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公孫策、包興已經回來,看到了董華給包大人送極品硯臺的一幕。

“這可萬萬使不得!”包拯急忙推辭,“此乃極品硯臺,稀世瑰寶、價值連城。我怎麼能要呢?”

“包大人對自已的要求太嚴了。”董華說。

“咱們端州生產這種硯臺,按規定,都要悉數給朝廷進貢的,端州州衙怎麼能私自截留呢?”

“啟稟包大人。”通判董華神秘地說,“歷屆端州知府都會私自截留極品硯臺的。他們可以憑藉這端州極品硯臺,巴結朝廷中的權貴重臣,以作提拔自已的見面禮。”

“包大人,”公孫策走了過來,對包拯說,“董大人說得極是,要想升官,朝中必須得有青睞自已的權貴重臣,大人收下這20塊端州極品硯臺,日後定能巴結權貴、送上重禮。”

“對呀,對呀。”通判董華急忙說道,“歷屆端州知府都是這麼做的,人家升官也升得快。像上一屆端州知府孫大人,光送禮就送出去40塊端州極品硯臺,人家現在已經官居戶部中書郎。”

“真是豈有此理!”包拯聞聽此言,勃然大怒,“我不管上幾屆端州知府怎麼辦,反正從我這裡開始,絕對不做私自截留極品硯臺之事,這20塊硯臺必須該充公的充公、該退還商鋪的退還商鋪。我就是不升官、不當官,也不做這見不得人的勾當!”

通判董華實在想不明白,天下竟有這樣不貪財、不貪權的大官,他還想解釋一番。

“董大人,休得再作解釋。”包拯急了,“如果你不照我的意思,妥善處理好這20塊極品硯臺,我們就只能以公論公了。”

“啊!”通判董華徹底服了,他這回知道包大人是真正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了。

他只好說,“是。”並捧著極品硯臺走了出去。

“好!”公孫策、包興親眼所見包拯包大人沒有被金錢財物所腐蝕,他們更加欽佩包大人了。

“公孫策先生,你們調查得怎麼樣了?”包拯問。

“包大人,”公孫策對包拯說,“現在的端州,有三大社會公害毒瘤,(1)硯石加工廠的工人,勞動環境差,沒有安全保障,工資太低,官差對這些工人非打即罵,還剋扣工錢,沒有一點兒人性化,而且因工受傷、因工死亡的沒有一點兒補貼。”

包興接過來說:“(2)販賣硯臺的客商、店鋪經常受到官府的欺壓掠奪,交30塊硯臺的錢,就給23塊,明目張膽地私吞人家7塊,每塊都是價值連城。一下子被搶走7塊硯臺,可以想象販賣硯臺的客商、店鋪該有多麼大的冤屈。”

“(3)州衙大堂設有鳴冤大鼓不假,但凡是擊鼓申冤告狀的,都得先交10兩紋銀的天價訴訟費,州衙才會受理。”包興繼續說道。

“啊!”包拯聞聽此言,大聲怒斥,“這鳴冤鼓豈不是聾子的耳朵,擺設嗎?這比定遠縣的門禁差官索要跑腿規矩費還厲害呢。”

“對。”包興也是義憤填膺,“似這等官場毒瘤,如果不得以根除,端州的老百姓真是有冤無處申,有狀無處告。”

“好,公孫策先生,我們就從端州這三大社會公害毒瘤下手,制定新規、除弊興利、解民疾苦、造福百姓!”包拯果斷命令,“而且今後發現什麼問題,就立刻解決什麼問題。”

“遵命!”公孫策、包興遵命而去。

不到三天的時間,州衙大堂的大門口貼出了大字告示,上面明確寫著:

(1)改善硯石加工廠的工人勞動環境和工錢待遇,要讓硯石加工廠的工人成為老百姓羨慕的福利職業;

(2)尊重販賣硯臺的客商、店鋪,發放硯臺的塊數與繳費購買的塊數必須一致,公平買賣、絕對不能強取豪奪;

(3)老百姓凡是有伸冤告狀的,不用經過門禁差官,也不用上交天價訴訟費,即一文錢也不用花,自已直接敲擊鳴冤大鼓,知府大人聞聽鼓響,隨即就會升堂問案!

端州百姓聞聽此訊,剛一開始都不相信,他們紛紛親自來到州衙大堂大門口,看看貼出的大字告示,這才歡喜跳躍、滿意而歸。

端州硯石加工廠工人的勞動環境和工錢待遇,改善並提高了一大截;販賣硯臺的客商、店鋪公平買賣、得以尊重。

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端州支柱產業硯臺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伸冤告狀的老百姓,不用花錢,自已直接敲擊鳴冤大鼓,知府大人聞聽鼓響,隨即就會升堂問案。

這樣的便民措施極大地方便老百姓伸冤告狀、有利於及時解決糾紛,減少案件的積壓和發生。

經過三年的精心治理,過去千瘡百孔、遍地冤屈的端州,現在官府風清氣正、經濟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治安太平穩定。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

包拯擔任端州知府一晃已經三年了,朝廷這次下達公函,鑑於包拯在端州治理有方、政績顯著,決定提拔包拯擔任大宋首都開封府府尹、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吏部尚書等重要職務。

包拯可以上朝議事、參與朝政。

從此,包拯一躍成為朝中重臣、位高權重,被人尊稱包相爺。

包拯離開端州之際,他們一班人途徑端州界邊的一座小山,由於人馬睏乏,便在此稍事休息,然後再趕往京城。

包拯正坐在小椅子上看書,這時公孫策手捧一塊上好的端州硯臺走了過來。

“公孫策先生,你手捧寶硯,意欲何為?”包拯問道。

“啟稟大人,”公孫策說道,“為了表達對您治理端州、造福端州的感激之情,端州老百姓自發集資湊錢,購買了這塊端州極品硯臺,他們求我轉送,並千叮嚀、萬囑咐,希望您一定要收下這端州老百姓的真情實意。”

“這?”包拯思索片刻後,沉聲說道,“正人先正已。守正不阿,此乃明智的為官之道,倘若我收了這極品硯臺,定會違揹我的初心,為官信譽也會功虧一簣,我將永遠不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