌自然也就漸漸失色了。

然而今日一番長談過後,朱安方才恍然大悟,原來並非自身不夠出色,僅僅只是彼此並不契合罷了。畢竟,魯迅先生鍾情於那些不受傳統禮教禁錮的新時期女性;而往昔歲月裡,他未曾對自已有過絲毫心動之意,想來也是由於自已過於循規蹈矩吧!時至今日,即便面對遠在他鄉的髮妻,他怕是仍舊這般態度。念及此處,朱安不禁心生一念——她想要返回紹興故里一趟,既探望一下昔日雙親,亦希望能夠施以援手,助力那位惹人憐惜的姑娘獲得魯迅先生哪怕僅有一分的垂青與憐愛,如此一來,或許那女子便不必孤寂終老甚至走向生命盡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