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一章就分享一些比較有趣的農活吧。好像生活在農村裡,每年到了特定的時間就要幹對應的特定的農活。

也是差不多四五月份的時候,爺爺就會買一捆番薯藤回來,這個時候就到了種番薯的時候了。

有些人好奇為什麼種番薯不是直接像種花生一樣用番薯種子來播種,或者是直接用番薯來種。

因為番薯是根莖類作物,它是靠藤蔓來繁殖的,地下長出來的番薯是它們用來儲存能量的快根。

不過它和土豆確實是不一樣,土豆是把發芽的土豆切成塊,然後把發芽的土豆塊埋進土裡。

番薯直接就把藤蔓的一節埋進土裡就好了,然後新的芽就會從老藤蔓上長出來。

爺爺把番薯的藤蔓買回來後,奶奶就會一根一根的修理好,把它們等分成長度差不多的幾小段。

有時候翠綠的番薯藤上面會停留幾隻藏在上面的超級大青蟲,我們就會把大青蟲子摘下來扔給旁邊呆頭呆腦的雞吃掉。

還要把藤蔓上的一些發黃的葉子給摘除,然後把摘好的藤蔓段浸泡在水裡,第二天就可以把它們栽到地裡去了。

好像種番薯都不要特意去打理,只要一種下去,頭幾天澆一澆水,等新芽發出來,以後就不用再怎麼照顧了。

好像只需要定期去把長得比較大的草給拔掉,以免它們爭搶了紅薯的營養。似乎期間也要鋤一下地,給紅薯們鬆一鬆土。就這樣一直等到秋天,就到了紅薯大豐收的季節。

收穫紅薯的時候,爺爺就會扛起鋤頭,帶上大號尿素袋子,往種著紅薯的地裡走去。首先是把紅薯的藤蔓給清理乾淨。

然後順著藤蔓生長的方向,一鋤頭挖下去,土連著胖嘟嘟的紅薯就這麼被挖了起來。

一個接一個,一排接一排,收穫的喜悅溢於言表,都寫在臉上,融進了汗水裡。偶爾也會把紅薯挖爛,那都是些比較大的紅薯,不過沒有關係,我們一併都把它們裝到袋子裡去。

有時候收穫的紅薯個頭特別大,我都不用誇張,那個頭有大牛頭那麼大。每次碰上這種大紅薯,我們都把它叫做紅薯王。

不過並非各個都是紅薯王,只是偶爾能碰上。收穫完紅薯,我們都會去井邊像洗花生一樣把紅薯洗乾淨,不過這時候就要用到鐵砂了。

用這個鐵砂可以把紅薯犄角旮旯裡的泥給刷得乾乾淨淨,被洗好的紅薯表皮被鐵砂刮的紅白相間,等晾乾後,它們會被機器攪碎,然後用來做紅薯粉。

我們不會把所有的紅薯都洗乾淨去做紅薯粉,而是每年都會留下一些自已用來蒸著吃或者是放進土灶裡烤著吃。

洗多少就吃多少,而且好多人都會做紅薯幹,曬乾的紅薯幹特別的有嚼勁,小孩子們最近喜歡了,當然也包括我。

不過有些紅薯含的粉特別多,一不小心就會被噎住,我最不喜歡這種含粉多的紅薯了,不過要是用來做紅薯粉的話,那可是上等品。

洗好的紅薯晾乾表面水分後,村裡人就會一起約鎮上的粉碎機,一家接著一家,我們把原來洗好的一條條的紅薯給絞得稀巴爛,然後用水桶一桶一桶裝起來放在一邊備用。

粉碎完番薯,還要把第二天要用的其他東西準備好,像是大木桶和三腳架,還有用來過濾的紗布。

這個大木桶可真大啊,能裝好多好多水,超級無敵大,小孩可以擺出一個大字躺在這個木桶底部。

然後三腳架上掛著一個十字架一樣的木棒,木棒四個角繫上紗布的四個角,一套農家紅薯粉提煉工具就做好了。

第二天一早還沒天亮,井邊就已經叮鈴哐啷熱鬧起來。

大家一桶水接一桶水,先把昨天粉碎後的番薯舀一大勺放在紗布裡,然後打上一瓢水,接著利用巧勁來回搖晃十字架,底下的紗布也隨之舞動起來,裡面的水帶著白漿一起落入到大木桶裡面。

就這樣重複著這樣的動作,直到紗布留下的水變得清澈,就把裡面剩下的渣渣撰成小球,拿出來堆在一邊後又從桶裡重新舀幾瓢新的碎番薯,如此往復,直到大木桶裡裝滿渾濁的汁液。

說也奇怪,我小時候並不知道這個過程叫做沉澱,我還一直以為這是什麼大自然的魔法。第三天一大早,人們就迫不及待的來到木桶邊放水,這時的水已經變得不那麼渾濁了,拔掉木桶底部略高一點的塞子,水嘩嘩嘩地流走了。

等水流乾了之後,木桶地下居然出現了一張潔白的大圓餅。這個其實就是被沉澱下來的紅薯澱粉了,大家都會用菜刀像切豆腐一樣,把這些澱粉給轉移到桶子裡,不過這個手感很奇妙,它比豆腐要硬很多,切上去很有質感。

最後要把它們攤開在大簸箕上晾曬,有時候特別多就要用大團箕。

晾曬的時候要用手把大塊的澱粉塊捏成小塊的,到後邊,這些澱粉塊都會變得很硬,直到水分完全曬乾,就會變得很酥,一捏就變成很細膩的紅薯粉了。

這個就是紅薯粉製作的全過程了,不過等爺爺奶奶他們沒有再種田了,紅薯也沒再種了,所以也就再也沒再做過紅薯粉,現在都是超市裡賣現成的紅薯粉,品質都沒有自已親自做的好。

以前除了紅薯粉是自給自足的,就連我們自已吃的米飯都是自已親自種出來的,農民嘛,像是穀子什麼的,都是自已種自已吃,多出來的才會拿出去賣掉。

爺爺家裡就有一個大谷倉,裡面滿滿當當裝的都是黃澄澄的稻穀。

不過這個穀倉老鼠們經常光顧,反正我奶家裡被抓到的老鼠各個肥頭大耳。

其實我沒割過幾次稻穀,每次割稻穀的時候,我都是被叫去踩打穀機。

打穀機就是把稻子上一粒粒的穀子分離,以機械的方式打下來的一種農用機器,它需要人力去踩,而且還要用巧勁,一上一下的。

不過之後農具升級了,像是打穀機這類的都機械化了,直接升級成了收割機。之前大家都是用牛來犁地,現在也變成農用拖拉機了。

確實和以前相比,現在農業都機械化了,方便簡潔效率高。不像以前,幾乎都是靠人力來完成。

像割稻子,先要用割稻子專用的鐮刀把稻子割起來,統一放到木架子上,再把架子抬到打穀機旁,一邊打稻子,一邊踩打穀機。

不一會兒,打穀機的後倉裡就裝滿了黃綠色的穀子,這些穀子還夾雜著很多細碎稻草,在曬乾它們的前後都要過風車的篩選。

這個木質風車也很特別,無聊的時候我都會過去轉一轉。

除去其他雜質的穀子要在太陽下面曬好幾天,我們小孩要擔負起天氣預報的職責,若是突然變天,就要趕緊通知大人把晾曬的稻穀給收起來,或者是自已收起來。

被曬乾的稻穀再過一遍風車就直接被裝進穀倉了,等米缸見底的時候,就到了機米的時候了。

機米機米就是拉著稻穀去鎮上的機器,然後把穀子蛻殼變成米。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人力大板車了,後面裝著兩大籮筐的稻穀,再拿幾個袋子,一大早出發,機完米,還能趕回來吃午飯。

兩籮筐的穀子可以得到一籮筐半的米和大半筐的糠,這個糠可以用來拌著米粥餵雞。聽以前大人們說,以前很窮很窮沒飯吃的時候,很多人連糠都要吃!

有次早上我跟著爺爺去鎮上機米,去的時候要上坡,我就在後邊看著,有時候看他拉車艱難,就會在後面用力推一推。

不過機完米回來的時候,我賴著要買零食,結果他不給我買,我就生氣了,等他叫我歸去幫忙推車的時候,我就假裝沒聽見。

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已可真是不懂事,看著勞累拉車的爺爺,到最後還無動於衷。此次事件之後,爺爺就再沒叫我幫他去推車了……

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吧,不過後來大家很少用這種大板車了,都是用摩托車來拉東西,後面三伯伯買了小汽車,他時不時地就會上來幫爺爺帶著穀子去機米。

後來爺爺奶奶不種田了,自已都要去買那種一包一包的米來吃,他說自已種田一輩子,到最後也沒想通自已還要去吃外面的米……

怎麼說呢!時代變了,而且變得還挺快的吧。