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廳中,郭老夫人上座,兩家大人坐在兩邊,地上五個孩子用剛拔的雞毛綁上銅錢做毽子。

郭老夫人看著蔫頭耷腦的許明生,含笑問道:“這是怎麼了?打獵累到了?”

聞言,許明生似是找到了主心骨,“乾孃,您說我叫他們弟弟、弟妹是不是要比妹妹、妹夫順耳?”

縱然郭老夫人當家作主多年,歷經世事艱辛,看破了人情冷暖,也沒明白許明生話中的含義。她不由將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方娘子。

恨不得捂臉的方娘子,嫁了這樣一個相公,還得負責解說:“他和李風投脾氣,總想倆人拜把子成兄弟。也不知道怎麼認的死理,非說姐夫妹夫不如兄弟聽上去關係更親近。”

坐在對面的李娘子一聽不幹了,“就不改,明明是我和姐姐關係好,否則你們倆怎麼能認識,堅決不改,我才不要叫嫂子。”

得,一個沒解決,又來一個起鬨的。

郭老夫人笑言:“好了,各論各的,都當爹孃的人了,還這麼孩子氣。”

許明生抬頭道:“不是,我想和李風認您做乾孃,以我們哥倆的名義把您記到我們族譜上。這樣我們就是真正的一家人。”

方娘子吃驚道:“你剛剛要和我說的就是這件事兒?”

“嗯。”許明生點頭,“你們姐妹兩個和李風一樣,很小的時候就被賣了出去,都不記得家人了。我倒是記得,但是父母皆亡,乾孃、落兒也和我一樣。我們無根無萍,乾脆,咱們自已組成家,開個族。”

林落看著侃侃而談的許明生心生溫暖。她轉頭去看其他人,發現大家都是一副驚呆了的樣子。她點了點頭表示理解,這不是一個人的事兒,而是幾個家庭的融合。

如果是方娘子許明生代表一家,李娘子李風一家,郭老夫人一家,林落自成一家。四個家庭,四種理念,融合是為了抱團取暖,不能整日雞飛狗跳。

所以,毽子綁好,幾個孩子被轟出去踢毽子,大人在屋裡商量事情。

屋中一片沉默。

良久之後,郭老太太問道:“明生的想法你們怎麼看?”

方娘子率先說道:“不可取,我們現在關係好,萬一孩子們成家了,為小家考慮亂了呢。”

李娘子則不認可方娘子的觀點,“咱現在也是一起過呢啊,不挺好的麼。咱家姐姐當家,娘做幕後,許大哥打獵加訓練護衛,李風負責管理莊子,多好。”

李風問道:“媳婦兒,你負責啥?”

李娘子大言不慚:“看孩子!”

李風憋著笑問:“哪次看住了?追孩子還差不多。”

李娘子怒:“那怪我啊,本來他們就是皮小子,結果許大哥還教他們功夫,我現在都快追不上他們了。”

一邊說一邊瞪向了許明生。

許明生無奈,“做人得講道理,虎子的武術天賦你們又不是不知道,他不願意和娘子學文識字,就願意和我練拳踢腿,我就多教點唄。”

方娘子這時候才接上話,“閤家不可取,但是認乾孃上族譜可以。”

眾人都轉頭看她。

她淡淡一笑,“乾孃,您現在和離自成一戶,讓相公和李風認您做娘,您是養母,他們是養子。雖然嚴謹的大家族不認可這種關係,但我們自已和大多數人都理解就足夠了。至於兄弟倆不同姓,在鄉下很正常,將來族譜記錄一下就得了。咱們這支出去的,許、李兩門為兄弟即可。”

……

大人們又商量許久,將方案定了下來。至此,郭老夫人百年之後承許、李香火供奉。而許明生、李風兩家本就是得李晴、郭老夫人甚至林落的照顧有了自已的產業,更是安放了四處漂泊的靈魂,有了真正的家。

三天後,莊子大擺筵席,邀請附近村中里正、村長和老人共同見證,許明生和李風認郭老夫人為養母,並建立族譜。他們對外的說法是郭老夫人養大了方娘子和李風夫妻,而今落難,老人要跟他們一起生活,為了不讓養母百年後成為孤魂,所以立族譜示後人,受兩家香火。

至於許明生的叔叔嬸嬸質疑這樣會不會耽誤他給許家父母供奉香火。許明生表示自已八尺男兒就在這附近住著,怎麼可能捨祖忘本?其實,娘子不同意他認乾孃,但是他自已堅持要認,不然萬一娘子不要他了,帶著乾孃領著孩子把莊子門一關,他不得喝西北風,到時候他去哪兒哭去?

許家叔叔嬸嬸聽到這個理由被雷的目瞪口呆,自家侄兒這些年經歷了什麼,怎麼這麼厚臉皮了?明明沒參軍之前挺沉默、憨厚的好青年,這回來成了“兵油子”了?

他們不知道,許明生見過戰場上的血雨腥風,方娘子和李娘子夫妻品過孤寂無依的夜,郭老夫人體驗過痛徹心扉的煎熬,臉皮算什麼?他、她、他們,這一大家子人共同的認知:只想一群無所依靠的人靠在一起,彼此溫暖,無所畏懼。

雖然不合常理,但人家自家人都同意,何況孩子們的出發點是孝順。這些過來作見證的里正、村長、眾鄉親自然樂意擔起職責。

從此,郭老夫人成為安洪莊老太太。莊子分為三個部分:許家、李家、林落,三個家庭彼此獨立,只是需要共同撫養老人。定下了以後郭老太太就跟林落過活。以後大家就各論各的。

譬如:除了林落,孩子們喊郭老太太為“祖母”;林落喊許明生方娘子夫妻為許叔、方姨;喊李風李娘子為李叔、李姨;許明生和李風稱兄道弟;方娘子和李娘子自然論姐妹。當然,許家和李家還彼此互認乾親。反正主打一個“混搭”風格。

宴席結束之後,郭老太太讓人備了四色禮盒將各位里正、村長、鄉老送回家,讓鄉親們帶走了剩下的飯菜。眾人一方面讚揚洪安莊有禮,一方面將洪安莊的各種資訊傳遞了出去。

這樣,一件充滿人情味的“建族譜”事件讓鄉親幫忙,莊子不僅和眾人拉近了距離,更得到了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